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委叫停银行季末“突击揽储” 或难降融资成本

来源:腾讯财经等

2014-09-16 08:10

商业银行的高息揽储行为,导致季末流动性剧烈波动、金融数据失真、抬高融资成本等,终于让监管层忍无可忍。9月12日,监管层祭出了《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236号文),旨在规范商业银行经营、缓解季末存款大幅波动、降低融资成本。

根据236号文要求,银监会新设月末存款偏离度指标,一年两次超标银行监管评级将降级。

236号文进一步提出了8个不得:不得高息揽储吸存;不得非法返利吸存;不得通过第三方中介吸存;不得延迟支付吸存;不得以贷转存吸存;不得以贷开票吸存;不得通过理财产品倒存;不得通过同业业务倒存。此外,236号文还出具了明确的量化指标考核方法:月末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计算每季最后一月的月末存款偏离度时,“本月日均存款”的可计入金额不得超过上月日均存款(1+最近4个季度最后一月日均存款增长率的均值)。

受此影响,二级市场银行板块集体疲软。商业银行存款“冲时点”问题由来已久,其实质是“腕骨监管体系”下的政策畸形产物。源于单一吃息差的盈利模式,商业银行主要通过激进的扩张贷款,来覆盖存款的付息成本。为抑制无度的放贷,监管层筑起一道红线,也即是银行贷款总额/存款总额比不能逾越75%的红线。

在贷存比的硬约束下,扩大贷款必然要求冲大存款规模,特别是季末还来自于财务报表美化需要的压力。于是季末存款大幅增长已成为商业银行惯性动作。诸如资金一日游现象屡见报端。而吸纳资金回报条件——高付利息也水涨船高。商业银行付息的代价成本,则又被转嫁至企业融资成本上。

6月存款大搬家 个别银行遭点名

商业银行每逢季末便抢存款早已不是新闻,监管机构对此现象的各种批评声也是不绝于耳,但最近这个季末的存款大战引发的监管震怒,却是从未有过的。有股份制银行内部人士曾向南都记者透露,7月份监管机构曾专门就6月末存款冲时点中的乱象举行会议,会上点名批评了部分银行在存款管理和储蓄业务上的激进做法。

之所以引起监管震怒,最主要还是6月份的存款数据变动实在太离谱。

例如今年6、7月份的存款、M2出现大幅波动,6月存款增加4万亿而7月减少2万亿,导致6月末7月初货币利率均值大幅提升;M2在6月份同比增速创10个月新高,而7月份又降至前几个月水平。金融数据失真现象,无疑给宏观政策和微观决策上产生严重的误导。有消息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某次高层会议上曾过问冲时点导致的M2增速上下乱窜,以至于失真的问题。

这份由银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联合署名的236号文,首先便说明了新政推出的由头,即“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39号)有关要求”。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降低银行融资成本便是基础,而在监管机构看来,率先打掉银行不合理的资金成本,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揽储被禁难降融资成本

不过,也有人认为,银行冲存款的内生动力根本还在于融资需求过于旺盛。简单道理,如果没有贷款扩张的冲动,何来搞大存款的动机。可以说,236号文虽能平抑季末流动性的剧烈波动,但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无济于事。

一方面,在存款偏离度的标准下,银行除了在时间点上转移并规避监管外,还有一种途径就是鼓励中长期存款。前者只要揽储动力存在,其前置或延长显然难以降低融资成本;后者则可能抬高融资成本,比如拉长部分理财产品久期,导致实际付息成本上升。也就是说无论何种途径,均实现不了政策的初衷。

另一方面,在存贷比刚性约束下,反而可能导致融资更难获得,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不降反升。因为高息揽储被限制会导致银行存款下降进而制约银行信贷投放。换句话而言,扩大贷款必然要求冲大存款规模,反之则是限制存款必然拉低贷款。其实,理论上通过限制高息揽储可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但只要融资旺盛的需求存在,融资成本的降低注定将是以融资难为代价。

员工吐槽:考核压力更大 吸储难度更大

有不少银行从业人士抱怨道,以后拉存款考核日均更痛苦。有网友担忧:“日均考核变得更重要了,压力分解到每一天,害怕。”

而目前主要考核日均的某银行机构内勤员工表示,不管是做内勤的还是一线员工,都有拉存款的任务,近百万元一年。“不冲时点,考核日均,这意味着不是拉几笔存款累积近百万元就行,而是要保证日均都有近百万元的存款。”该员工叹道:“这对我们不在一线做业务的员工来说,难度真的不小,何况现在很多人都不会直接将钱存定期,更多的是购买理财产品。但是,如果完成不了年终奖金就要被扣,很多内勤员工都拿不到全额年终奖,特别是新来的同事。”

某银行零售部相关人士表示,上述被叫停的多种手段确实是不少银行目前仍在采用的。“如今监管叫停多种手段,银行拉存款的难度更大。”该人士称。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8月份的存款增速只有10.1%,而贷款的增速下降,仍是13.3%,差距进一步扩大。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近日指出,目前在存贷比考核机制不变的情况下银行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活期存款迅速地流失,相当多的非银行机构的金融创新基本上都是瞄准着银行的活期存款。

前招商银行董事长马蔚华日前在达沃斯论坛上分享了拉存款的经验。“我们在网点摆上牛奶、咖啡,这样一下大家都来喝,办业务的、不办业务的都来喝了,喝了三次就得弄点存款来了,这一下子不仅有客户,还有广告了。”

倒逼银行转变经营方式

尽管拔掉悬在银行业头上达摩克利斯之剑——存贷比合情合理,但更为重要的是银行需要转变过去分业经营方式。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虽着重追求银行体系的稳定,太注重安全性,但其内部筑起的防火墙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

目前我国银行盈利70%来源于传统银行单一的息差模式上,也即为贷款业务上。这种过于单一的模式往往遇到不景气或不断地衰落时,就会面临生存问题。由于商业银行出控风险考虑,有着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一直被视为商业银行的座上宾,而这种“嫌贫爱富”在遇到国企严重亏损时,不仅导致利润无法保证,而且使得银行坏账居高不下,经营风险陡增。

比较而言,混业经营模式更追求银行体系的效率。也即是渗透所有的金融业务领域,比较典型的德国商业银行模式。这种模式虽能依托信息优势、规模经济、多元化收入,但也带来寡头垄断大的集团形成,最重要的是一旦某个业务出现风险,风险将在不同金融业务之间迅速传递,其风险敞开相对而言较大。

而美国的控股公司模式作为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的中间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兼有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的优势,即力求保持效率与稳定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毫无疑问,美国的控股模式的经验值得借鉴。不过,新的经营模式探索不可能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它将吸收分业整顿的结果,寻找一条效率与稳定的中间道路。这才是银行业发展长久的根本之治。

责任编辑:王杨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习近平: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

驻美大使谢锋:中国不是雅典,也不是斯巴达

王毅会见柬埔寨首相洪玛奈:中国永远是最坚定的依靠

急了?韩媒感叹“从中国来的人少了,包裹多了”

持续强降雨已致广东4人死亡,仍有10人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