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首位战地新闻记者托尔斯泰笔下的克里米亚战争

来源:中国网等

2014-03-18 13:05

克里米亚民众把脱乌入俄当成“回家”,事实上,克里米亚也孕育和培养了不少伟大的俄罗斯人,托尔斯泰就是其中之一。列夫•托尔斯泰是享誉世界的俄罗斯大文豪,作品《战争与和平》等脍炙人口,其中对战争场面的逼真描写也广受称赞,这跟他在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中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在军中服役的托尔斯泰曾积极筹办战地报纸,并于1855年发表了颇有影响的战地手记《12月的塞瓦斯托波尔》,堪称严格意义上的俄首位战地记者。

克里米亚地理位置紧扼黑海要冲,自古以来便是黑海诸国及各方势力必争之地。1853至1856年发生的克里米亚战争,就是为了争夺巴尔干半岛与黑海控制权,当时英国、法国和奥斯曼帝国联军与沙俄军队恶战。最终塞瓦斯托波尔经联军300多天围攻后陷落了,俄国战败也终成定局。

克里米亚的那几年军旅生活使托尔斯泰看到了贵族军官们的腐败,也看到了下层士兵们的恪尽职守,这些观察与见闻他在《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都有所提及。

筹办首份军事杂志

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年轻的托尔斯泰自愿奔赴塞瓦斯托波尔。当时的他已经在文学界崭露头脚,置身于炮火硝烟的最前线,目睹平民出身官兵们的英勇无畏,更是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1854年,他与阿尔卡迪•斯托雷平(俄著名改革家彼得•斯托雷平的父亲)等几位年轻军官一起,着手筹办俄罗斯首份军事杂志。

塞瓦斯托波尔

杂志开始时被命名为《士兵通报》,后来易名为《军事之页》。目前在托尔斯泰档案馆保存有详细的创建方案。2007年俄《演播室》杂志也曾对该方案做过详细介绍:“杂志栏目分为官方和非官方两大部分。官方部分将登载表彰通令、军事法庭针对逃跑等可耻行为的判决书,以及来自各个战区的战报。非官方部分则刊登有关官兵生活、部队及个人事迹、讣闻、战场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文章。除此之外,还计划常期登载有关正确驭马和操作武器、以及新战技战法的文章。每期还会发表一些宗教训诫和士兵歌谣。”

列夫•托尔斯泰被推举为杂志总编。出版资金的筹措,计划通过发行和个人捐款两种方式实现,托尔斯泰和斯托雷平二人是主要“投资方”。杂志社计划在圣彼得堡、莫斯科和其它大城市设立办事处,并向陆军和海军派出常驻记者。为了扩大发行和影响,杂志的订价定得非常低。

1854年10月,筹办者们将方案送呈克里米亚俄军总司令戈尔恰科夫,获得赞许。于是他们出版了一期试刊,其中编辑部文章由托尔斯基亲自操刀。戈尔恰科夫将这本试刊发给沙俄军事部长,由后者就创刊一事向沙皇尼古拉一世禀报。

11月21日,军事部的批复下来了:“陛下对出版该杂志的良好初衷表示赞许,但是鉴于有关我军军事行动的所有文章应先由《俄罗斯伤残者》刊发,然后由其它期刊转载,所以对出版新刊事不予批准。”

首篇战地特写获良好反响

但是,托尔斯泰并未就此退却。1855年1月11日,列夫•托尔斯泰致函尼古拉•涅克拉索夫(19世纪中期俄罗斯激进文学运动中的中坚人物。1847年接办文学评论刊物《现代人》),请求在《现代人》上开辟军事专版,并承诺每月提供2-5页的稿件。实质上,就是计划创办《现代人》的军事分刊,由托尔斯泰全权负责打理。

涅克拉索夫同意了,但是托尔斯泰却未能信守诺言。准确地说,是托尔斯泰寄予厚望的那几位军官作者爽约了。1855年3月20日,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我不得不一个人包揽——既要写不同时期的塞瓦斯托波尔,又要写军官的日常生活。”《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由此诞生。

《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

托尔斯泰的第一篇战地特写《12月的塞瓦斯托波尔》刊登在1855年6月号的《现代人》,编者按中写道:“该文作者承诺每月给我们发送有关塞瓦斯托波尔生活的写照。他曾经以小说《童年》、《少年》、《袭击》和《标兵日志》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爱。能够向读者奉献他的力作,《现代人》编辑深感荣幸。”

《12月的塞瓦斯托波尔》在读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1855年6月15日,涅克拉索夫在给托尔斯泰的信中写道:“此文堪称大作,引发俄公众广泛兴趣实属意料之中,——期盼今后多赐此类文章!”

第二篇《5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为避开审查,以不署名的方式刊登在1855年第9期《现代人》上,题目也改成了《塞瓦斯托波尔1855年春夜》。这篇特写的主体是5月10至11日夜托尔斯泰亲历的一场战斗。第三篇特写《1855年8月的塞瓦斯托波尔》刊登于1856年第1期《现代人》上。由于俄国军队的防御战于8月最终告败,托尔斯泰《塞瓦斯托波尔》系列战地通讯也划上了句号。

《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中,这位初登文坛的“小军官”,敢于突破战争文学的旧框框,不写威武雄壮的队伍和由军乐旌旗前导的扬鞭跃马的将军,而写“战争的真相————流血、痛苦和死亡”。而且三部曲焦点不同,基调各异。

托尔斯泰在俄国文学上第一次描绘了俄罗斯士兵和军官,描写了他们的缺点和勇敢。既写了他们浑浑噩噩,也写了他们的责任感;既写了他们的胆小,又写了他们的无畏。这些默默无闻的士兵和军官在托尔斯泰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因此《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在彼得堡一发表,就受到了好评。屠格涅夫读这些故事的时候激动得热泪盈眶,巴纳耶夫给托尔斯泰写信时说全俄国都在读这些故事。

为何战地记者第一人桂冠旁落?

不过,在俄军历史学界,通常认为尼古拉•别尔格是俄战地记者第一人。“维基百科”俄文版中写道:“尼古拉•别尔格于1853年作为记者被派往塞瓦斯托波尔战场,在塞瓦斯托波尔被围困期间,曾在总司令部担任翻译职务。曾参加城外黑河之战。”“维基百科”的这段描述引自苏联军事出版社于1978年出版的《苏联军事大百科》。

事实上,尼古拉•别尔格当时和托尔斯泰一样,也并非某个出版物的专职人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他才参军入伍,在部队后勤部门服役,后在总司令部当过翻译。他在《莫斯科维亚人》杂志发表的首篇战地特写《塞瓦斯托波尔10日》比托尔斯泰的《12月的塞瓦斯托波尔》要晚上一个月(该文刊登在1855年7月号的《莫斯科维亚人》上)。也就是说,从严格意义上说,托尔斯泰才是俄战地记者第一人。那么,为何别尔格的军事记者身份得到了更广泛的公认?

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托尔斯泰从塞瓦斯托波尔发出的那些战地特写(后来结集成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后来更多地被认定为散文,也就是说,是文学作品,而非新闻报道。其二、托尔斯泰与别尔格此后的履历迥异。别尔格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退役,周游世界。1859年意大利战争期间,他曾到访法国和意大利司令部,给《俄罗斯信使》撰写了一系列通讯稿件。1863年,波兰爆发起义后,别尔格又来到华沙和克拉科夫,给俄国内杂志寄送了一些叛乱日志。正是此后的这些作品,使得别尔格更具职业军事记者色彩。而托尔斯泰在退役后,便投身于文学创造事业,再没上过前线,也没写过只言片语的战地报道。不过,这不足以贬低其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的军事报道工作。至少,他有资格与尼古拉•别尔格并列为俄最早的军事记者。

责任编辑:宙斯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习近平同马克龙和冯德莱恩举行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

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小范围会谈

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结束

习近平将同马克龙和冯德莱恩举行三方会晤

“五一”近3亿人次出游,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