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划定30种关键原材料欲管控供应链风险,2/3中国拥有储量

来源:观察者网

2021-04-19 16:05

【文/观察者网 吕栋】“中国从战略意义上发展采矿和原材料加工。如今,上海金属交易所甚至比伦敦金属交易所更重要。”德国智库科学与政治基金会(SWP)亚洲部负责人希尔珀特(Hanns Günther Hilpert)评价道。

中国是全球稀土第一储量大国,也是第一生产大国。长期存在的“稀土焦虑”让欧盟开始试图管控供应链风险。4月18日,《德国之声》报道称,欧盟目前已划定30种关键原材料,并正在制定一项新战略,以确保“开放和不受限制的原材料贸易”。在这30种关键原材料中,三分之二可在中国开采。欧盟担心一旦发生意外,其工业会在供应链得不到保证时蒙受严重损失。

然而,中国把握着大约80%的稀土供应,欧美等国想减轻对中国的依赖,并非易事。路透社曾指出,中国的稀土加工能力是全世界其他国家总和的5倍。若美国要达到中国稀土加工的水平,必须花上好几年的时间建造稀土加工厂。

德国之声报道截图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稀土(17种金属元素的统称)以及钴或锗等金属元素在能源、军事高新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对于智能手机、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而言,钴或锗是至关重要的原材料,而美军一架F-35战机需要用到417公斤稀土材料。

《德国之声》报道称,为管控供应链风险,欧盟已在国防、可再生能源以及机器人、无人机和电池等领域,划定30种“关键性工业原材料”。与钢铁、水泥和石油等原材料不同,它们目前还没有替代品。许多关键原材料的全球年产量只有几千吨,而且只被少数几个国家控制。

报道指出,全球有多个重要的热点地区蕴藏相关资源。例如,南非北部拥有铂和钒,刚果民主共和国(DRC)拥有钴矿,美国可开采铍,中国则可以开采30种不同的关键原材料中的三分之二,包括锑、重晶石和稀土。而作为稀土三大供应方(中美俄)之一,中国的供应份额远超美俄。这一优势部分因为中国各地丰富的自然矿藏,但也跟国家战略规划有关。

图片来源:德国之声

德国智库科学与政治基金会(SWP)亚洲部负责人希尔珀特(Hanns Günther Hilpert)认为,“中国从战略意义上发展稀土采矿和原材料加工。如今,上海金属交易所甚至比伦敦金属交易所更重要。”

他甚至还引用邓小平1992年南巡时讲过的一句话:“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中国稀土资源占全世界已知储量的80%,其地位可与中东石油相比,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

“中国在该领域开创的技术全球独占鳌头”,希尔珀特指出,“即使在其它国家开采了替代矿产,大部分加工也必须在中国进行,然后再出口到国外。”因此,中国既是关键原材料的最大生产国,也是其他地方开采的原材料的主要进口国。

《德国之声》报道称,为确保直接进入当地原材料市场,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矿山,比如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开采钴矿,或在南非开采铂金。中国的这一海外战略既适用于本国缺乏的资源,也适用于本国拥有丰富资源的领域,比如太阳能电池板中使用的萤石或硅金属。

不同种类的稀土元素(资料图)

然而,由于中国稀土资源丰富,在国际贸易市场上,中国时常被欧美等国当成“假想敌”,频繁遭受莫须有的恶意揣测。例如,希尔珀特在承认中国稀土产业重要地位的同时,还将中国稀土产业的发展“归功于环保领域宽松的法规,使其能够忽视环境破坏的后续成本”。他还补充称,相对较低的工资、通过使用出口限制条款、为企业建厂提供补贴等手段,促进中国稀土加工业和技术供应链的发展。

他声称,这些因素让中国有能力打败竞争对手。“最终,中国用毁灭性的价格竞争迫使其他供应商从市场败退。 中国以外的10大供应商则无法在这场竞争中保全地位,他们在全球关键原材料总产量中仅占35%的份额,中国的份额则为45%。”

事实上,对于希尔珀特提到的稀土产业环境保护的问题,中国早在近十年前便已开始重视。观察者网查询发现,2012年6月,国新办发布的《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中曾有如下表述:

加强对稀土行业的环境管理和相应的法规建设,是促进稀土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十余部环境保护类法律,建立起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总量控制、限期治理等制度。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是稀土开发利用中保护好环境的关键。近年来,国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新建、扩建、改建稀土项目必须对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作出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预防和减轻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未通过环评不得实施。

欧盟欲推动原料来源多元化

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中国2020年的稀土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0%,美国占16%,澳大利亚和印度仅分别占7%和1%。不过,中国在部分原材料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只是欧盟担心的“风险”之一。

《德国之声》指出,全球许多原材料的开采矿区常常处于内乱、腐败或独裁领导的亚洲或非洲国家。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全球近60%的钴供应来自刚果(金),那里的国内暴力冲突已经持续几十年。因此钴也被称作是“冲突矿物”,由于这一矿物在主要动荡地区开采和出售,国际社会也对此保持密切关注。

除此之外,另外10种关键原材料的未来供应也被“打上问号”。其中,锑、铋、镓、锗、轻稀土和重稀土,储量主要在塔吉克斯坦斯坦、中国、俄罗斯和老挝;镁、铌、磷和钨等金属元素,储量主要在哈萨克斯坦、越南、俄罗斯和中国。报道声称,“专家们认同这些原材料未来的供应可能会受到裙带关系、缺乏民主治理、贸易限制、内乱甚至国家内部军事冲突的影响。”

左下角主要是非常受关注的关键原材料 图片来源:德国之声

欧盟委员会国防及航天领域发言人透露,作为买方,欧盟目前正在制定一项新战略,以确保 “开放和不受限制的原材料贸易”。他补充称,“当其他国家限制关键原材料的出口时,欧盟应当采取必要的行动,以阻止出口限制。”

《德国之声》在报道中提到,2012年,欧盟、美国和日本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起诉讼“迫使”中国放弃对关键原材料的出口限制。 今年2月,应欧盟的要求,世贸组织成立一个小组,旨在对印尼的原材料出口限制进行评估。

然而,实际情况是,为保护自己的环境,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长时间以来都到国外寻求稀土资源。当以“白菜价”出口稀土的中国等国刚开始保护环境,对稀土开采和出口采取必要的管理,就立刻引起西方国家以及日本的反对。2012年3月,美国、欧盟和日本联合就中国对稀土等原材料出口的限制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起对华贸易诉讼,要求中国解除出口限制,否则将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

中国商务部条约法律司负责人当时回应表示,中国制定稀土出口配额制度,目的是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无意通过扭曲贸易的方式保护国内产业。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就该问题表示,稀土是一种稀有的不可再生资源,开发稀土对环境造成影响,基于保护环境和资源的考虑,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对稀土的开采、生产和出口各个环节均实施了管理措施,而不仅仅在出口环节,相关措施符合WTO规则。

中国北方的一个稀土矿  图片来源:德国之声

根据《德国之声》报道,为减少对国际供应链的依赖,欧盟委员会已制定两项措施。该委员会发言人表示,首先是要求各成员国在本国落实2025年以前可以启动的采矿和加工项目,建议各成员国推动原材料来源的多样化;第二项措施是,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依赖性。不过,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否会产生重大影响,或者欧盟工业界最终是否必须找到替代品,目前还存在争议。

实际上,欧美包括日印澳等国想摆脱中国稀土依赖、打造独立供应链的想法已酝酿不止一天两天。3月11日,《日经亚洲评论》报道称,为抗衡中国在稀土市场的主导,美日印澳将联手构建稀土供应链,并研发低成本、低放射性废料排放的稀土精炼技术,还计划让政府所属的金融机构给开采和精炼稀土的企业提供贷款。

此外,美日印澳预计还将起草相关国际规则。报道指出,国际组织国际能源署(IEA)打算制定规则阻止所谓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虽然印度并不是该组织的成员国,但今年1月,在日本、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要求下,印度已与国际能源署达成战略伙伴关系。

然而,中国作为稀土第一储量大国,把握着大约80%的稀土供应,美日印澳想减轻中国依赖,并非易事。路透社曾指出,中国的稀土加工能力是全世界其他国家总和的5倍。若美国要达到中国稀土加工的水平,必须花上好几年的时间建造稀土加工厂。虽然美国稀土资源丰富,但其劳动力成本和能源生产等成本较高。而中国在控制成本、稀土生产能力方面拥有优势。

今年1月,中国工信部起草了《稀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工信部指出,此举是为了依法规范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等生产经营秩序,有序开发利用稀土资源,推动稀土行业高质量发展,而并非是他国揣测的中国将稀土作为“筹码”。

工信部部长肖亚庆明确表示,有些国家指责中国限制稀土出口,但实际上他们买到的稀土大部分都是由中国出口。这则管理条例更多的是针对国内稀土行业的规范和管控。肖亚庆说,“我们现在稀土没卖出‘稀’的价格,卖出了‘土’的价格,这是恶性竞争,竞相压价,使得这种宝贵的资源浪费掉。”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吕栋
稀土 中国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

巴总理召开紧急会议,“事关在巴中国公民”

习近平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