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今年将对4024家银行开展压力测试

来源:中国金融

2021-04-14 13:45

【导读】 计划在2021年对全部4024家银行机构开展压力测试,进一步发挥压力测试在有效识别高风险机构、高风险领域和系统性风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风险监测预警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也凸显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性,国际金融组织、各国金融管理部门都重新审视现行风险管理及监管体系,进一步认识到宏观审慎管理特别是压力测试在管理极端风险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压力测试已成为美欧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监管部门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其评估金融系统风险、实施微观审慎监管、出台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要依据。

认识压力测试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全球金融体系波动日益增强,国际金融组织、各国金融管理部门均对金融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压力测试作为一种前瞻性风险管理工具应运而生。

压力测试的概念最早由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于1995年提出,是假设市场在极端不利情形时,市场变化对资产组合的影响程度。1999年,IOSCO进一步指出,压力测试是将资产组合所面临的极端但可能发生的风险加以认定并量化。原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中,将压力测试定义为“一种银行风险管理和监管分析工具,用于分析假定的、极端但可能发生的不利情景对银行整体或资产组合的冲击程度,进而评估其对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资本水平和流动性的负面影响”。上述定义重点从微观角度出发,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则从宏观经济视角进行定义,认为压力测试是有助于监测和预测金融系统潜在漏洞的宏观审慎分析的一个关键因素。它给金融稳健型指标的分析增加了一个动态元素,即金融稳健型指标对宏观经济的冲击的灵敏度或概率分布。

根据实施主体和目标的不同,压力测试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自下而上压力测试,由金融机构根据监管要求或风险管理需要自行开展,评估不利冲击对其资产负债表的影响。由于单家机构在数据获取方面具有优势,可以利用内部数据和模型优化信息流,同时提高结果的可信度,但缺点是各家金融机构的结果在横截面上可比性较差。第二类是自上而下压力测试,由中央银行或金融监管部门统一组织,假设宏观经济受到不利冲击,评估金融系统的稳健性状况。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微观审慎压力测试和宏观审慎压力测试,微观审慎压力测试旨在评估单个金融机构对不利冲击的韧性,从而在机构层面实施增加监管资本、减少风险敞口等监管措施;宏观审慎压力测试旨在评估整个金融体系抵御经济和金融负面冲击的能力,重点关注系统性风险及其放大效应,考察风险在金融机构之间、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传递。

压力测试有两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即敏感性分析法和情景分析法。敏感性压力测试指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单个风险因子变化可能会对承压对象产生的影响,其特点是快捷、及时。评估单变量变化的影响,对数据的要求不高,可不构建计量模型。情景压力测试主要用于评估多个风险因子同时从当前市场情景突然变化到某些极端情景的过程中对承压对象的影响程度。通常需要构建宏观经济变量与银行指标之间的传导关系,能够较好地揭示压力情景下银行整体的盈利能力与资本充足水平的变化。

中国压力测试的探索

自2012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9年对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开展压力测试,逐步提高测试的风险敏感性。

开端:实施统一压力测试。2009年至201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首次对我国进行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评估,银行业压力测试是整个评估工作的重要环节。人民银行、原银监会联合成立了中国FSAP压力测试工作小组,组织我国17家商业银行,首次开展了统一压力情景、统一测试方案的银行业压力测试。

探索:成立金融稳定压力测试小组。从2012年起,为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预警体系,识别和评估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人民银行成立了金融稳定压力测试小组,每年组织主要商业银行开展金融稳定压力测试,评估银行在不利冲击下的稳健性状况。参试银行从17家逐步增加至31家,纳入部分规模较大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测试内容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传染性风险,采用人民银行实施的“自上而下测试”和参试银行开展的“自下而上测试”相结合的方式,互为补充和校验。测试结果在每年的金融稳定报告中适当反映。

完善:改进压力测试的技术方法。2017年,作为FSAP更新评估的一部分,人民银行、原银监会联合成立工作小组,与IMF、世界银行组成的评估团共同对我国33家主要商业银行开展压力测试,进一步改进了测试方法。一是开展偿付能力宏观情景压力测试,同时覆盖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涵盖贷款损失和应收款项类损失,市场风险涵盖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债券市场风险和汇率风险。二是采用到期期限现金流缺口分析方法进行流动性压力测试,区分不同时间窗口分别计量银行的净现金流出,并考虑优质流动性资产对流动性缺口的弥补作用。三是传染性压力测试范围更广,在过去仅考察单家机构信用违约风险的基础上,同时考察交易对手撤离资金风险的潜在溢出效应,同时增加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传染效应。

广覆盖:扩大压力测试的机构范围。2018年以来,随着金融风险形势的变化,参试银行范围从大型商业银行逐步扩展至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在内的地方中小银行,并计划在5年内实现全国所有银行的全覆盖。近三年已累计组织3800余家银行业机构开展压力测试,覆盖各个地区、所有类型、不同规模的机构,并充分考虑各类机构业务特点、系统重要性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测试方法和内容。对资产规模超过8000亿元的大中型银行,重点关注其对宏观经济不利冲击的抵御能力以及其风险外溢性;对地方中小银行,着重考察其各类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中国压力测试成效显著

在开展压力测试工作的过程中,人民银行不断总结经验,充分借鉴吸收IMF等国际组织的测试方法,结合我国银行业特色和发展趋势,不断健全适应中国国情的压力测试框架体系,完善各类模型方法,提高测试技术水平,发挥压力测试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

建立常态化的银行业压力测试机制。经过多年实践经验,我国已形成了人民银行总行、分支机构、参试银行统一部署、分层实施、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加强压力测试工作人才储备。推动金融机构提高风险管控意识和能力,鼓励各类银行机构结合自身业务和风险特征,将压力测试作为前瞻性风险监测预警工具,及时化解潜在风险。

开展覆盖整个资产负债表的偿付能力压力测试。偿付能力宏观情景压力测试考察宏观经济下行冲击对银行资本充足水平的不利影响。测试方法从单一风险、静态压力测试逐步发展到风险叠加的动态压力测试。测试期限由1年延长至3年,有效反映宏观经济下行过程中金融风险的积累和放大。考虑超额拨备在危机期间的风险缓释作用,进一步提高监管资本的计量精度。

提高压力情景的内在一致性,构建风险传导模型。根据对未来风险因素的分析,运用宏观经济模型,设计包括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利率、汇率、信用利差等宏观经济金融指标的压力情景,保持情景的内在一致性。利用面板数据建立信用风险测算模型,刻画宏观经济与银行信用风险之间的传导关系,不断优化完善模型方法,结合掌握的风险监测核查结果,对模型结果适当校准,提高模型预测的精准度。

刻画金融机构的风险关联性和传染性。通过采集同业交易对手数据,构建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矩阵,建立金融网络模型,分析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传染效应,考察系统重要性银行风险的传染和扩散,识别同业交易网络中的脆弱性环节。同时考察机构信用违约和资金撤离的潜在风险溢出效应,增加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敞口,评估风险跨市场、跨行业、跨机构交叉传递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探索压力测试结果运用,推动风险防范化解。测试结果用于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风险监测以及重点领域风险排查,测试结果为央行金融机构评级提供重要参考和有益补充。根据压力测试结果,通过高管约谈、风险提示等方式推动参试银行前瞻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部分中小银行根据测试结果强化资本补充、优化经营管理、完善风险应急预案,风险化解工作取得实效。

随着测试技术的完善和测试范围的扩大,压力测试结果更加科学客观、多维立体,在金融风险的“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推动早处置”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银行业整体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增强,资本水平逐年提高,分类型、分区域、分机构的个体风险显著分化。2020年压力测试结果显示,1550家参试银行(资产规模合计占银行业金融机构78%)在不良贷款率上升400%的重度冲击下(整体不良贷款率从1.7%上升至8.5%),若不考虑不良贷款处置和内外源资本补充,参试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从14.73%下降至9.86%,低于监管部门10.5%的监管要求,但仍高于巴塞尔协议Ⅲ框架下不含储备资本的8%监管最低资本要求。其中30家资产规模超过8000亿元的大中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从15.07%下降到10.88%,下降4.19个百分点,风险缓释和损失吸收能力更加稳健向好。分类型看,大型银行较中小银行风险抵御能力更强,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整体信贷受不利冲击后表现最差。分地区看,部分经济欠发达、东北西南地区参试银行受冲击后资本充足率下降幅度较大。

压力测试作为一种前瞻性的定量风险分析工具,在建立健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12年开始,人民银行每年在《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上向公众披露银行业压力测试结果,对银行业在不利冲击下稳健性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和客观评价,有助于公众对银行体系风险的识别、判断,提高公众对银行体系稳健性经营的信心。针对压力测试发现的风险和问题,金融管理部门通过高管约谈、风险提示等方式向参试银行反馈压力测试结果,与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共享压力测试情况,督促银行加强对重点领域风险监测和排查,强化重点机构的信用风险防控,增加利润留存和多渠道资本补充,进一步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强化中小银行压力测试结果运用,推动中小银行前瞻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在开展压力测试过程中,发现一些中小银行依赖同业资产负债快速扩张规模,期限错配风险突出,潜在风险资产劣变压力较大,未通过偿付能力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针对此种情况,人民银行采取系列措施督促重点银行压降风险资产,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强化内外源资本补充,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完善风险应急处置预案,部分中小银行的风险化解工作已取得实效。如,人民银行某分支机构根据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发现的问题,对辖内个别风险较高的中小银行进行风险提示,加强对该行的流动性风险监测,指导该行建立按季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长效机制,督促其降低同业负债等不稳定资金来源,优化自身资产负债结构。半年后,该行流动性匹配率从97%上升至103%,90日流动性缺口率从-59%上升至55%,流动性风险情况明显好转。

压力测试是金融机构建立完善恢复与处置计划的重要工具。根据压力测试结果,金融管理部门指导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制定和定期更新恢复计划和处置计划,确保在重大压力情景发生时,能够引导银行恢复正常运营,解决资本和流动性短缺问题,提高持续经营能力。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完善常态化银行业压力测试机制,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作,结合金融市场与银行业发展情况,持续优化压力测试模型和方法,探索开发压力测试数据平台系统,充实压力测试人才队伍,强化压力测试结果应用。计划在2021年对全部4024家银行机构开展压力测试,进一步发挥压力测试在有效识别高风险机构、高风险领域和系统性风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风险监测预警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鉴于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可能成为未来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国际社会对此问题日益关注,人民银行将会同其他金融监管部门积极探索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的审慎管理框架,适时开展压力测试,及时进行风险防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责任编辑:杨敏杰
央行 银行压力测试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对华‘去风险化’,在德国引发了出人意料的现象”

欧美将“经济制裁”伊朗?以外长:已致信32国

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劝不住?以色列誓言“报复”:美国与我们站一起

法军参与?马克龙:应约旦要求拦截伊朗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