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玳鸽CEO方玉书:别给币圈带偏了,区块链技术如何赋能实体经济?

来源:观察者网

2021-07-13 15:46

【采访/观察者网 周毅,编辑/周远方】“在理解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应用时,不要被币圈给带偏了。本质上,区块链是将数据变成‘可信数据’,然后进入资产及交易环节并产生价值,”,在接受观察者网专访时,玳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方玉书如是说。

方玉书在采访中表示,区块链并非是一个高深的概念或者前沿的技术,在应用层面,它也不仅仅是“加密数字货币”这一种理解。在中国,基于分布式记账等特点,区块链技术可以与产业端深度结合、赋能实体经济,在各行各业带来积极有效的帮助,并在金融互信、数据安全和产业合作等方面发挥优势。

7月10日,由上海金融信息行业协会主办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链络全世界,智造新城市”区块链论坛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作为论坛圆桌对话的发言嘉宾,方玉书接受了观察者网专访,并对区块链的技术本质、产业意义、国内环境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解读。

区块链技术:本质是解决信任问题

“我们熟知的互联网技术,它在蓬勃发展的这10-20年来,本质上解决的是效率问题,例如网购、打车,它们实质上都和效率有关。区块链技术呢?它本质上也关乎两个字:信任。区块链解决的是信任问题。”

方玉书对观察者网表示,对于人类社会现有体系而言,处处都存在着信任成本:要想达成一项商业活动,参与双方需要谈判并起草合同,那么这就需要支付差旅费和律师费;一个社会要想稳定地、长远地、健康地发展,同样需要公检法系统来维护和兜底。信任问题贯穿于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它带来的成本往往是昂贵的。

金融就是信任问题最直观的体现,因为金融天生是要靠信任去定价的。以信贷问题举例,为什么个人贷款利率高,而国债利率低?因为相比于个人“债务”,国债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去偿还的,它的背书是整个政府乃至于国家的信誉。

信贷放款,从逻辑上来讲需要满足两个条件: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一个是你愿不愿意还,一个是你还不还得起。这背后需要筛查、审核,需要对企业信誉和收入能力进行综合的、谨慎的考量。这也是长期以来在金融活动中,“高富帅”一样的大型企业相较于小微企业,更容易拿到以银行、信托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资金的内在原因。

在国家大力支持小微企业贷款的背景之下,信任问题就来到了技术层面。

方玉书以客户曾遭遇的困境举例:某电商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需要大量资金,银行对其给予了配合和支持,包括极低的利率,但整个公司的授信额度只有几十万,相比于该公司几百上千万的现金流需求,帮助甚微。企业需要进一步贷款,就需要用房产、厂房和车辆来抵押。这就是企业在金融领域要面对的“信任问题”。

信任本身就是金融业长期以来要面对的难题。一家企业是否具有还款能力,依据是财务报表等数据。但作为放款方,其实你不知道这家企业是一套账,还是两套账甚至三套账;你也不能分辨其中的某个数据是真是假。那么对于放款方来讲,当一家小微企业的信用甄别成本非常高的时候,它就很容易被拒之门外。

从信贷角度来看,这并不等于说大企业的账本就比小企业更“靠谱”,仅仅是说他们的偿还能力相对而言更加直观。退一万步讲,上市公司的股权是值钱的,是拥有清偿能力的,那么相比于小微企业,上市公司就能更容易拿到钱。

不能解决的信任成本问题,会变相地加剧金融领域的不平等。那么区块链“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等技术特点,是如何回应这个问题的?

方玉书对观察者网表示,从技术层面上来看,金融活动在逻辑上,存在三个构成部分:企业(例如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等)、金融机构和技术。在企业乃至于产业的金融活动中,核心问题是账本。在传统技术形态中,财务报表等数据是中心化的,是一家企业或者说这家企业的财务负责人提供的,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很难辨别其真伪。

在区块链技术背景下,这样的模态迎来了改观。

以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来对应这个问题,相比于以前“财务总监的中心化账本”,人们现在拥有了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记账:区块链上的信息计算与记录不集中于单一服务器中,而是分布于网络上的区块中,各区块间独立且互相连接,可直接进行信息与价值交换。

形象地说,原来好比是这家企业的财务总监一个人在记账,他说是多少就是多少;如今更像是在金融活动中,三方乃至于多方一家派出一位财务负责人,共同来参与账本的记录和储存,那么有没有弄假,便一目了然。这便是区块链技术,为消弭信任鸿沟而提出的其中一种回答。

区块链是将密码学、经济学、社会学相结合的一门技术。区块链的“区块”,类似于我们使用的硬盘的某一个地方。每个区块,就是我们保存信息的地方。通过密码学技术进行加密,这些被保存的信息数据无法被篡改。区块链系统会检验期间产生的所有数据,比如交易记录以及该区块何时被编辑或创建的记录等,并将这些数据储存在一个新的区块上,这个区块会与前一个区块连接,从而形成一根链条。每个区块都必须包含前一区块的相关信息才能生效。

简单来说,区块链的本质是一个多中心的分布式共享账本。每一个区块就是一个账本,记录了所有曾经发生并经过系统一致认可的交易。金融“可信账本”,便是区块链技术自身的一个应用。方玉书对观察者网表示,“技术底层所产生的价值,也是区块链的核心价值。”

区块链赋能金融互信:让中小经济实体受益

方玉书在专访中表示,区链块另一个维度的价值在于其产业意义。从区块链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来看,制造业、农业、工业等等,在形成资产走向消费者的过程中,信息要先数据化才能入“链”。本质上,区块链是将数据变成“可信数据”,然后进入资产及交易环节并产生价值。这也意味着,在这个维度上“区块链应用层和上一代互联网没有什么区别。”

以银行信贷活动为例:网站或APP等渠道获取了财务信息,人工智能以机器学习等途径赋能风控建模并提供审核算法,大数据等技术支撑数据的校验、风控。区块链的技术优势在于:入链的数据,因为它的基础是分布式技术,它是可信数据,就利于银行筛选、甄别和审核。这种优势是手工记账等方式不具有的。

方玉书指出,在应用层,区块链的解决方案是将产业端从“无数据化”带入“数据化”,进一步将“数据”变成“可信数据”。这是区块链相较于传统数据库,所拥有的“不可篡改”优势。

在这个讨论中,我们理解传统数据库时,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Excel表格,它有4项基础的功能:增、删、改、查。权限所有者可以随心所欲地修改数据,甚至还可以不留痕迹。但在区块链数据库中,删除和修改功能就“天然地”被去掉了。

信息出错怎么办?只能在原有基础上增写一行。想要在区块链中取得“全网认同”,就需要拿下51%的算力。在此条件下,造假的算力和时间成本,可能会昂贵到失去造假的“价值意义”。

区块链只需要形成数据流的流通,更何况大家还“共同记账”,不用再去核验账本,那么对于中小企业等经济实体而言,“信息壁垒”就被消除了。区块链用整个网络对信息的真伪进行背书,在面对金融机构时,中小实体的经营状态和偿还能力就找到了凭证,就更有可能获得“信任”,从而获得资本和市场维度上的帮助。“形成可信数据通路,这就是未来数字经济的价值。”

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区块链论坛举办圆桌对话,左三为方玉书 观察者网图

值得补充的是,在信息时代,不同行业之间,乃至于行业内部,各企业的数字化周期是不一致的。有的行业,例如银行业、保险业,可能早早地进入了数据时代;但在传统种植业、畜牧业,可能在某些地区,仍有不少企业没有接入“数据化”。那么在逻辑上,这会为包括“可信账本”在内的区块链技术普惠化带来现实层面上的困难。

方玉书在专访中承认,这一问题客观存在,在玳鸽的实际经营过程中也确实遇到过。一个解决的思路是:寻找整个行业或者链条中大型的KOL(关键意见领袖,比如行业领军企业等),通过层层传递的方法,将“弱势群体”(即中小微企业)引入到整个“数据可信”的氛围中去。

以制造业为例,头部和胸部的大企业本身就带有产业条链,下面的小企业都是自己的供货商。大企业本身是不缺钱的,但是出于付款周期等因素(例如货款会在交货后3-12个月后到位),大企业会“欠”小企业钱。基于区块链技术赋能的金融系统,一方面大企业可以完善自己的供应链,一方面可以活络小企业的现金流,相当于大企业“带着”小企业,大家一起接入了区块链。

在每一个行业里面,如果头部企业能解决信任问题,那么会极大促进中小企业解决信任成本问题。这对中小服务实体、产业自身发展,以及产业-金融的共生都是有极大帮助的。

无币区块链:中国产业转型的独特优势

在方玉书看来,人们在理解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应用时,“不要被币圈给带偏了”。从大的环境上来讲,国内外区块链技术本身的生态基础就不一样。

在国外,区块链更倾向于“虚拟化业务”,例如在版权、抵押等方面。“来钱快,也容易吹泡泡。”国外区块链,更多是“纯区块链”的一种具体应用,但在国内不一样,国内主导的是“无币的区块链”,它注重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和产业赋能。

“中国是产业完善的制造业大国,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找不出产业链比中国更完整的国家。”方玉书表示,这为区块链技术提供了赋能产业的基础,也让中国的产业转型,更具备全面的优势。

方玉书表示,如果用人的身体作为比喻,那么区块链就好比神经网络。它提供的是各个部分之间的链接,用智能合约判断着每一个动作的可与否。“其实区块链本身,在技术上它没有突破性创新,智能合约也好、密码学也罢,都是很早之前就存在的技术。在现在,它们重新构建为区块链这个整体,来解决信任问题,去产生社会经济价值。”

目前在国内,区块链的产业应用还处于摸索阶段,其一大特点是技术与产业特性深度契合。比如金融行业需要账本可信,那么分布式存储和“不可篡改”特性就会大放异彩;人们关心农产品的品质安全,那么这里就是区块链技术“可溯源性”特质发光的舞台;在法律取证、公证等领域,区块链也提供着“可信数据”的服务……“这样来看,在纯技术领域,区块链本身很少有突破性的技术蜕变和理论突破,我们现在更多的是专注于它具体的商业落地。”

区块链的产业应用,最受益的是实力较为薄弱的中小微企业。

我们可以借助供应链概念来理解这个问题。如果一家大型企业是行业巨无霸,乃至于完全自产、自销、自足,有货源、有市场、有资本,那么就它不需要别人(产业合作伙伴)接入自己的系统。不和他者发生交互,这意味着既不会被人骗,也不需要去骗别人。在这样一个“闭环”的环境中,企业的管理和财务都握在自己手里,上一代技术就可以解决产业内部的信任问题。

但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它们参与的供应链是一环扣一环的。对于这根“链条”上的其他人而言,这家企业交出去的账本就有极大的意义。链条越长,它所产生的信任成本就越高。比如在一家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大家各自有一套系统,业务合作怎么展开?双边的系统和客户群是不可能完全对接的,那么这个时候区块链就站出来,提供一个数据流通的空间,在存留数据的前提下共享数据的使用权,并保障其可信度。

这样的道理在各个产业的中小企业身上同样适用,大家都有数据,区块链技术让数据被共享、互信和互认。“先有数据,再产生价值。”

数据安全:区块链带来新回答

区块链的应用基础是多中心的分布式存储。背后意义,不妨从存储本身来解读。

方玉书认为,人类的储存技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企业自身搭建服务器储存数据、文件;第二个阶段,通过云服务,“某某云”成为企业数据的集中保管方、运营维护方和安全防护方,企业以租赁的形式付费并享受服务。问题来了:数据安全和隐私怎么保障?这背后就取决于云服务公司的技术实力和品牌信誉。

这不意味着这种模式是完美的。其一,大型机构比如银行系统,就不敢选择这样的“公有云”去存放数据。银行要么做私有化部署,要么选择政府认可的金融云平台,这是用整个行业以及政府的信用来背书;其二,对于中小型企业和个人而言,“公有云”有没有泄露数据的可能?事实上,近年来曝光的一些新闻,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2019年,脸书因侵犯消费者隐私被FTC罚款50亿美元

作为第三代存储技术,区块链的范围更广,同时有32位记账密码为之护航。每一笔数据“入链”以后,存储了什么内容,他人是无法查阅的。没有密钥,数据在储存后展示的形式只是一堆乱码。

方玉书形容,不管你是把数据放在家门口卖菜大妈那儿,还是放在某个大公司的服务器里面,效果是一样的,因为你都不必为此担心——即使存放数据的“盒子”被黑客攻破了,这堆“乱码”也没有任何价值。

在国内,区块链技术需要符合国密标准,某些时候甚至需要向国家网信办提交备案并接受审核。在区块链技术,尤其是中国区块链技术走向规范化的过程中,数据隐私和数据安全,总体上也会朝着一个更加安全的框架去演化和发展。


区块链:技术不止向善,还应抑“恶”

央视财经在报道中曾提到,方玉书是前新浪财经主编和东方财富网总编辑、大家保创始人和上海财华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谈及创立玳鸽公司,从事区块链金融业务的过程,方玉书向观察者网透露,这和他自己的创业经历是分不开的。

在创业生涯早期,他的客户因为融资难的问题受到了影响,他自己的业务也因为客户的困境而遭受了极大冲击;另外一方面,不少人因为P2P而遭受损失,一蹶不振的故事,深深震撼了他。

方玉书认为,单纯从技术逻辑上讲,P2P并不坏,因为它能够让钱流动到需要它的人手里。问题在于,原有的技术框架是中心化的,所谓的P2P平台非法集资,至于其所谓的项目根本无从查证;一些骗子更是明目张胆地大量注册皮包公司,骗取百姓的血汗钱供自己挥霍,或者转移到国外。从技术层面上来讲,P2P乃至于原有的互联网金融体系,缺乏一种技术层面的“武器”来制衡“人性的恶”。

方玉书表示,公司名“玳鸽”是英文单词Dag的一种音译。DAG直译过来是有向无环图,它由有限个顶点和“有向边”组成,从任意顶点出发,经过若干条有向边,都无法回到该顶点。在DAG系统中,没有“矿工”,也没有“区块”的概念。因此相比传统的区块链技术,具有更快的交易速度,以及更强的可扩展性。

传统链式结构会“堵车”,而DAG结构更倾向于链上的所有主体都参与记账和认证,相当于一个图灵结构,它更加流畅。就好比是一棵树,每一片树叶都是一个节点,每一片树叶在高效运作的同时,它旁边的叶子会为其进行数据真实度的佐证和记账。方玉书还补充说,作为一家中国企业,“玳”是希望公司可以像乌龟那样长寿;“鸽”则希望公司可以保持自己纯洁的理想。

有向无环图(Directed Acyclic Graph,DAG)

谈到玳鸽的愿景,方玉书表示,希望通过区块链技术的赋能,可以帮助更多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把利率降低到合理的水平,“让真正能干活的市场主体可以得到资金的信任和支持”。他表示,希望通过技术的助力,生产型企业可以拥有更舒适、更健康的营商环境,解决就业问题,让更多家庭改善自己的境遇;如果可以的话,也希望通过区块链技术,推动整个社会回归到“诚信社会”的价值体系中去。

在方玉书看来,区块链本身是一种应用型、服务型的模式。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最大变革,就是把原先低效的沟通高效化,甚至智能化。“区块链是一个基础设施,它解决了信任的问题,解决了所有权和数据的问题,可以实现更高维度的交互。”信任问题解决了,区块链在技术意义上,可以去抑制人性中的“恶”。因此对整个社会来讲,区块链是一个很有积极意义的发明,它不仅仅是技术维度的,同时也是哲学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的。

谈到行业发展和竞争现状,方玉书表示,区块链领域其实并不容易实现商业变现。在政策向好的时候,一大批竞争者蜂拥而入,不到一年时间,一大批人就选择了退出。因此现在留下来的,都是一些有价值认同的公司;另外一方面,同行们其实都在寻找各自发展的方向,区块链行业还在螺旋式上升,还没有到白热化竞争的阶段。“我觉得这个行业我们应该有一个理念,就是大家要共生共荣。”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周毅
区块链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

巴总理召开紧急会议,“事关在巴中国公民”

习近平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