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对话非洲开发银行副行长:下一站非洲 新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7-06 15:08
7月6日15:00至18:00,北大博雅讲坛邀请来自中国和非洲的两位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塞勒斯汀·孟加,以“下一站非洲:新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为题,就中非合作的重要问题进行演讲并展开讨论。观察者网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
视频直播
腾讯直播链接:http://v.qq.com/live/p/topic/33186/index.html
2015年,中非上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经贸发展迅速。
“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技术援助为非洲提供了工业化的重要支持,非洲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也成为中国转型升级的助力,中非合作为双方都带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这种机遇都体现在什么地方?中国和非洲各自有怎样的发展优势和劣势?二者如何互补?两地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是否会促进或阻碍彼此的交流互动?中非合作的未来有怎样的近景和远景?
图 观察者网/高艳平
以下为演讲要点直播:
林毅夫:
非洲是目前经济最为落后的大洲,据联合国数据,43%的非洲人,每天的收入在1.2美元的极度贫困线之下。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不是大家常常提到的那些——不是非洲人不努力,不是非洲人没有企业家精神,也不是非洲政府不作为。
非洲曾经长时间被西方殖民,在结构主义的影响下,以西方国家为参照系——非洲人看到西方有什么,他就想要什么;看到发达国家有资本技术密集大产业,他也想建立资本密集型大产业。
在这样的经济思想指导下,加之西方给非洲开出的包括“休克疗法”在内的“药方”,从上世纪70、80年代开始,非洲经济发展走了很多弯路。
但反观那些曾经也被西方国家长期殖民、现在经济发展很好的国家,他们往往不盲目以西方国家为参照系,而从自身条件角度出发,有什么发展什么,不希冀所有的基础条件都准备好了,一步到位发展高附加值、资本密集大产业。
一开始,自己有什么就发展什么,按照比较优势学说,人口多,劳动力就便宜,高新技术少,就先发展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随着一点一点的积累,产业逐渐升级,慢慢地,政府需要为企业建设基础设施,但政府建设基础设施的能力也非常有限,这时候就需要进行资源配置,把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能显著看到成效的地方,在这其中,就需要产业政策发挥作用。
这样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制度安排的过程,才能使非洲的经济越来越好。
林毅夫接受观察者网专访 图 观察者网/高艳平
与此过程相反,结构主义所提倡的向西方学习是行不通的,自由主义提倡的“有限政府”也无法有效促使产业升级,新的产业出现。
之所以倡导新结构主义,工业革命的例子也可以佐证。工业革命开始时,是从轻工业纺织业开始的,也是附加价值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北美也是这样,亚洲国家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也是这样,上述这些国家和地区随后的产业不断升级转型也是成功的例证。
如今,非洲面临着一个千载难逢的窗口机遇期,随着中国经济产业不断升级,必然有一些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需要转移出去。
但就算是接收中国的产业转移,也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这时候,中国正好提出了“一带一路”,为非洲带去基础设施。
思路决定出路:先要看这个国家有什么,能做好什么,通过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首先将比较优势变为竞争优势,不能想着“一口吃成大胖子”,一定要秉持实干精神,在这其中,需要基础设施,需要较好的营商环境,国际买家的信心。
要做到上述三点,可以以中国的发展为模板,比如设立经济开发区,在开发区内建立基础设施,招商引资,营造较好的营商环境。先改变部分,再改变全国。
之前我带着我的报告去到埃塞俄比亚,该国皮革产业工资是中国工人的十分之一,但皮革产业依然被中国皮革挤压得不行。随后,埃塞尔比亚总理按照我的思路尽快招商引资,培训员工,很快,埃塞的皮革就发展得很好,出口多个国家,目前,埃塞已经成为了非洲招商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
这一个案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仅埃塞按照这个方式经济发展了,卢旺达也是这样。
就像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没有人看好亚洲的经济,但几十年过去了,亚洲不仅涌现了一批高收入国家,而且经济规模、市场容量不断扩大。
非洲也是一样,现在大家都不看好,但发展潜力无限,期盼着非洲成为富裕社会。
图 观察者网/高艳平
孟加:
媒体总是报道非洲负面的一面,但非洲其实有很多面(PPT展示非洲时装模特,非洲密集城市群等)。林教授对非洲的评价是我听到的描述和形容非洲最客观准确的。
非洲的经济发展之所以比较落后,领导力是一个大问题。
在谈到领导力时,孟加最佩服的三个历史人物:曼德拉、邓小平、秦始皇(从左至右) 图 观察者网/高艳平
虽然受全球油价低迷,贸易保护加深等影响,非洲经济也遭受到了一些冲击,但与全球经济增速相比,非洲的经济增长速度还是非常快的。
近年来,人们对印度的经济发展都非常乐观,认为他们在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经济,经济增长速度也很快。但我认为大家也应该看好非洲经济,因为非洲有54个国家,是一整个大陆,具有多样性。
曾经,非洲经济也是发展得非常好的,以喀麦隆为例,此前,喀麦隆的人均GDP还曾是中国的3~5倍。
对于目前非洲的发展道路,有人怀疑,说非洲是不是在完全复制中国模式?事实上不是这样的,非洲在一些问题上参考了中国的做法,但更多地是对近几十年来西方国家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批判性吸收。
谈到基础设施,毫无疑问,基础设施是非常重要的,但人力资本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别说在非洲不发达国家,就算是在德国,基础设施也有很需要完善的地方,所以基础设施重要,但不是说没有基础设施我们就没法进行经济建设了。我们会逐渐一点一点完善它。
此外,非洲在基于现状制定经济指导计划时,要看清自己的“缝隙”,也即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哪儿。
非常荣幸能在今天分享我的观点。当我说非洲的坏处时,人们会说我只是在说一些过时的刻板印象;当我说到非洲的一些新的优势时,人们会说我是来做宣传、来向大家吹捧的。
有位法国的名人曾说过,我最怕两件事,一件是我的妻子离开我,另一件是我的妻子待在家里不出门。
圆桌论坛进行中 图 观察者网/高艳平
演讲结束后,演讲嘉宾与其他嘉宾继续进行圆桌论坛。
在谈到“非洲政府走错路,为什么不愿意改”时,林毅夫说,现在的情况不是非洲领导人不愿意学,而是我们这些知识分子常常用高大上的经济学理论,告诉非洲领导人西方国家是怎么发展的,但只要知识分子因势利导,从非洲国家的国情出发,非洲国家其实可以发展很快。
在谈到这一问题时,孟加说,非洲领导人之所以从事政治,一方面是因为想要获得权力,另一方面是想要做出政绩。在做错一些事情时,非洲领导人需要更低姿态更谦卑地承认自己的错误。
还有圆桌嘉宾说,虽然大家对非洲有这种印象,但当她去到卢旺达时,发现当地的企业家非常遵守商业规则,城市治理得也非常好,而这跟卢旺达的领导人关系很大。埃塞总理在这方面表现也非常好,这说明国家的治理情况和领导人的务实作风关系非常大。
林毅夫,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塞勒斯汀·孟加,非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副总干事。
活动流程
15:00—16:00 主题演讲:
主 讲 人:林毅夫
16:00—16:45 主题演讲
主 讲 人:[喀麦隆]塞勒斯汀·孟加
16:45—17:15 嘉宾座谈
17:15—17:45 互动问答
17:45—18:00 博雅讲坛100期庆典
关于非洲问题,观察者网作为本次演讲对话的战略合作方,曾发表过多篇林毅夫和孟加共同探讨非洲问题的文章,分别为《土豆和芒果 如何成为缔造经济奇迹的英雄》、《有关非洲的陈词滥调 为何被现实频频打脸?》、《利比亚人均教育年限与中国相当 为何没有经济奇迹?》、《非洲为什么穷 是因为人太懒惰吗?》(点击即可查看)
上述四篇文章节选自林毅夫与塞勒斯汀·孟加合著书籍《战胜命运:跨越贫困陷阱,创造经济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