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前总理施密特逝世 曾推动中德建交、会见毛泽东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

2015-11-11 07:20

据德国媒体报道,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于当地时间11月10日下午在德国北部城市汉堡去世,享年96岁。

施密特1918年12月23日在德国汉堡出生。1969年起先后担任联邦德国国防部长、经济部长和财政部长。1974年至1982年,施密特出任联邦德国总理。

赫尔穆特·施密特是联邦德国成立后当选的第5任总理。早年他就以擅长处理危机而闻名于外。施密特在德国政坛上是最独具风格的政治家之一。

赫尔穆特·施密特是德国和世界政坛备受尊重的政治家。施密特1975年应周恩来之邀来到中国,是第一位访问中国的德国总理,也是唯一一位与毛泽东见过面的德国总理。他从政期间,曾积极促成德国与中国建交。

在西方世界,施密特被认为是在经济政策上卓有建树的“伟人”,政治、军事上“杰出的战略思想家”。被人称为欧洲的基辛格。

施密特对中国、中国领导人、两岸关系和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等方面有自己的独特深刻观察和真知灼见,并发表在他的《理解中国》一书中。

据德国之声报道,德国前总理施密特的主治医生格雷腾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证实了施密特去世的消息。这位德国前总理在两个月前手术后出现感染病症,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健康状况极度恶化,高烧不退,失去知觉,且身体已没有抵抗力。报道指出,今年8月初,德国遭遇高热天气,施密特因脱水在汉堡入院治疗。随后,在9月1日,施密特又因右腿血管栓塞被送入医院重症监护室。

《汉堡晚报》11月9日也援引施密特友人圈内的信息报道说,现年96岁的施密特身体状况"非常不好"。据悉,生活在英国的施密特的女儿苏珊娜已经赶回德国汉堡。施密特的生活伴侣露特也赶往医院告别。

德国之声评价说,在德国,人民尊重他是一位脚踏实地的总理和智慧的政治家;而在国际上,他的经济领导能力也得到赞赏和肯定。

2008年出版的施密特回忆录封面

吁西方放弃优越感,尊敬中国

施密特政治生涯与中国联系紧密。1971年时任国防部长施密特敦促总理勃兰特与中国建交,1975年,应中国总理周恩来邀请,施密特以总理身份首次访问中国,并会见毛泽东。过去近40年里,他曾十余次访问中国。

1975年,毛泽东会见施密特

2013年5月2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柏林会见施密特。李克强说,施密特先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也是中德关系的开拓者和推动者。你作为有世界眼光的资深政治家,不仅为中德关系发展发挥了特殊作用,而且为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中方表示高度赞赏。施密特感谢李克强会见,表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钦佩。

施密特在著作《最后一次访问》中再度强调了既有观点:即不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出发,西方都应对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共产党及政府的所作所为有更多的理解,在某些方面,西方还应向中国学习。

这位德国社民党老党员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共产党将竭尽全力维护其不受限制的统治权。在许多美国人和欧洲人眼里,这样的一党专权制度背离西方政治传统,绝对不可接受。但我却觉得,对中国人民及其邻国而言,这一制度所保障的政治稳定十分重要,甚至是让人受益的。在市场经济革新进程中,威权政治架构无疑也发生了变化。显示一个法治国家正逐步发展起来的迹象已能见到。不过,人们应该给予更多时间,使法治国家得到进一步完善。而任何试图从外部干预、试图加快相关进程的做法都可能引发大的灾难。

施密特认为,中国在未来数十年内仍将是新兴国家,在对外关系上将继续保持谨慎态度。那么西方应如何同中国打交道?施密特表示,为实现和平合作共存关系,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西方放弃优越感,而且要对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民族表示尊敬。第二,让中国作为平等伙伴参与所有讨论经济、财政、气候、裁军等全球事务的跨国组织。第三,不对可以预期的台湾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接近以及由此导致的和平统一持反对立场。

施密特接着以日本明治维新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为例指出,西方政治家必须明白,经贸领域激烈的竞争同政治领域的携手合作绝非相互排斥,西方无法阻止中国在经济和技术领域的继续发展,更不应拒绝政治上的合作,甚至试图对中国施加政治压力。

施密特在文章中写道:作为欧洲人,我不愿放弃欧洲和北美的启蒙带来的成就,但是我看到,没有这一传统的其他民族和国家不仅有生存能力,而且也在经济领域取得了辉煌的进步,甚至还超越了我们的经济前进步伐。对我来说,由此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欧洲人必须重新加强研究,必须向他人学习。欧洲人今天在科学和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中国人很快也能达到,欧洲人生产的产品中国人很快也能生产,而且还会更便宜。

2013年5月2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柏林会见施密特

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写书评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撰写书评,称这本书使他受益匪浅。

施密特在书评中说:“我于1975年首次访华,此后中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在几十年中多次拜访中国,对中国及其5000年悠久文明愈发仰慕。而习近平的这本书也使我受益匪浅。”

“2012年5月,我与习先生相识于北京。半年后的2012年11月,习先生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施密特说,“观察他任职后的两年,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过去40年,中国高层政治家的利益关切和视角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又坚持了中国在内政外交上的传统。”

谈到中华文明,施密特说,“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绵延不绝,而且至今充满活力”,“就在15世纪,中国的文明发展无论在造船、印刷还是军事技术都仍旧领先世界”。

施密特也谈到了19世纪以来,中国遭受侵略、积贫积弱的历史。

“19世纪,欧洲列强虽然没有完全霸占中国,但已经建立了所谓的租界,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在这个过程中一马当先,德国也参与其中。”施密特说,“日本在20世纪对中国进行的大规模侵略使中国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孙中山等人多年不懈努力以摆脱外国强权,中国人民最终于1949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取得胜利,中国得以重建。”施密特说。

谈到邓小平同志带领中国人民开启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施密特说:“正是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对外开放,融入了全球经济。也是在他的领导下,中国人走上了不断富裕的道路。”

施密特说:“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坚信这种发展模式,也同时需要处理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繁杂、重要和艰巨的任务。”

施密特认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告诉外国读者,中国的领导层遵循什么样的哲学,中国的发展方向依据何种战略方针。如此,世界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

“习近平主席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必须为此找到自己的道路重新成为世界强国。”施密特说,“这样的书籍有助于外国读者客观、历史、多角度地观察中国,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更全面地认识中国。”

书评最后说:“西方国家常常按捺不住冲动,在中国和中国领导人面前扮演教师爷的角色,这种好为人师往往源自傲慢因而碰壁。西方国家或许应该识相地放下身段,让公平竞争发挥作用。”

2014年3月13日,德国总统高克(右一)在柏林总统府设宴庆祝施密特95岁大寿。

责任编辑:梁福龙
德国 施密特 中德关系 政要 逝世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习近平同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举行会谈

习近平:中塞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正在徐徐展现

福建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欧洲战略自主正触底反弹,对华合作能更好认清方向”

习近平抵达贝尔格莱德,塞空军战机为专机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