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进行中日电饭煲煮饭盲测实验:半数人认为国产好

来源:央视新闻

2015-02-28 14:19

财经作家吴晓波一篇文章外加央视一段新闻,就让日本的马桶盖、电饭煲最近火到不行。中国游客更是闻风而动,日本免税店里销售一空。据统计,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中,我国出境游人数达到518.2万人次,又创新高。据日本当地电视台的节目称,春节10天时间,估计有多达45万中国游客在日本花了近60亿元人民币用于购物,从保温杯到名牌包,不少商场货架上被扫荡一空。

出国旅游,“购物”在所难免,今年都有什么商品出现在了中国游客的“购物清单”上呢?体积大、重量沉的电饭煲为何受中国游客追捧?

在日本选购电饭煲的中国游客

央视记者对中国游客在各国的购物情况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发现去欧美和韩国的游客比较偏爱名牌包、化妆品,而去日本的游客选择最多的却是类似电饭煲这样的小家电。这就有些令人看不懂了,难道国产的电饭煲不具备日本电饭煲的功能吗?为什么众多中国游客会选择大老远从日本拎回十多斤的电饭煲呢?还有一次就买六个的“壕”。于是,记者用实验对国产电饭煲和日本电饭煲做了一个对比。

实验:中日电饭煲煲饭大PK

公平起见,我们在国内和日本分别选择了一款四千元左右的,功能相近的电饭煲进行实验,而这个价位的日本电饭煲也最受中国游客的喜爱。

实验中,工作人员选择相同的水和米,且严格按照各个品牌电饭煲对水、米比例的要求,做上了两锅米饭。同时,在小区里随机找到了十位烹饪经验丰富的大爷大妈,参加本次试验。他们将试吃这两锅米饭,选出自己认为口感好的一锅。当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试吃的米饭是哪个品牌的锅煮出来的。

拼外观:国产触屏显示VS日产中规中矩

从外观上看,同等价位的两款电饭煲,国产的具备触屏显示功能,日本产电饭煲的外观则显得中规中矩一点。据了解,日本也有触屏功能的电饭煲,但是价格要贵上一些。

价格比较:国产电饭煲比日产便宜数倍

基本款 三百元左右

高端产品 一两千元

入门级别 二千元

基本款 四五千左右

高端产品 超过万元

拼口感:大爷大妈更爱国产电饭煲煲的饭

米饭煮好后,工作人员在事先准备好的纸碗上标上了A、B的标识,将日本电饭煲煮出来的饭,盛进了A碗当中,国产电饭煲煮出来的饭盛进了B碗当中。而每位大爷大妈都会分别拿到A、B两个碗,在不知道碗里的米饭是哪个锅煮出来的情况下,选择口感好的。

结果,在十位参与实验的大爷大妈中,五个人认为B碗里的米饭更好吃,符合自己的口味,也就是国产电饭煲煮出的米饭;三个人认为A碗里的米饭略胜一筹,也就是日本电饭煲煮出的米饭。其他两个人则认为差不多,没太大区别。

拼营养:国产、日产区别不大

当然,光靠品尝似乎并不能看出两个电饭煲的差别,我们又用这两锅电饭煲做出来的米饭在实验室里进行了一次比对。测试的内容就是两个电饭煲煮出来米饭的糖分、氨基酸等指标。结果显示,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在一些指标上,国产电饭煲煮出的米饭甚至更有优势。

日本专家:两国制造技术差异不大

日本电饭煲资深专家宫口淳一,从业经验超过40年,曾经在日本东芝等公司从事研发工作,目前在我国的一家电器公司供职。对于两国生产的电饭煲差别究竟在哪的问题,宫口表示,两国在电饭煲制造技术上并没有太多的差异。

宫口先生带着记者看了几个他正在研究的电饭煲内胆,他说,现在很多国内电饭煲采用的内胆材料、涂层技术并不比日本落后,但这还不是做出一锅好米饭的核心。“在日本,实现全面加热、均匀加热,是每个厂商希望达到目的。因为均匀加热之后的米饭更香甜,各家厂商也是朝这个方向在做宣传。与其说核心技术是锅,还不如说是一种加热方式。”

此前,关于“中国造不出好电饭锅?”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唐驳虎早有文章进行分析,用近万字长文揭秘日本在制造“电饭锅”上撒了多少谎

加热方式是电饭煲核心技术

宫口先生告诉记者,一般的电饭煲是通过内胆底部的一块电热铁进行加热的,容易造成加热不均匀。而IH立体电磁加热技术可以实现全方位立体均匀加热方式,并且可以精确地控制热量满足不同烹饪方式的需求。

“虽然中国在IH方面的发展是晚于日本的,但中国在技术方面的发展较快,现在跟日本的IH技术在控制方面没有什么差别,基本上达到了同样的技术水平。”

此外,一些国内企业的IH技术还特别在日韩申请了专利,这样的电饭煲在国内基本上不到一千元就可以买到。在宫口先生看来,中国制造在工艺、技术上并不落后,但是日本人似乎更加愿意花时间精力研究更为昂贵、精细的电饭锅,有的电饭煲内胆甚至是全手工打造,这些电饭煲在日本的售价都超过万元人民币,而中国品牌完全没有这样的产品。

央视微评:中国企业需要脚踏实地

有人说,去国外买家电,一定程度上,是消费者的不理性、难逃崇洋媚外之嫌,而事实上,这反应的确实中国人生活水平提高,国民购买力提高,物美价廉的“便宜货”,已经不能满足一部分消费者的需要了,为了更加优质的产品,更加有信誉的品牌,他们不惜花上更多的钱,而这也切切实实,戳痛了习惯靠“便宜”走天下的“中国制造”。

在某些程度上,中国制造还很年轻,技不如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一天,即便是出现了技术过硬的中国制造,也会被长期以来“廉价”、“质量低下”的刻板印象所拖累。看来,中国制造未来的集体形象确实需要这一代乃至下一代的中国企业脚踏实地,好好塑造。

责任编辑:张璐
日本 日本企业 家电 海外购物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五一档票房破15亿,“据说每个城市都来了1亿人”

“美国首次暂停,以色列深感担忧”

习近平抵达巴黎开始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

刚有“明显进展”,巴以停火又陷僵局

他在以色列监狱中死亡,联合国官员:极度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