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油条:中国纺织业会被东南亚掏空吗?
来源:微信公众号“非凡油条”
2022-09-15 07:59
【文/非凡油条】
国内纺织业“内忧外患”
纺织服装行业承载大量就业,对保障居民就业的贡献远大于经济效益上的贡献,是中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蓄水池。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纺织业大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2001-2010期间,加入WTO组织之后的外贸需求驱动国内纺织业快速发展,我国逐渐成为世界纺织工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2001年到2010年,中国棉布产量从97.4亿米上升至383.45亿米,纱产量从658万吨上升至2717万吨,化纤布产量从37.92亿米上升至170.75亿米。
2011年-2017年期间,随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国内纺织服装产业进入平台期。纱和化纤的产量增速显著放缓,甚至棉布和服装产量整体上出现了波动下降的趋势。
2018年至今,产业主要产品产量负增长,行业逐渐显现出衰退迹象,国内纺织业走到了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
疫情之下,纺织服装业备受煎熬(图源:视觉中国)
首先,纺织服装行业属于比较典型的劳动密集行业,过去二三十年国内纺织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第一人口大国带来的人口红利。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均上升,且计划生育之后出生率下降,我国人口红利逐渐减小,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
其次,为了推动经济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几年我国对制造业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仅次于石化工业的第二大污染产业,纺织行业首当其冲。新《环保法》规定:纺织企业化学需氧量(COD)直接排放需控制在每升80毫克”,这是自2013年COD直排标准提高到每升100毫克后,纺织服装行业的排污门槛再次提升。
最后,2018年中美之间爆发贸易战。第一轮中国对美征收关税的产品主要是农产品,包含棉花。棉花是重要纺织原料,2017年我国从美国进口棉花50.53万吨,占总进口棉花的44%,征收关税后,每吨进口成本提升了3500元以上,对纯棉水刺非织造企业产生一定影响。第二轮美国对中加征关税包括各种原料(棉、毛、丝、麻和化学纤维)的所有纱线、面料、产业用纺织品以及部分纺织机械类产品。在这之前的2017年,美国是我国产业用纺织品最大的出口市场。
以非织造布为例,中国、德国、日本、加拿大和墨西哥是美国非织造布的主要供应国,加征关税之后在成本及物流费与加拿大、墨西哥相比竞争力下降,而且土耳其企业也加快了在美国市场的布局,这些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非织造产业的增长。
所以,征收关税会对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对美出口产生较大的影响。纺织行业“内忧外患”,面对日益增长的生产成本,企业必须另寻出路。
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中国纺织品出口成本增加(图源:视觉中国)
纺织企业纷纷“离家出走”
在外有中美贸易摩擦引起的关税提高,内有环保政策、产业转型升级、人口红利消失导致用工成本提高、招工难等问题困扰下,国内不少纺织企业纷纷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或南亚国家。纺织服装产业在全球工业化初期是重要支柱产业,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逐渐失去支柱产业的地位。从全球纺织业的发展规律来看,工业革命以来纺织业发生了多次转移,这几次转移主要是与劳动力成本有关。
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从英国向美国转移。19世纪上半夜,以纺织机和蒸汽机为主的近代工业起源于英国,极大地提高了纺织业的生产效率。而随着纺织业的发展,对原材料需求增长,到20世纪初,美国成为纺织业的主要原材料产地,出于对原料和劳动力成本的考虑,纺织业中心向美国转移。
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从美国转移到日本。随着美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美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向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日本转移。
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从日本转移到亚洲四小龙。随着日本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也逐步上升,纺织业开始由日本向外转移。以中国台湾为例,60年代中国台湾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快速增长,整个70年代到80年代,纺织服装出口的比重都较高。
第四次发生在20世纪80-90年代,由“亚洲四小龙”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国内地。70年代末改革开放,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吸引了纺织服装行业向中国转移。80年代开始,纺织服装业的出口比重较高。
第五次转移正在发生,由中国向东南亚和南亚国家转移。2000年以后,越南和印度等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比重提升,成为重要出口产品。虽然第五次纺织服装行业转移正在进行,目前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纺织服装出口国家。
纺织业为东南亚多国创收(图源:视觉中国)
在经历了相当长的动荡时期,东南亚各国大力提倡经济发展,积极吸引外资,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营商环境逐渐完善,赢得全球资本青睐,包括中国的纺织企业。目前,越南、柬埔寨是国内纺企出海主要目的国,其余东南亚、南亚国家如缅甸、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等也逐渐迎来更多国内纺企出海考察和落地。
相较于国内不断上涨的人工成本,东南亚国家人工成本更加低廉。以越南为例,平均工资为300美元/月(相当于人民币2070元),而中国浙江的平均工资为618美元/月(相当于人民币4262元)。我国进入孟加拉国家的纺织制衣企业,一个普通女工每月工资约为500元,高则800元,而这不足一千酬薪的工作被当地女性认为高薪职业。除开人工成本优势,数据显示,东南亚地区生产动力成本更低。越南的工业用电、用水分别为0.5元/度、3元/吨,而浙江的工业电水价格分别为0.60-0.66元/度、4+元/吨(均以人民币计量)。
东南亚各国营商环境也在不断完善,越南政府在积极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外资的同时,给予的税收优惠也格外具备吸引力。在关税方面上,东南亚地区国家几乎享受欧美日韩,包括中国在内的关税超普惠制待遇,甚至是免税待遇,具有一定的税收优惠优势。因此,对于国内众多纺织企业,“离家出走”至东南亚生产似乎合情合理。
纺织业外迁,是机遇还是挑战?
国内纺企纷纷将产能外迁,一方面,纺织服装产业作为中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蓄水池,承载大量就业,对于保居民就业、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显示,纺织服装产业在从业人员中的占比达到8.4%,高于营业收入占比的4.3%。产业外迁同时会使得就业岗位外迁,或者产业过快萎缩出现倒闭潮,那么国内失业返贫风险也会提高。另一方面,从产业发展来看,随着经济发展,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向外流出是必然趋势。长期来看,纺织业的发展道路有两条:一是向消费市场端转移,二是向原材料端转移。
根据全球纺织业转移规律,第一至二次的产业迁移,伴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而第三至五的产业转移则是社会分工深入的结果,并没有引起经济中心实质上的转移。
当纺织业由英国迁往美国时,美国的GDP逐渐赶超英国,而由美国转移向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中国时,输入区域的经济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超过输出区域。后几次重要的产业转移更多地与国际产业的价值链延展有关,因此应该更加关注输出区域与输入区域的产业结构转变与升级。
纺织服装产业链较长,上游涉及天然纤维(如棉、麻、毛)和化学纤维生产,中游包括纺纱、织布、印染等加工步骤,下游包括服装、家纺、工业用纺织品等最终产品的生产。服装、家纺加工业属于产业链下游,毛利较低,产业外迁背景下,下游劳动密集、低附加值服装生产正被缓慢挤出。
家纺企业赶制订单(图源:视觉中国)
对于化纤和面料,2018年,纱线面料出口占据全球贸易三成,化纤出口占据全球贸易四成。事实上,中国是为数不多服装、面料和化纤均为净出口的经济体;下游生产国如越南、柬埔寨等均依赖进口面料。对于纺织机械,2000年以来,中国大多数年份都是纺织机械的净进口国。但近年来,中国织机出口的份额不断攀升,占全球织机贸易的比例从2000年的2%上升至2018年的27%。这表明,随着技术密集度上升和研发强度提高,中国纺织机械已经具备国际竞争力。
从出口份额看,中国已经跻身纺织机械第一梯队,份额已经超过德国、日本等传统出口国。因此,尽管劳动密集、低附加值的服装生产外迁,但中上游化纤、面料地位相对稳固,纺织机械等高附加值资本品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升。
中国的价值链地位正在逐渐从低端向高端升级,纺织服装产业在逆境中表现出产业升级趋势,这对于国内纺织业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机遇。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路在何方?
国内纺织业以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为主,龙头企业具备资金和技术优势,向海外转移产能可获取当地的成本优势。但是在海外布局门槛较高,初始投资额度、人员跨国管理等为中小企业带来困难。
已经向东南亚转移产能的纺企也遭遇了一些困境。
首先,东南亚的产业链并不成熟,只能做代工产品,部分公司需要在中国采购原材料,运到目的国再加工为成衣出口,产生的物流费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劳动力、生产动力成本上的优势。其次,东南亚国家当地工人素质普遍不高,生产效率低下,有企业主表示,国内工厂生产效率约为海外工厂的2.5倍,这几乎使单个工人的人工成本优势消失的一干二净。最后,语言不通等也是中国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部分中国企业到东南亚国家开厂时语言不通,凡事都得请翻译,由此产生了不少人力和时间成本。
劳动密集型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仍是向原料端和消费端两个方向发展。
在全球的价值链条中,品牌和销售主要掌握在美国、欧洲和少数日韩企业中,先进面料生产日韩处于领先位置,高品质羊毛等原材料澳大利亚具有话语权。而中国、东南亚及南亚国家主要位于价值链条的低端。
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于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如纤维和纺织材料的研发),向产业链的两端优质原材料及品牌销售延伸,产业的低附加值部分向周边国家转移是发展趋势。
我国在纺织服装业竞争优势明显(图源:视觉中国)
相对于东南亚国家,我国纺织服装业上的竞争优势有着相对完整完善的产业链条,以及广阔的国土面积,对一些品质较好的原材料如棉花和羊毛等,也有着重要的生产基地。我国具有高素质的纺织技术工人,生产效率高,化工行业发展也较为迅速,向高端原材料端的转移相对较为容易。另外我国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随着居民消费升级和国产品牌的发展,有助于纺织服装业、品牌设计端转移,目前部分口碑较好的国产品牌积累已有成效。
因纺织服装体量、产业链配套的巨大优势,使得中国纺织服装业在全球贸易的地位依然难以撼动,以越南为例,纺纱产能逐渐往越南转移,但越南棉纱主要出口地依然在于中国市场,而进口合成纱主要来自中国,这一点看来,越南的纺织业更像是中国产业的补充。
因此,虽然纺织服装行业出现转移,但目前我国的制造业加工大国的地位短期内仍然很难动摇。虽然面临劳动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但是我们目前的配套基础设施及劳动力素质方面仍有较大优势,生产质量和效率仍然高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产业升级,我国产业向附加值高端制造业迁移是必然趋势。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打开APP查看62条评论
评论62条
已注销用户
2022-09-15 10:25
来自浙江省
“纺织业转移东南亚”这是伪命题哦,时至今日,中国纺织业依然是天下第一
(https://tv.cctv.com/v/v1/VIDE8jptPFJwMEIzv0JsgLuV220517.html)。
讲转移这命题得说准确,说详细,是产业链哪些环节转移了?比例如何?哪些企业在转?(比如小型还是大型?中资还是外资?转移方式,是关闭全部中国工厂,在外国新设工厂的真转移,还是只是在外国新设工厂的扩散)等等,行业内人应该懂这些,这些方面讲清楚了才不会盲人摸象。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产业转移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产业升级的本身才是重点,从纺织原料纺织机械再到纺织工厂纺织产品全链条。
钱塘潮
2022-09-15 23:50
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
红色彗星
2022-09-15 23:31
来自四川省
我是非常看好新疆成为中国纺织业基地的。
首先看市场:东亚,美,欧,东南亚是最核心的四大市场。而除美国外,新疆覆盖其他三个市场的人口超过30亿,容量足够大。
其次看原料和能源供应:原料供应更是方便,中亚和本地都有足够棉花和石油,石化企业多提供纺织技术优势,能源还远比东南亚便宜。
最后看物流:只要东南亚高铁网铺开,新疆实际上是可以铁路连接除美国外所有的市场,处于东亚,欧洲和东南亚三者的中间点,可以适应各个市场的需求。而服装对物流周转时间敏感,在快消费时代,铁路比海运有优势。
我不赞成所谓纺织业就是落后产业,只是纺织业需要重新选择生产基地而已。人力优势是最容易丢失的优势,而原料和能源供应优势是最难动摇的优势。人力不行就上人工智能,总会有办法。
服装产业什么时候变成落后产业了?美国欧洲的服装产业不管是耐克阿迪,还是普拉达华伦天奴,哪个不是高利润,哪个不是高端产业?衣食住行是永远的高端产业永远的朝阳产业。
服装产业下面,纺织业什么时候变成落后产业了?纺织业现在都是机械化大生产,不管是缫丝,棉纺织布,各种化工原料的生产加工,面料的染色,都是机械化高技术门槛,都是高端产业,这些产业也是东南亚不可能那么容易拿走的东西。浙大校长潘云鹤当年就是发明了计算机人工智能的纺织绣花技术,就评了院士当了中科院副院长,其高技术成分不用怀疑。
服装产业下面,就是服装生产也不是落后产业,实际上面料的生产加工,染色,各种零配件,依然很需要技术,依然需要巨大的产业链,这些东西东南亚也是一时半会赶不上的,实际上人工占比不到一成也是很低的。
真正落后的产业,是那种最简单的,来了之后培训一两周就能干的那种低端组装活,比如缝纫扣子,缝线,打板之类的,这些东西中国人现在也不愿意干,转移东南亚根本没啥问题,在整个服装产业链里的利润占比连百分之一都没有,根本不用去管它。
现在主要有些8090年代发家的老板,一辈子就只会干低端加工,稍微好点的干不了,转移东南亚没本事,自己内部又挖掘不了什么潜力,自然就变成低端产业了。
大咕叽
2022-09-15 08:56
来自上海市
人力成本有一部分影响,但大头还是关税。20%的关税比毛利还高了,国内很多企业都是长期服务国外某个品牌的,双方绑定很深,这些国外品牌会主动鼓励企业主去东南亚开厂,甚至会让出一部分利润给供应商,比如少了关税应该降价20%,只给你降10%这种,很多老板觉得反正过去也就租个厂房,拉点二手设备过去,投资很小,做起来后发现利润很好,慢慢的就加大投入了。有人也许会说,那为什么不做国内市场呢?还不是因为咱中国人勤俭节约呗,欧美那边床单窗帘一季换一套,衣服洗个两次就扔,每个月到手的工资不储蓄全部消费掉,怎么比…
红色彗星
2022-09-15 23:31
来自四川省
已注销用户
2022-09-15 10:25
来自浙江省
“纺织业转移东南亚”这是伪命题哦,时至今日,中国纺织业依然是天下第一
(https://tv.cctv.com/v/v1/VIDE8jptPFJwMEIzv0JsgLuV220517.html)。
讲转移这命题得说准确,说详细,是产业链哪些环节转移了?比例如何?哪些企业在转?(比如小型还是大型?中资还是外资?转移方式,是关闭全部中国工厂,在外国新设工厂的真转移,还是只是在外国新设工厂的扩散)等等,行业内人应该懂这些,这些方面讲清楚了才不会盲人摸象。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产业转移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产业升级的本身才是重点,从纺织原料纺织机械再到纺织工厂纺织产品全链条。
我是非常看好新疆成为中国纺织业基地的。
首先看市场:东亚,美,欧,东南亚是最核心的四大市场。而除美国外,新疆覆盖其他三个市场的人口超过30亿,容量足够大。
其次看原料和能源供应:原料供应更是方便,中亚和本地都有足够棉花和石油,石化企业多提供纺织技术优势,能源还远比东南亚便宜。
最后看物流:只要东南亚高铁网铺开,新疆实际上是可以铁路连接除美国外所有的市场,处于东亚,欧洲和东南亚三者的中间点,可以适应各个市场的需求。而服装对物流周转时间敏感,在快消费时代,铁路比海运有优势。
我不赞成所谓纺织业就是落后产业,只是纺织业需要重新选择生产基地而已。人力优势是最容易丢失的优势,而原料和能源供应优势是最难动摇的优势。人力不行就上人工智能,总会有办法。
富二代
2022-09-15 17:39
来自广东省
第一点,纺织业属于民生基础行业,中国现有的纺织企业不管转移到外国多少,也会保留满足中国国内对纺织品需求的相应数量的厂家。个人预判,中国在未来,不会保留太多的纺织企业,大概率会发生兼并,技术升级,用工人数会大幅度降低,而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第二点,中国的纺织企业确实向越南转移了不少,不只是末端的服装加工,还有部分上游产业链,包括棉纺、印染等,从深圳卫视的海丝之路节目里采访的厂家,中国纺织企业转移到越南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美国和欧盟对华加征关税和配额,转移纺织业的上游产业链也是不得已,因为越南本土严重缺乏相应的合资格企业。按照海丝之路节目的采访结果,越南出口的接近一半是中国在越企业,包括纺织、家具等行业;
第三点,对于一些网友的质疑,中国纺织企业为什么不内迁,却外迁到东南亚的问题,这些网友对行业的现状完全不了解,中国已经有很多纺织企业内迁,尤其是去新疆,贴近原料产地,而外迁的根本原因就是美国对华加征的额外关税,因为这些企业的业务都是外销出口,如果迁入内陆省份,长途运输的费用和时间将挤压掉出口企业的微薄利润,得不偿失!以内销为主的纺织企业确实可以内迁,而且已经内迁,以出口为唯一目的的企业,外迁比较多。在中欧班列开通之后,出口中亚欧洲的纺织企业,也适合迁往新疆、内蒙、黑龙江等有对外口岸的省份;
第四点,人力成本在纺织行业确实占比较高,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在人力成本上确实有优势,可是,生产成本是综合成本,并不是只有人力成本,在综合各种成本之后,东南亚、南亚等地区的人力成本优势则几乎可以忽略,唯一无法忽略的,是买家,主要是美国,对中国产地的商品加征额外的关税,而东南亚却是零关税;
说到底,中国如今的制造业产能已经严重过剩,不出口是没办法养活这么多的纺织企业,而本土的消费力却不够,企业外迁也是自救的措施,否则将面临倒闭;
从国际大环境来看,美国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欧洲也只是美国的附庸,东亚日韩虽然跻身发达国家,却也是出口导向国家,和中国是竞争对手,国际买家依然是欧美,以中国企业的产能,自身是无法消化的,目前还必须依赖欧美市场,现在的局面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过渡阶段,除非中国自身内部消费被大幅度刺激产生大量需求。
总结一下,中国企业外迁到越南,是应对国际大环境的措施,是保生存的措施,无可指责。中国企业去印度投资,是以为可以占领印度市场,买的没有卖的精,这些掉进印度陷阱的中企,我只能表示遗憾,却不同情,花钱买个教训吧。
未长大的大野猫
2022-09-15 10:05
来自甘肃省
大咕叽
2022-09-15 08:56
来自上海市
人力成本有一部分影响,但大头还是关税。20%的关税比毛利还高了,国内很多企业都是长期服务国外某个品牌的,双方绑定很深,这些国外品牌会主动鼓励企业主去东南亚开厂,甚至会让出一部分利润给供应商,比如少了关税应该降价20%,只给你降10%这种,很多老板觉得反正过去也就租个厂房,拉点二手设备过去,投资很小,做起来后发现利润很好,慢慢的就加大投入了。有人也许会说,那为什么不做国内市场呢?还不是因为咱中国人勤俭节约呗,欧美那边床单窗帘一季换一套,衣服洗个两次就扔,每个月到手的工资不储蓄全部消费掉,怎么比…
还是太便宜,慢慢的他们的钞票不值钱了,也会学会缝缝补补的,就像几百年前他们的祖辈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