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极端分子砍杀士兵 英媒追问恐怖袭击者为何难防

来源:环球时报

2013-05-25 11:39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英国媒体昨天用连串质问映射出伦敦街头极端分子恐怖袭击士兵案给不列颠带来的心理冲击。

此前很少有人能想到,在老牌西方强国首都,一名未当值士兵会被同胞用厨房里就能找到的菜刀“像剁肉一样”残杀。武装警察为何20分钟才赶到现场?两凶手在情报机构“挂号”8年,为何还能自由行凶?面对舆论的逼问,卡梅伦政府的辩解是“独狼难防”。而英国公众想搞清的是,什么才是两个普通公民“从人变狼”的真正原因:是鼓动他人“斩首伊斯兰敌人”的宗教极端主义?还是唐宁街近年来“配合美帝国主义占领中东”的外交政策?英国伊斯兰学会隆迪奇24日对《环球时报》说,对全体英国国民来说,伦敦街头恐怖杀人案都是不可遗忘的教训。

22日,英国伦敦街头发生持刀杀人案。图为持刀的凶手。

1 凶手曝光,质疑四起

迈克尔•阿德波拉杰,男,28岁;迈克尔•阿德伯瓦勒,男,22岁。过去48小时,两人的名字在英国媒体的出镜率超高——他们22日在伦敦伍利奇区街头残忍杀害25岁英军士兵里格比,制造了2005年伦敦公交系统爆炸案以来英国最血腥恐怖事件。《纽约时报》24日说,袭击发生已超过24小时,他们的极端残忍仍令英国人震惊。

与凶手身份一同浮出水面的是英国公众对情报部门的质疑。英国广播公司(BBC)24日称,英国军情五处早在8年前就知道了阿德波拉杰的存在。这个28岁的年轻人成长于伦敦东部罗姆福德一个基督教家庭,却在2003年皈依伊斯兰教,并加入了当时尚未被英国政府取缔、名为“侨民”的伊斯兰极端组织。该组织前任领袖乔杜里接受BBC采访时回忆说,当年的阿德波拉杰“安静,谦逊,并不暴力”,他给自己取名“穆贾希德”,意思是“战士”。而英国媒体发现,阿德波拉杰曾多次现身英国各种“伊斯兰抗议”现场,2007年4月伦敦穆斯林举行抗议集会时,阿德波拉杰被拍到举着写有“针对穆斯林的十字军东征”的标语。英国《每日电讯报》随即问道,情报机关知道此人已快10年了,为什么他还能如此自由地上街行凶。

2007年参加示威时,阿德波拉杰已被拍到目露凶光

22日被杀害的里格比只有22岁,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英国《太阳报》曝光称,里格比之妻也是军人,正在阿富汗服役,听闻噩耗后已赶回英国。公众对里格比的同情使英国情报部门承受的压力急速增加。英国社区事务大臣皮克斯24日说,政府将对安全部门进行彻底调查,但他为安全部门辩解道,“在自由社会想控制每一个人的难度是无法想象的”,并称多名安全专家已做出解释:“一个人有极端思想和他去杀人是两回事”。路透社称,外界目前对阿德伯瓦勒所知甚少,政府消息人士透露,阿德波拉杰虽在军情五处挂了号,但从未被定性为“严重威胁”,而且他们作案的手法“实在太简单了”,毫无科技含量,此外,两人虽是尼日利亚后裔,但无证据表明他们与西非恐怖组织有联系。“在40%居民出生在国外的伦敦,这样的袭击难以防范。”该消息源说。

24日,在行凶时被警察开枪打伤的两名嫌犯依旧被安置在不同的医院里接受治疗和审讯。英国《经济学家》说,两人行凶后的最戏剧性一幕就是非但不跑,反而在现场逗留20分钟,故意等着警察来。英国《每日镜报》独家爆料的视频则显示,两人试图设伏杀死赶来制止罪行的警察,阿德波拉杰负责挥刀吸引警察注意力,持枪的阿德伯瓦勒负责射杀警察,所幸他们没有得逞。

为什么武装警察20分钟才到现场,而没有武装的警察只能躲在警戒线外?23日,“来得晚”成了英国媒体对警方的另一诟病。苏格兰场(伦敦警察总部)的解释是,999当日14时20分接警,14时24分获悉行凶者有枪,武装警察赶赴现场需10分钟,共用时14分钟。23日,英国警方又抓捕了一男一女两名嫌犯,罪名是“共谋杀人”。

2 “早告诉你了,这儿就是个匪窝”

“昨天在伍利奇发生的一切令我们作呕……这不仅是对英国的袭击,也是对英国人生活方式的袭击;穆斯林社区对我们这个国家贡献巨大,(袭击)是对伊斯兰教的背叛。”提前结束访法回国的英国首相卡梅伦23日再次对伍利奇杀人案表示谴责。他的话被外界理解为在谴责暴行的同时安抚英国穆斯林社区。“我们击败恐怖主义的最好方式就是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卡梅伦说。

但就在他鼓励英国人保持团结的这天,《环球时报》记者在案发现场看到这样一幕:伦敦市长约翰逊呼吁居民冷静,但大批东伦敦市民不买账,高呼“让杀人凶手滚回自己的国家”。一名来为死者献花的穆斯林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伍利奇虽有不少穆斯林聚居,但这里不是穆斯林说了算,相反白人总给他们脸色看,走在街上都能听到白人说,“早告诉你了,这儿就是个匪窝”。继两名英国极右翼“保卫英格兰阵线”成员因袭击清真寺被捕后,有消息说英国国家党24日将在伍利奇举行抗议示威,不过该组织24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示威将在5月底到6月初举行。

凶手被逮捕后的现场

英国舆论场一些传言也将矛头对准穆斯林。英国《独立报》23日“独家消息”称,阿德波拉杰从普通人变极端是受了遭英国驱逐多年的神职人员奥马尔•巴克里•穆罕默德影响,此人生在叙利亚、现居黎巴嫩,曾是“侨民”组织在英国的负责人,后因鼓动信徒“斩首伊斯兰的敌人”而遭英国驱逐。奥马尔在接受《独立报》采访时自称“不清楚”阿德波拉杰是否受自己影响,但表示他的袭击没有针对平民,“在中东人们会认为他是英雄,他的行为符合伊斯兰正义”。BBC称,“侨民”另一领导人乔杜里也说,阿德波拉杰行凶时面对镜头指控英军“每天都在杀害穆斯林”,“他的话我想许多穆斯林不会不同意”。采访他的BBC主持人追问他是否对袭击感到“厌恶”,而他只表示“震惊”。他还说,“英国街头死一个人无法与成百上千甚至百万人因美英外交政策死于屠杀相比”。

BBC说,伍利奇案发生后,数千穆斯林将集会为死者祷告以示“坚决反对极端主义”。多名英国穆斯林领袖谴责凶手“信仰扭曲”,期待凶手接受正义的惩罚。英国穆斯林理事会谴责袭击是“一次毫无伊斯兰理据的野蛮行径”。

3 英国将接受怎样的教训?

哈桑的抱怨只是事情的另一面。英国《卫报》23日评论说,伍利奇血案“显然与英国外交政策脱不了干系”。文章作者说,在被偏见与“伪爱国主义”攻击前,他必须申明,谋杀士兵的行为无正义可言,但此事与英国在海外“邪恶占领”之间的联系被忽略了。文章说,当英国军队在海外袭击穆斯林,英国国内被激发出扭曲的仇恨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对此必须承认。考虑到政府持续参与美国在中东的帝国主义工程,英国至今只发生这几起袭击已算幸运了。伦敦《都市报》24日援引阿德波拉杰朋友的回忆说,他外表温和,骨子里却倔强,伙伴们聊到英国外交政策时,阿德波拉杰常常说着说着就默默流泪。

虽然卡梅伦宣称“英国不会屈从于恐怖主义”,但BBC总结媒体评论时却得出结论,英国恐难挫败伍利奇袭击事件。英国《卫报》说,袭击出人意料、攻击者没有进入安全人员视野、袭击方式出奇简单——这些都令防范难以奏效。

“个人圣战”,这是恐怖主义心理专家布里萨尔给法国《快报》撰文时,对“独狼”袭击的另一种称呼。英国《经济学家》则认为,“独狼”的出现是一种“对老式恐怖主义的回归”。文章说,19世纪晚期,欧洲无政府主义者发展了一种名为“行为宣传”的理论,认为犯罪过程的戏剧性与暴力本身同等重要,伍利奇案的凶手就将暴力的戏剧性发挥到极致。问题是,这些“独狼”与国际恐怖组织无联系,不靠它们资助和培训,因此难防范。路透社说,去年法国图卢兹也发生枪击事件,伍利奇案发生后,一名索马里青年党成员在“推特”上写道,“图卢兹、波士顿、伍利奇……下一个是哪?你只能笑着承受,袭击不可避免,就像一群小鸡总要回窝里栖息”。

“欧冠决赛即将打响,伦敦却拉响恐怖警报”,德国《图片报》题为“新恐怖”的文章对英国能否顺利举办欧洲足球冠军杯决赛感到担忧。“今日俄罗斯”电视台24日也说,伦敦街头的袭击与叙利亚霍姆斯的屠杀无异,英国却还执意支持反对派,只要英国继续执行侵害穆斯林的政策,未来就少不了类似袭击。

24日,英国媒体大量报道在袭击者面前勇敢抚慰受害者的3名女性。但人们只清楚其中一名“伍利奇天使”是48岁女性肯尼特。她自称当时这么做是为吸引袭击者注意,以防他们伤害周边社区的孩子。她的儿子则对英国电视台说,母亲抚着里格比的遗体祈祷,是因为她知道“没有人希望走得孤独”。

责任编辑:张苗凤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习近平抵达塔布,马克龙总统夫妇机场迎接

习近平将抵达塔布,继续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

中法关于中东局势的联合声明

习近平同马克龙共同会见记者

习近平同马克龙和冯德莱恩举行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