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点儿啥:列强侵华“有功”?这部纪录片为什么会下架

来源:观察者网

2020-07-28 07:29

懂点儿啥

懂点儿啥作者

观察者网原创知识类节目,“阴阳师”主讲

【文/观察者网 大包 董佳宁】

最近有一部纪录片,叫《通往北京的道路》,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前几天从平台上下架了。为了做这期节目,我也下了挺大工夫,所以希望大家能给我点个赞。

这部片子,讲了五个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定影响的外国人的故事。五个人分别是:英国人赫德(Robert Hart),他曾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相当于海关总署署长。美国人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Martin),他担任过京师大学堂首任总教习,粗略相当于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泰晤士报》驻华记者,澳大利亚人,袁世凯的政治顾问。英国人威妥玛(Sir Thomas Francis Wade),担任过英国驻华公使,他最有名的发明是威妥玛拼音。还有美国人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燕京大学创始人,当过美国驻华大使。

这部片子下架之前,我就看完了。为了做这期节目,我又买了同名的图书作为参考。书里的内容,和纪录片不完全一样,我下面的讨论,主要是基于这本书。这个片子和这本书引起争议,主要原因是为帝国主义殖民者,和他们的代理人,做了很大程度的美化。网上一条评论是这么说的:这本书就说了一件事,我虽然是强奸犯,但我是为了你好!

在豆瓣网上,这条评论是相关短评中,被点击“有用”最多的。虽然《通往北京的道路》做了很多专家采访,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主创团队想表现出为历史人物翻案的学术味道,做出一副还原历史细节的模样,试图把被人们忽视的材料挖掘出来,显得理性、中立、客观。

在序言中作者说:百多年来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本质上只有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中国的现代转型。怎么样,已经开始有味儿了。又说:有一些卷入历史变迁最深的外国人,他们以已经工业化的国家作为尺度,试图规范引领这个老大帝国走过多劫多难的转型期。这些陈述意思很明确,作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本质只有一个,是先进的外国,规范和引领中国转型,这五个外国人,就是把文明带到中国的代表。

抛出这种“转型论”,就暴露了作者历史观的问题。官方是这样描述近代史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这里有三个层次,屈辱、探索和斗争。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其中的差别。我无须多说,作者是“知识分子”,必然也清楚,提出“转型论”,就是有意为之,与官方“唱反调”的。

虽然用意这么明显,在描写这五个外国人的时候,笔法却非常忸怩,想表现他们复杂的一面,书的腰封上说,这叫“在两个世界之间的挣扎和努力”,序言里则说,他们在通往北京的道路上,既“收获了权力和荣耀”,也“遭遇了敌意和孤独”。而在行文的时候,这种强行与刻意,更让人尴尬了。比如讲记者莫理循的时候,是这样说的:那时的莫理循,是一个帝国主义者。他很崇拜“帝国诗人”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吉卜林大力鼓吹白人应派出“优秀的子孙”,以西方文明改造世界。

但是紧接着,下一段就来了一句:但他绝不是一个冷血的帝国主义者。在季隆学院,就是澳大利亚的一个学校,他和一些中国花匠成了朋友,并在洪水泛滥时帮助他们抢救财物。不过,那时的他,在对华人同情时,也带着几分嘲弄。他曾乘坐过澳大利亚华人的帆船,但对中国水手的驾船技术颇多讽刺。

这就非常尴尬了,和一些中国人有交往,会帮些忙,就要区分出“帝国主义者”和“冷血的帝国主义者”。如果按这个标准去理解,必须非常精分,才能显出这是在“尊重历史”,尊重“历史的复杂性”。莫理循1894年就到了中国,游历了很多地方,见识很广。1897年任《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后,报道了清末民初中国发生的所有大事: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辛亥革命、清帝退位等等。《泰晤士报》是英帝国对外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的重要喉舌,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英国殖民政策的制定。莫理循自己都说:今天《泰晤士报》说的,就是政府明天做的。

英国是最早轰开中国门户的人,一直保持着最大的殖民利益,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80%,都是对英国的。可是19世纪最后十年,德国与日本崛起,也加入到瓜分中国的游戏中来。英国感到在中国的经济优势和政治利益,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莫理循加入了《泰晤士报》。

真正研究历史的人,会去认真阅读莫理循的文书记录,他怎么和别的洋大人讨论列强在中国的利益、活动,这背后的真实企图和多变手法,在对华政策的通信中,都有材料证明。

比如,俄、法、德三国,都在积极扩张自己的在华势力,极大挤压了英国的利益范围,包括很多在华的英国商人都十分担心。莫理循为英政府的“软弱无能”焦虑万分,强烈要求、鼓吹、煽动英政府大胆行动,加快侵略步伐,阻止俄、法、德三国结盟。俄法两国暗中支持比利时抢得京汉铁路修筑权,莫理循气势汹汹地叫嚣:我们不能后退,如果我们不坚持废除那项合同,我们的威信就会扫地,我们的切身利益就要受到极其严重的影响。

再比如,德国强占山东,他向英政府明确建议,支持德国的做法。因为,这样可以拉拢德国,分化离间法、俄、德三国同盟。这是“联德抗俄”。但是呢,德国对外扩张的重点没有放在中国,联了它,也成不了什么气候。日本对俄法德一直耿耿于怀,更不能容忍辽东半岛被俄国抢走。于是,莫理循又建议拉拢日本,这是“联日抗俄”。

英政府在华的政策,是保护好所谓的“贸易自由”就好了,对于法俄德日这些新兴列强的扩张,没有积极准备,有些“不作为”的意思。在华英国人深感失望和焦虑,都要求要么强硬起来,阻止别国,要么就与别国妥协,共同分割。莫理循对中国了解,消息源也多,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对英国外交的“迟钝”和“软弱”十分不满,在报道中一再尖锐批评英政府“缺乏政策”,经常攻击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的无能,说窦纳乐“没有足够教养”,“脑力、记忆力、判断力都不够”。

在评价中国时他说,中国已无力履行她的条约义务,当她已陷入列强的掌握而自己处于软弱无力的境地、任何列强都以武力来贯彻其意图的时候,还怎么可能履行她的条约义务呢?……瓜分是无可避免的。既然注定要完蛋,那就完蛋得越快越好——我欢欣地盼望着即将来临的崩溃。看来莫理循也是老崩溃论学家了。他积极提出,英国要扩张在广东和长江流域的利益。后来,英国政府吸纳了他的意见:撤回了在旅顺口外的军舰,默许和支持了德国在山东问题上对中国的无理要求,长江流域变成了英国的势力范围,九龙的边界也得到扩大。

可是以上的这些内容,在《通往北京的道路》里却少有提及。笔墨更多的,是对莫理循“专业性”的肯定,比如,莫理循庞大的信息网络,有时可以获得十分珍贵的秘约。一位美国人对他的印象是“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英国杂志也把他的照片与慈禧太后、赫德一起登出。

我来念一段《读书》杂志关于《莫理循文书集》的书评,讲得很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各种活动,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从中国攫取更多的权利。他们的出发点不是某种抽象的原则,而是现实的利益。怎样对自己更有利就怎样干,这就是他们的原则。正因为这样,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的反动政府并非事事支持;对于中国的进步事物也不是一律反对。原因就在于,有时候这种支持或反对,被认为不符合他们侵华的利益;而他们的不支持、不反对当然也不是为了中国的利益。”

这段话,可以帮助上当的读者,学会如何警惕“知识分子”的粉饰。莫理循和他效忠的英帝国,为什么对袁世凯称帝不以为然?为了中国的民主吗?这是天真的想法。真正的原因,是袁世凯称帝,让他们预感到会引起动乱和革命,破坏英帝国在华的既得利益。

我们再来说说他与袁世凯的关系。莫理循1902年正式拜见了袁世凯,成为了好朋友。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迅速准确地判断了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强弱,开始鼎力帮助袁世凯。袁世凯也需要这样一个人,能联络和影响各列强,左右国际国内舆论,游说和诱导各派政治力量。有了莫理循这位重量级的人物,他能获取的支持也会更多,空间也更大。

莫理循成了西方媒体吹捧袁世凯的头号水军。1911年11月到1912年3月,他密集地为袁世凯做了多件事,包括游说革命党人同意袁世凯当总统,游说日本外交官改变君主立宪立场,发起洋商通电清帝退位活动,反对迁都南京等等。原本他是一个著名记者,可以影响英国政府的对华策略,是一个能量很大的人,可是现在,他又对中国政局有了相当影响力。袁世凯的私人秘书、亲信蔡廷干,早就与莫理循关系紧密,11月开始,几乎每天都要拜访莫理循。

袁世凯任大总统后,共聘任了22位外国顾问,形成了一个特别的外交班子。其中最重要的,也是袁世凯唯一自己挑选的,就是莫理循。他给莫理循的待遇也非常高:任期五年,收入包括年薪3500英镑,房屋津贴250英镑,雇佣机要秘书津贴200英镑,总额为每年3950英镑,而之前在《泰晤士报》年收入是1200英镑。配一名中文译员,中国境内所有差旅费都报销,每年两个月带薪休假。

上任顾问后,莫理循对袁世凯是极力维护的。他对袁世凯几乎到了崇拜的地步,认为袁世凯是唯一能阻止中国分裂,并且带领中国走向稳定、进步和繁荣的,所以他要用一切手段,打击对袁世凯的消极报道。

比如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英国的《每日电讯报》连发两篇报道,肯定宋教仁是被人下令枪杀的,矛头直指袁世凯。莫理循立即进行干预,要求删帖。那时候还没有删帖,他做出一系列动作:首先建议北京电报局,从此以后拒绝发送记者辛博森的电报。这就相当于找电信运营商,把人家家里网给断了。第二,建议北洋政府外交部把之前的有害信息,抄送给英国公使,迫使英国公使馆压制记者言论,就是找大使馆。第三,直接给《每日电讯报》编辑写信,贬低辛博森所发的电讯的可靠性,说这是“小道消息”,这是找领导。

这一部分内容,没有出现在《通往北京的道路》里。同样没有出现的,还有下面这些事情。中华民国刚成立,当时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里规定的是内阁制,就是总理和内阁的权力是很大的。袁世凯作为总统,肯定不同意这样做,于是,就把唐绍仪为首的第一届民国内阁,驱赶下台。这个动作,同样也获得了莫理循的大力支持。莫理循为了维护、巩固袁世凯的统治,全力出谋划策。对革命党人、进步人士态度恶劣。他长期与上海公共租界主管巡捕房的人,叫卜禄士密谋,把隐匿在租界的反对袁世凯的人全部驱除,帮助袁世凯训练警察。

袁世凯镇压了“二次革命”后,莫理循一面提醒卜禄士监视、驱除支持孙中山的日本人,一面建议北洋政府抓捕孙中山,并且他提出一个方案,一个小操作,在通辑令上,不要给出重赏,只是给一个很小的数目,比如150元,这样就会制造一个政府藐视孙中山的态度,让媒体去嘲笑孙中山。

在他看来,袁世凯是当时中国最合适的领袖,北洋政府是唯一合法的中央政府,只有他们才能率领中国走向文明、繁荣。而孙中山和国民党的活动,破坏了国家统一,妨碍了政局稳定,从而阻挠了中国的发展。后来,随着对北洋政府的的失望情绪越来越大,越来越厌恶各种军阀,莫理循对国民党和进步力量的态度有所转变,开始更宽容,更同情地对待,只要是有利于中国的稳定、改革的,他就支持,反之,他就反对。

袁世凯上台后,财政紧张,发起了一笔争议很大的“善后大借款”。这笔大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由五个国家共同出资,就是英、法、德、俄、日,年息5%,47年还清。名义上是2500万英镑,实际拿到手只有2100万,因为要扣除一定成本。这还没完,还要扣除地方政府借款、庚子赔款、辛亥革命损失赔偿、军队遣散等费用,最终北洋政府实得约998万英镑。北洋政府的代价也是很大的,要出让国家盐税和关税。

莫理循对这个借款很有意见,从一开始就持批评和反对的意见。可是他反对的是什么呢?就是出资方之一、由英国政府指定参与的银行——汇丰银行。当时汇丰银行不是纯粹的英资银行,是有德国资本的,9个董事,4个是德国人。德国在中国的利益,与英国是有冲突的,是竞争关系。五国银行里已经有了德资银行,再加上有德国资本的汇丰,那英国的利益就被大大削减了。

在“善后大借款”还没有正式签定的时候,莫理循决定自己推动另一个借款,叫克利斯浦借款。克利斯浦,指的是出资方是英国的克利斯浦•劳埃德银行,以及另外几家英国财团。这个借款可以给北洋政府更优惠的方案,让北洋政府发行成本更低,利息也更低一点,就不要签“善后大借款”了。这本来不是对双方都有利么,看上去好执行。但这触怒了“善后大借款”的几国的利益,本来都要谈好的事情,怎么你英国就半路出了一个财团,把这活给接了呢?连英国政府都急了。英国鉴于欧洲形势严峻,不想与其它几国在中国对抗,想稳定住这个均衡的局面。英国外交部十分恼火,认为莫理循多管闲事。于是,英国与其它几国联合向北洋政府施加压力,导致克利斯浦借款流产。

莫理循这次动作,是在试图帮助袁世凯,让北洋政府在财政危机上陷得浅一点。但他还是想为英国出力的。他说,就英国的利益来说,我所作所为是正确的。是在为纯正的英国利益效劳。可是他的良苦用心,没有得到英政府的理解,反而认为他是在添乱。英政府开始把他作为中国的公务员看待,驻京公使馆不再像以前那样,给他提供情报和信息。英政府对他不再信任后,实际上对袁世凯也打击不小,他身边的顾问,居然如此冒失,破坏了北洋政府与英政府的关系。由此,袁世凯也对他在渐渐疏远。

我说了这么一大堆,到底是在说什么呢?就是分析袁世凯疏远莫理循的原因。分析这个干什么呢?就是为了给大家对比一下,《通往北京的道路》里是怎么描述的。在袁世凯1912年任大总统后,书里对以上我说的若干内容都轻描淡写地抚过,然后开始描述莫理循被边缘化后的落寞。书里说:在出任政治顾问之初,莫理循认为,如果袁世凯像暹罗国王拉玛五世那样认真对待外国顾问的建议,他可以在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创造历史。一会儿又说,然而事实却很快证明了莫理循终究只是个天真的外国人。

《通往北京的道路》里,对于莫理循的塑造,很多地方都是这样的。一个天真的,希望中国稳定、繁荣、富强的人,希望中国走在民主共和道路的人,在中国屡屡的不得志。

同样还有他对“二十一条”的揭露。莫理循被他的上司誉为“具有最佳英国殖民者的特征”,这样一个人,当然首先忠于英帝国主义的利益。他揭露“二十一条”,不是因为要捍卫中国的利益,而是因为“二十一条”的受益者是日本。当时西方列强在打一战,日本趁机宰割中国,要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财政都归日本控制,对大英帝国来说也是利益损害,动武不行只能动文的,莫理循作为曾经的著名记者,舆论战是本职工作,当然不能袖手旁观。我们要搞清楚,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影响他们对华的具体立场和政策。

其实对于莫理循的评价,几十年前就有争论了。1993年一个杂志上的文章,充分肯定了莫理循给予中国社会的同情和帮助,结论是“莫理循是一个深爱中国的人”。可随即就有人针锋相对地回应——《莫理循是“一个深爱中国的人”吗?》,文中的结论是:“莫理循是帝国主义侵华帮凶”,根本不是什么“深爱中国的人”。

在两极化的争论背后,还是要从大背景来解释这个问题。如果忽略了大背景,甚至忽略了莫理循重要的工作,而仅以西方的个体面对东方的国家,选择性地陈述事实,我觉得这并没有体现个体的复杂性。

除此之外,我觉得我们还需要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帝国主义给殖民地带来现代化的问题。帝国主义有没有给殖民地带来现代化?答案是肯定的。但这个答案是不够的。列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在近代中国人眼中,它们是不折不扣的侵略者,必须加以驱逐和抵抗。同时,侵略者倚仗的工具,是先进的科技、机器大工业、资本商业运作,这构成了帝国主义的另一幅面貌。

认为资本主义列强侵华“有功”的论调,认为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所谓西方先进文明的论调,是根本忽视了其主观动机,否定了其攫取中国主权进行殖民统治的客观事实,是典型的“倒果为因”。我想,还是马克思的话来总结:西方列强“既不会给人民群众带来自由,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都不仅仅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

好了,这期节目比较长,希望大家能给我一键三连,或者仅仅给我点一个赞,这样可以激励我们更好地做下去。我们这个话题,还有下集,会在本周日上午上线,请大家到时候来关注。我们这一期还是做一个抽奖吧,《大秦帝国》套装,中信出版社出的,这一套原价要598元,我看售书网站打折时也要半价,近300块钱。在这个视频上线的48小时内,使用我的专属邀请码666购买观察员的朋友,我会从中抽取一位,送出这个套装。

观察者网的会员频道,观察员,刚刚上线一周年。我们在内容上也有所调整,今后,我们将主要以课程的形式呈现,多门课程会陆续的上线。网页端,访问member.guancha.cn,手机上,各个应用市场搜索观察者三个字,下载注册后即可以购买。使用我的专属邀请码666,可以立减10元,这样每天相当于不到6毛钱,也暗合了我的邀请码666。7月份购买,礼品很多,一是《东方学刊》最新一期,也是第8期,二是陈平老师的《代谢增长论》,三是温铁军老师的书《去依附》,四是米尔斯•海默的书《大幻想:自由主义之梦与国际现实》,五是观网的T恤+笔记本+眼罩。以上是规定的礼品,抽奖的书,我们会单独寄出。

另外,欢迎大家来关注我的个人账号@肝帝董佳宁 ,我的个人号会更轻松,更活跃,话题更广。抽奖结果就会公布在那里。好了,请大家帮忙点赞,我们下期再见。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辰
懂点儿啥 通往北京的道路 纪录片 洗白 侵略者 莫理循 赫德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

土耳其暂停与以色列所有贸易

菲律宾称在黄岩岛已越过红线?中方回应

以色列警告美国:一旦逮捕令下发,我们就对它动手

涉及俄罗斯,美国又对中企下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