冬冬:别再说“端午不祝福”,还有更多习俗你不知道

来源:观察者网

2016-06-09 08:20

冬冬

冬冬作者

前媒体人,自由撰稿人

近日,网络和微信圈里盛传“端午不祝福”,认为端午节这天伍子胥自刎、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水、曹娥救父投曹娥江……总之,五月初五是个悲壮的日子,不宜互祝快乐。

这可把古人郁闷大了。事实上,古人欢庆端午的文献记载非常多。据《宋史》记载,设宴赐服、观水嬉游、作乐庆祝是朝廷端午保留的三大节目;宋代《梦粱录》写道:“其日正是葵榴斗艳,栀艾争香,角黍色金,菖蒲切玉,以酬佳景,不特富家巨室为然,虽贫乏之人,亦且对时行乐也”;白居易有诗写端午斗草:“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唐玄宗《端午殿宴君臣》 感慨端午:“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

又如《水浒传》第十三回:“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家宴,庆贺端阳。但见:‘……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异品,果献时新。葵扇风中,奏一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

一言以蔽之,端午是一个不分贫贱富贵、全民行乐的佳节。

作为汉族历时悠久的节日之一。尽管端午的起源众说纷纭。但在这一天,我们不约而同都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喝雄黄。可是,也许你不知道下面这些事:

皇帝端午请客必点猫头鹰羹

有端午诗云:“饥餐渴饮无穷乐,谁爱争先夺锦标”。端午是一个以寄乐于饮食的节日,《荆楚岁时记》载:端午节,人们竞渡宴饮,吃粽子、粉团,饮蒲酒。《五灯会元》十八卷载:“一盏菖蒲茶,数个沙糖粽。”

端午之时,宫廷也会举行大规模的宴饮,由皇帝宴赐群臣,一方面是展现国泰民安,另一方面也有开会敲打的意思。唐玄宗的《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序文,就对端午宴的盛况进行了描述:“厨人尝散热之馔,酒正行逃暑之饮。庖捐恶鸟,俎献肥龟。新筒裹练,香芦角黍。”根据描述,宴会食物非常丰盛 ,有消热的食物,也有避暑的饮料,厨师们端来的菜肴有山珍(鸟)、海味(龟),还有各式粽子(新筒裹练,香芦角黍)。

其中的“恶鸟”这道菜特别有意思,是皇帝赐给百官的枭羹,即用猫头鹰肉制作的羹汤。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史记集解》载“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北宋和明代皇帝的端午宴里,也有枭羹这道菜,苏轼、苏辙、胡宿等人都有诗咏皇帝赐枭羹之恩。

为什么历代皇帝赐宴总要吃枭羹?并不是美味可口,上这道菜的目的是警示恶人奸臣的下场。

那些年的端午,猫头鹰的内心是崩溃的

猫头鹰在殷商曾被视为祭祀之鸟,陶器、石器、玉器、青铜器都有猫头鹰的造型,但秦汉以后,却开始被视为不洁、无德的代表,甚至有一种“枭害其母”的说法,《汉仪》注曰:“枭害其母,因以是日杀之”,意思是说猫头鹰长大后会吃母亲,是种不孝的鸟。

皇帝是万千百姓的父母,也是万人之尊,赐枭羹当然另有深意,苏轼有一句说得很明白:“外廷已拜枭羹赐,应助吾君去不仁”。赐枭羹的象征意义就是帮助皇帝近善避恶、除却不仁。

清代画家徐扬绘制的端午图册之一《赐枭羹》。并注曰:汉令郡国贡枭为羹赐官,以恶鸟,故食之

当然除了吃喝,皇帝也会“服玩相贺”,具体地说,就是派发礼物,推恩及众。唐太宗在端午特别爱送扇子,他给司徒长孙无忌、吏部尚书杨师送过两把飞白扇,给刘温叟送过一把执扇。从大量“谢主隆恩”的唐诗来看,皇帝送得更多的是彩缕、轻裾等御衣。

唐代端午多加一天班引罢工

根据日本学者丸山裕美子对唐宋时期节假制度的研究,现代节假制度成型于唐代,宋以后的节假制度几乎没有变化,以端午为例,《唐六典》开元假宁令,《祀部新式》、《天圣令》、宋神宗元丰五年来看,均只休息一天。

古代公务员显然己经习惯了节日对其生活节奏的调节,该放不放,还会引起罢工。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了一件端午休假引起的动乱,让皇帝惊出一身冷汗:会昌五年,唐武宗在长安筑仙台,动用三千州兵加紧施工,时逢端午节,按典律,官衙理应放假,但因为赶工期,那次没放,结果三千人大闹罢工,差点惹出一场祸乱,最后只得给他们每人赏赐三匹绢,补休三天假,才算了结此事。

古代端午多弃婴、多高僧

古代时俗认为:五月非是嘉月,五日更非良辰,生儿害父、生女害母,因此时人忌讳五月五日生子。因为这是一年中毒气最盛的一天,一个需要处处避忌的“恶日”,就连此日出生的孩子也遭灾,被认为克自己、克父母,或弃而不养,或另改出生日。其中有战国名人孟尝君、东晋名将王镇恶、宋徽宗赵佶等。

《西京杂记》上说:汉成帝时权势显赫的王凤生于五月五,其父因而遗弃了他。《世说》有记:胡广本姓黄,五月五日生,父母厌恶他,将其装入一个瓮里,投入江中。《史记》载,以养士闻名遐迩的战国孟尝君田文,也是五月五日所生,其父田婴害怕其“杀父母”,让他的生母扔了他。所幸,还有《孝子传》载:“纪迈,五月五日生,其母弃之。”

可见,生于五月五日的孩子常被抛弃。也有不忍杀子的父母将此日出生的孩子送往沙门为僧,既可救孩子,又避了祸。历史上佛门有很多生于端午的高僧,如唐代著名僧人法云公万回。也有很多选择在端午圆寂的高僧,如六次东渡日本的唐高僧鉴真大师。

鉴真大师像

古代端午门帖不难写

古代端午也盛行贴门帖,挂艾人、门书符皆为古人端午最重要的门饰,正如吴潜《二郎神》所云:“恰就得端阳,艾人当户,朱笔书符大吉”

端午又名天中节,五月、五日、午时, 是三五重叠之时。端午门符实质上是一种符箓,源于汉代的桃印。从敦煌卷本多处记载来看,晚唐五代、宋代,端午符箓十分流行。种类繁多,有丝帛的也有纸制的,有写字的也有画画的,有辟虫害的也有避口舌。

你一定很好奇,上面写了什么呢?

仕宦之家比较重视职业身份,书写也有仪式规定,《梦粱录》载:“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也有写“五月五日天中节, 一切恶事尽消灭”,还有写“五月五日午时书,赤口毒舌尽消除”等,最后都以“急急如律令”收尾。赤口、白舌、毒舌都是指奸佞流言等无妄之灾,为官入仕最忌讳这些口祸。

民间平民家庭则较为简单,端午符咒居多,贴于门、壁、柱等处,目的无非是驱虫辟邪,使蛇蝎蜈蚣蜒蝣蚊蚋等虫害皆不敢进。有写“赤口”贴在墙壁上,有写‘风烟’贴在窗户下面,也有写“仪方”贴在屋柱脚下的,还有写单字的,如“荼”、“白”、“龙”、“滑”等。

说了许多古时风俗,庆幸今天端午已简化为“吃货节”,祝大家端午安康!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钟晓雯
端午 端午节 节日 传统文化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他在以色列监狱中死亡,联合国官员:极度震惊

俄方通缉泽连斯基等乌军政要员,乌方回应

“哈马斯得到美方保证”?以官员威胁:不会同意

国际刑事法院忍无可忍:再威胁试试

省级督察组现场核实情况,遭故意封路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