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基因百岁争议背后:高科技企业还是金融投机?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6-05 12:13

【文/观察者网 奕含】“一百岁不封顶,我们所有的员工都必须做到这一点”、“我们员工中不允许有出生缺陷”、“员工肿瘤发现不得晚于医院”……

最近华大基因频频占据财经媒体头版,先是董事长汪建的“大嘴巴”语惊四座,然后各路媒体竞相揭短。到底底华大基因是个什么样的公司?是民族科技企业标杆,还是造概念的金融投机团伙? 观察者网小编做了一番考察:

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

一 市盈率太高?

提到华大基因,有两个事令其声名鹊起:一是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1%项目),二是第一时间破译SARS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成功研发SARS诊断试剂盒。目前,华大基因自称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尚无人对此提出质疑。

去年7月,华大基因上市,此后市值一度突破千亿,股价仅次于茅台,被誉为(生物)业界腾讯,成为A股明星公司。风光无限的华大基因股价涨幅过大,不得不停牌核查。当时就有不少媒体炮轰华大基因市盈率过高。市盈率即股票价格除以每股盈利,数值越低表示投资价值越高;反之就可能存在泡沫。

华大基因在股价最高点时,市值突破千亿,市盈率达到了186倍。目前华大基因的市值已近“腰斩”,但市盈率仍超过135倍,高于不少优质大企业。如阿里巴巴现在的市盈率为50多倍,腾讯控股的市盈率为30多倍,京东方市盈率最高时也只是略超过75倍。从行业内部看,基因测序的龙头企业Illumina目前的市值412亿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2639亿元),其目前市盈率也只有72倍左右。

当然,市盈率高本身不一定是严重问题,投资者完全可能因为认同公司未来发展潜力而承认股票溢价。但作为科技公司,最主要的盈利潜力就是科技研发,而与类似企业相比,华大基因的研发投入并不能为高市盈率提供足够理由。日前,媒体竞相分析华大基因2017年度年报,重点指出其研发费用不断下滑。

二 研发不足?

根据年报,华大基因2017年研发费用为1.74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8.3%,较2016年的1.76亿元下滑1.13%。在全球基因测序巨头产品的快速更新迭代,科技企业纷纷对研发投入重金、避免落后时,华大基因的研发投入比例的确引人深思。

媒体指出,华大基因的研发投入占比低于多家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如沃森生物2017年研发投入接近总营收的一半;广生堂、艾德生物、达安基因等公司的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都超过10%。

广生堂2017年度年报截图

此外,在“资本化的研发费用”这一项中,华大基因连续两年该项目为0。

研发费用资本化意味着公司投入的某一笔研发费用可以较为确定地产生产品和效益,从而被算作公司无形资产的过程。一般来说,早期研发费用只能算作当期损益,不算资产。《新京报》援引同花顺i问财数据显示,至今,华大基因的研发费用没有一笔达到资本化要求。

作为华大基因的“对手”,其他生物、基因公司像贝达药业、达安基因、安科生物在2017年分别有1.78亿元、7084.17万、6055.58万的研发费用进行了资本化。

国际方面,曾让汪建抱怨的老对手、市场份额达到七成的生产测序技术设备供应商Illumina,近三年研发费用投入超过90亿元,投入占比保持在20%左右。相比之下,华大基因总计投入4.53亿元,投入占比维持或不到10%。

华大基因表示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管理层对媒体表示:对于研发投入的重视是华大基因主旋律之一。由于华大基因研发策略,基本每两年公司会有一个比较大的研发周期的投入,预计2018年有望大幅提升,将增长48%~53%。

三 盈利如何?

企业的核心目标是盈利。华大基因的利润还在增长,但增长率出现了放缓趋势。据悉,华大基因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20.96亿元,同比增长22.4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8亿元,同比增长19.66%,后者增速降到两成以下。

相比之下,市盈率不如华大基因的Illumina公司,2017年度净利润为7.2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9亿左右),华大基因同期的净利润只是其零头。

除了市盈率、净利润外,应收账款和投资活动等现金流出也值得一提。

2017年,华大基因应收账款同比增长32.55%,预付账款增长57.23%,存货增长88.31%。公司解释称,主要系销售规模扩大所致。据悉,应收账款反映了企业的债权,其数额越大,意味着坏账的可能性也越大。

四 研发不如买理财?

同时,年报还披露,去年华大基因投资活动现金流出较上年同期增加16.17亿元,增幅为35.58%。公司称,主要因报告期投资理财产品增加致现金流出增加。

年报显示,截至去年底,华大基因委托理财发生额为20.93亿元,其中自有资金19.13亿元,募集资金为1.8亿元。其首次公开发行实际募资金额为4.83亿元。这意味着,37%的募集资金买了理财。换句话说,用于购买理财的募集资金超过了当年研发投入。

观网小编整理了A股中包括华大基因在内的9家医药、生物概念股公司去年的营收、净利润、研发投入、投资活动资金流出等情况。

同行业对比显示,华大基因购买大额理财产品的行为算得上常见操作,而营收、净利润、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等指标也属正常。

不过在购买理财产品方面,在小编收集的数据里,华大基因委托理财发生额以及使用募集资金数额最大。而到期赎回的理财产品共带给华大基因1716.64万元收益。目前仍有1305.7万元收益尚未收回。

五 一直在舆论风口的华大基因

早在此次媒体聚焦之前,业内人士就对华大基因提出过质疑。

2012年,北大教授饶毅在博客撰文,质疑华大基因在成立之初存在“公私同行”。

之后,行业圈内不时传出“缺乏核心技术”的批评,汪建也称自己是“科技民工”,而非“科学家”,引发外界“谷歌”还是“富士康”的类比争议。

外界还注意到,华大基因的销售费用一直在稳定增长,近两年增速超过两成甚至三成,无论是销售费用总量还是在营收中的占比,均高于研发。

对此,搜狐号“科技经验”就撰文批评华大基因负责人“嘴上说的都是主义,心里想的全是生意”。不注重研发,只加强推广,在技术上没有优势,这样的企业要发展恐怕只是“吹牛”。

华大基因主推的,是一种新型基因检测技术——基因测序,号称是下一个改变世界的技术。

而基因测序行业,分为上、中、下游。上游以美国 Illumina 公司为代表,生产高科技测序仪和试剂耗材;

下游以医疗机构、科研单位(医院、高校、制药公司等)为主;

中游则以华大基因为代表,提供测序代工服务。

简单讲就是向上游买个先进的基因测序仪,培训一批测序操作人员,为下游提供基因检测服务。

所以华大基因也被称为:基因界的富士康。。。

行业壁垒低到什么程度呢?据说。。。经过几个月培训,就能掌握测序业务,再花钱请人买设备,就可以建立测序公司了。

不过,有行业大牛说过:基因测序代工业务未来一定会逐步萎缩乃至消亡。

原因很简单,壁垒这么低,下游公司干嘛不自己做。

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选择独立买设备,不再需要代工,华大基因的科研服务收入已经在逐年萎缩。

华大基因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在努力往上游发展。

2013年,收购了生产测序仪的 CG 公司。

但咱都知道,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到的,CG 公司真的牛掰,也不会沦落到「卖身」的下场。

业内人士对此的评价是:CG 的技术与 Illumina 相比,和小灵通与 iPhone 的差距一样大。

而汪建此前反对人们接种宫颈癌疫苗,“接种疫苗一次价格在4000元左右,隔五年需要重新注射。如果换成基因检测,则只需要每3年花50块钱做一次”,就很难让人撇清华大基因董事长不是在借科普推销公司产品。诚如网民的反驳:疫苗可以预防疾病,检测却只能告知人们是否患病。

知乎上还有“你为什么从华大基因离职?”的提问,“求发展”是回答者普遍的主题,具体原因或是“没有前景,混日子”,或是“钱少”,亦或是“看不到科学技术上的发展”。

当然“活不到100岁”也是个重要原因。

在知乎上也有“你为什么加入华大基因”的问题。在回答中,“稳定”成为主要理由。

就在近日汪建有关“员工需活到 100 岁”的言论和给员工定下的“三大纪律”后,知乎网民、医学网站丁香园账号@丁香医生 从科普的角度质疑:

看来,无论是医学伦理问题、检验技术问题,还是纪律问题,汪建的说法都有失偏颇。这个拥有医学背景、曾为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执行主任的企业家,竟会说出如此不靠谱的话,在自我炒作的道路上走的太远。

总的来看,华大基因说得上是一家“中规中矩”的本土生物公司。无论是公司自我宣传的高科技领军企业形象,还是部分财经媒体渲染的金融投机团伙形象,都不能完整描述其真实情况。而董事长本人的炒作引发媒体集火攻击,也算是企业公关的典型错误案例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奕含
深圳 华大基因 基因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