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报告盛赞中国“造血式”开发扶贫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6-08-23 20:09

企业入驻前后,西藏牧民员工的平均收入水平竟然增长接近50倍。

据《第一财经日报》8月23日报道,8月22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简称《报告》)援引这一案例,强调中国“造血式”的开发扶贫,既是过去几十年推进减贫工作的重要经验,也是实现减贫目标的必由之路。而发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是“造血式”扶贫的重要模式。

(资料图)

这一报告由中国和国际专家共同撰写而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研究支持。报告使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年开发的“人类发展指数”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估,由经济收入、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三个方面的指标组成。

《报告》称,自20世纪70年代末推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类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2014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达到0.727,在188个国家(地区)中列第90位,已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组。在1990年处于低人类发展水平组别的47个国家中,到2014年中国是唯一跻身高人类发展水平组的国家。

这主要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社会政策的进步。中国在过去30多年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1978年到2010年,中国政府成功帮助6.6亿人摆脱贫困。教育方面,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在过去十年持续稳定在99%以上。健康方面,人均预期寿命从1980年的67.9岁提高到了2010年的74.8岁。

此外,对于当前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的扶贫工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给予了高度评价。报告认为,中国通过精准扶贫、特色产业扶贫、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等多种政策举措,更加有针对性地推进了多维扶贫,有效地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前述西藏以地方特色水产业为引领的扶贫与包容性发展经验作为报告援引的案例进行了详细阐述。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等因素,西藏长期以单一的农牧经济为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人类发展水平相比国内其他省区长期处于末位。解放几十年来,西藏的发展曾大量依靠中央和其他地区的经济支持。近十余年来,西藏地方政府进行优势产业排序定位,决定充分利当地水资源丰富的条件,倾力发展水产业,走出以特色产业为主导,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相互协调的包容性发展道路。

西藏水资源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克勤《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表示,以当雄县为例,该县属于原始的农牧区,以收入为例,2006年牧民员工的平均收入水平为年均1000多元,但是现在提高到年均约四五万元。而且,企业雇佣的员工95%为藏族农牧民,员工入职时由企业为其提供文化培训及岗位技能培训。

同时,企业形成的连锁效应更使得周围800多位村民间接受益。因为产品出厂后,需要先从生产基地运送到那曲物流中心和拉萨火车西站,再通过青藏铁路发往全国。为了增加当地就业,企业在当地招募村民承包运输队,承担所有短途运输业务。至今,该公司运输队共有40辆车,司机每年的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这不仅解决了800多人的就业问题,也改善了他们的家庭生活条件。

对于“造血式”扶贫的含义,王克勤认为,企业在积极推动西藏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不但为来自当地的员工带来直接的收入方面的提升,而且为其提供了参与机会,通过文化培训及岗位技能培训提高了他们的参与能力。与此同时,也扭转了过去“等、靠、要”等被动帮扶的落后观念,许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依靠自身努力,实现了减贫目标,或改善了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最重要的是,这些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

责任编辑:吴娅坤
西藏 扶贫 边疆 边疆治理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