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调查无性恋者生存状况:他们天生没有性冲动

来源:观察者网

2016-06-23 11:36

近日,英国广播公司推出了“性革命”栏目,专门探索与我们身体息息相关的诸种理念与实践。该栏目6月22日将目光投向了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天生没有性冲动。

由于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性”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再是可欲不可求,甚至到了泛滥的地步。不过,“性开放”似乎并不能简单与“性解放”划上等号,社会中依旧存在仍待“识别”的性少数群体和行为。

迈克尔·多尔长到14岁时才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与男校中的其他同学不大一样。他们要么热心讨论周末想亲吻的姑娘,要么围在一起翻阅色情杂志,多尔则从未有过类似的青春期悸动。

“我以为我发育比较晚,或者是同性恋。”多尔说。不过,既然多尔从没有过所谓性冲动,上述猜测都站不住脚。“每个人都会对特定人群有性趣,而我对所有人都没性趣。”一年后,多尔发现用“无性欲(asexual)”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再合适不过了。

没有性,就是不完整的?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与蓬勃发展的LGBT(意指男女同性恋、双性恋以及跨性别——观察者网注)社区相比,无性恋社群还未崭露头角。图书馆中也没有关于无性恋(asexuality)的书籍。即使学术研究偶有涉及,也多是围绕动物界的无性行为,如绵羊、蠕虫等。

这些边缘个体长期被戏称为“废物(duds)”。研究者逐步意识到,人类中某些个体一生都不曾经历性冲动,一个用以指称这类群体、正式且无贬损意味的词汇有待创造出来。

“此后,我发现很多人为自己创造了这个词。他们很可能是从生物课上听来的。当然了,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用这个词感觉非常合适。”现年33岁的多尔说。他目前在大学教授数学。

直到2004年,一位名叫安东尼·博盖尔特(Anthony Bogaert)的加拿大学者发表了相关论文后,才引起了人们对无性恋的关注。该论文以英国上世纪90年代1万8000人为研究样本,声称大约1%的人口为无性恋,其中70%为女性。此外,该论文还指出,无性恋就像同性恋一样普遍。不过,自认为同性恋或双性恋的人要远远多于无性恋。

无性恋者大游行

鉴于历史上不符合主流生活形态的人群往往遭到扼杀,再加上艺术、娱乐和文学对于性欲如饥似渴的表现,无性恋成为沉默的大多数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的笔下,如果一个人的性生活和谐,“你就会以为拥有了一切;倘若性生活不调,“你会连自己最合意的东西都觉得厌恶。”性生活决定一生健康和幸福的理念一直贯穿于中世纪、启蒙时代甚至性解放年代。比如,美国作家菲利普·怀利(Philip Wylie)就曾于1942年写道,性本能是“决定我们做事、为人、奋斗的三到四个动因之一。”

这也就是说,缺乏性欲的人没有梦想,没有行动力,甚至也没有人格。美国“国家宗教职业会议”在2002年出版的一份年度刊物上将这一点说得更明确:“你会怎么称呼一个没有性欲的人?那就是,这不是人。无性恋根本不存在。性是上帝赐予的礼物,是我们人类认知自我的基础。”

无性恋仍是个解不开的迷

彼时,羞于承认无性恋完全可以理解。近期,来自耶鲁大学的研究者要求169名自我认定为无性恋者,写下他们无性恋身份认同的发展历程以及将此身份告知他人的经过。很多人都强调,他们把这个“秘密”告诉朋友和家人时,对方都是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只是一个阶段”、“遇到对的人你就会不一样了”……等等这类对付同性恋的说辞,一股脑地又冒出来了。

一位受访者甚至咨询过当地同性恋热线。因为她认为,这群长期被认为是背德非法的人群能够理解、接纳她。可令她感到失望的是,电话另一头告诉她,“无性恋压根儿不存在。”

与单身主义者和性功能失调不同,无性恋者是天生的,且不能改变。无性恋人群并非身体受损或有恙。“无性恋不是选择不做爱。”多尔解释说。

现任职于布鲁克大学的博盖尔特教授将毕生精力花在无性恋上。他在该领域的第一本专著《理解无性恋》于2012年出版。他坚称,我们的理解还是有限的,这个群体还有待研究。“关于无性恋的产生,仍有大量工作要做,”他说,“有研究表明,无性恋可能受到早期生理因素影响,比如产前荷尔蒙影响大脑早期发育。”

还有一种假定认为,力比多(力比多最早由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提出,力比多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而是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观察者网注)匮乏导致荷尔蒙缺陷才产生了无性恋。这就意味着,要理解无性恋需要跳脱狭隘的性。“我认为,我们可以展开想象,某些无性恋者拥有与常人不同的荷尔蒙循环系统。不过,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这对所有无性恋者都适用,”博盖尔特说,“一些无性恋者的确拥有与众不同的力比多。”

色彩斑斓的“性”实践

多尔也同意无性恋群体存在巨大差异。“无性恋不是一种二元对立的状态,”他说,“其中存在一个光谱效应。如果他们比大多数人感受到的性冲动频率低,他们就认同自己处在无性恋的灰色地带。有时候,他们也的确能体会到性冲动。”他还说,无性恋群体还存在性向变体。比如,有的无性恋者爱上异性,有的则恋上同性,还有的对双性都会有感情,甚至不需要任何情感生活。一些人能够享受不发生性行为的身体亲密接触,比如搂抱;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样的举动也不能容忍。

为了更好理解无性恋者色彩波澜的经验,“正视无性恋和网络教育”互助小组于2001年在旧金山成立。该小组发现,近七成无性恋者声称自己还是处子之身,11%无性恋者表示自已非处子,但眼下没有任何欲望;7%无性恋者强调他们性欲旺盛,另有17%无性恋者则认为,性让他们感到“极其恶心”。不过,也有38%无性恋者表示,性让他们觉得“有点恶心”,27%无性恋者则说,他们对性无所谓。令人感到奇特的是,甚至有4%无性恋透露,他们很享受性爱。

尽管要充分了解无性恋群体困难重重,但博盖尔特仍然认为,研究无性恋对理解性学多有助益。同时,他也注意到,生活在这个欲望横流的世界对于无性恋者来说,是多么地痛苦。“他们可能会受到歧视,社交圈子会缩小。虽然他们没有性冲动,但也会渴望能有人守望相助。”无性恋者常常为可能孤独终老而哀叹。

2009年,多尔加入了旧金山的互助小组。“之前,我总是回避有关性和情爱的话题。”他说。之后,他才意识到,曝光在公众视野中是多么重要。“如果我们不谈论无性恋,人们永远以为我们不存在,或者认为我们有问题。”

第二年,多尔首次参加了伦敦骄傲大游行。他还向父母袒露了自己的身份,“我想这下子,很多事情对他们来说都迎刃而解了。”两年后,多尔在伦敦组织了全球首场无性恋研讨会。

互助小组从最初的391人增长至今年的82979人。不少校园性少数组织也开始把无性恋纳入讨论议题。不过,到底英国国内存在多少无性恋者仍然缺乏官方统计数据。据了解,英国国家统计局目前正考虑将无性恋作为性取向的一种收入2021年度人口统计中。

xiuxingxiuxing解读:
每回办完事儿,我立马成了无性恋者。

除了提高可见度,对多尔和他的同胞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抵制一种文化理念,即无性恋者不是完整的人。“一些人会觉得我们与伟大的事情擦肩而过,但这世上除了性,还有很多值得做的事情,”多尔说,“对我们来说,这只是性格的一面,而非一种癖好。”

编译/观察者网 冯雪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冯雪
英国 性别 性别歧视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乌克兰暗示西方“双标”,美欧:你们和以色列不一样

美国对中国造船业等发起301调查,商务部:一错再错

“令人鼓舞!无法想象没有中国的全球供应链”

德最大反对党也来华:德国危机,中国紧盯

“我们坚持自由贸易和竞争,没感到中国车企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