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世无斯皮尔伯格,恐龙将再次“灭亡”?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6-17 08:53

腓特烈的大话堂

腓特烈的大话堂作者

文体产业律师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腓特烈】

自1841年被发现和命名以来,恐龙已成为最让人类痴迷的灭绝生物之一(甚至可以去掉这个之一)。虽然“复活恐龙”的念想在生物学上已不可能实现,但从文学作品,到游戏,再到影视作品,人类对“复活恐龙”的追求可从未停止。

从1914年至今,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从黏土模型,到真人扮演的皮套,再到高科技带来的先进逼真的CG技术,靠着科技的演变,我们仍然可以在大屏幕上一次又一次看到“活”着的恐龙——无论是好的还是糟糕的。

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1993年创作的《侏罗纪公园》则开创了“恐龙大片”的先河,至今为止,包括6月15日上映的《侏罗纪世界:失落王国》在内,斯皮尔伯格负责创作、制片的五部“侏罗纪”系列电影均已在华公映,并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豪取近40亿美元的票房。[1]

然而,抛开大师无法复制的手笔,恐龙电影的历史发展却是“一片萧瑟”。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斯皮尔伯格,恐龙恐怕已再次在银幕上“灭绝”。

一、从模型到皮套——早期恐龙电影概览

人类在银幕上“复制”恐龙的历史远比想象的早。

第一部恐龙题材电影,是1914年由美国先锋电影家温瑟尔·麦凯制作、出品的《恐龙格蒂》(“Gertie”),正如笔者之前在《大荧幕上的“人猿大战”史:银屏猿声啼不尽》中所述,恐龙题材电影的历史,要远远早于吸血鬼、木乃伊等“银幕怪客”,仅逊于人类的亲戚猩猩们,稍晚于狼人(如果1913年环球默片版《狼人》可以被视为“电影”的话)。

不过,《恐龙格蒂》虽然是历史上第一部恐龙题材电影,但其与现代人印象中必然带有惊悚色彩的“常见恐龙电影”相差甚远,片中的恐龙主角“格蒂”是一只友好的大型食草龙,甚至可以允许人类站在它的嘴巴上。

《恐龙格蒂》海报,这张海报最大的意义是保留了一生未留下多少照片的美国先锋影人温瑟·麦凯的个人影像

片中的主角大恐龙格蒂是一只友善的食草龙

而第一部恐怖/惊悚剧情的恐龙题材电影,竟与《恐龙格蒂》诞生于同年,这就是同在1914年由比奥格拉夫电影公司出品的《残暴力量》(“Brute Force”)。

相对于由简单线条构成的《恐龙格蒂》,《残暴力量》在历史上首次全面使用了恐龙模型进行实景拍摄,[2]并在32分钟的时间里展示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多种“怪物”。不过,受制于当时生物学的发展,《残暴力量》中的恐龙形象大多数看起来像是蜥蜴或鳄鱼拼接上奇怪的“部件”,和现代的恐龙复原相差甚远。

《残暴力量》中最像“恐龙”的一个模型,这似乎是一只角鼻龙,一种生活于侏罗纪晚期的中型食肉恐龙

谁都不知道这完全不符合生物学基本构造的短翅膀扑棱蜥蜴是什么东西

而相对于没有留下多少资料的《恐龙格蒂》,《残暴力量》的拍摄团队简直耀眼得让人睁不开眼——

本片导演是默片时代最为伟大的导演之一大卫·格里菲斯,编剧则是好莱坞史上最杰出的女编剧之一玛丽昂·费尔法克斯,而奥斯卡影帝、巴里摩尔家族的领袖莱昂内尔·巴里摩尔客串了本片并为本片担任了制片人。

而本片的男女主演同样是好莱坞默片时代最为优秀的男女演员之一的罗伯特·哈伦和梅·玛什。或许这两个名字对百年后的中国观众来说有些陌生,但你只需要知道一点即可——在一年后的1915年,仍是大卫·格里菲斯、罗伯特·哈伦和梅·玛什的组合,拍摄完成了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一个国家的诞生》。

《残暴力量》制作团队,左起:大卫·格里菲斯、玛丽昂·费尔法克斯、莱昂内尔·巴里摩尔,在默片时代,你可能很难找到一部比本片的制作团队更豪华的电影了

本片主演罗伯特·哈伦与梅·玛什,两人在一年后重新集于大卫·格里菲斯麾下,拍摄了种族歧视色彩浓厚,但对人类电影影响至今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下图)。罗伯特·哈伦一生与大卫·格里菲斯一起拍摄了超过70部电影、短片、实验片等,梅·玛什也与大卫·格里菲斯拍摄了超过30部各类影片。

《一个国家的诞生》海报

下一部影响力巨大的恐龙题材电影则是赫伯特·道利公司于1919年出品的实验短片《眠山怪影》(“The Ghost of Slumber Mountain”)。

相对于《残暴力量》,本片中的恐龙形象虽未脱离泥塑窠臼,但明显与“科学”的恐龙形象相似得多,并出现了三角龙、霸王龙等多种备受喜爱的恐龙形象。当然,本片在制作恐龙的同时,却出现了一个典型的“画蛇添足”之举:片中不但出现了腕龙、霸王龙、三角龙等恐龙,竟还出现了新生代的骇鸟,而且骇鸟的大小……明显大出格了——如果真有比三角龙还大的骇鸟,那骇鸟恐怕就不会被剑齿虎、刃齿虎和狼灭绝了。

这大概是史上最大的骇鸟了

1925年的《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则在各个方面都更上一层台阶。

本片改编自阿瑟·柯南道尔爵士的同名小说,编剧仍然是《残暴力量》的编剧玛丽昂·费尔法克斯。相对于32分钟的《残暴力量》和16分钟的《眠山怪影》,本片时长长达106分钟,讲述了一群在荒岛上被意外发现的恐龙大闹人类世界的故事,堪称《侏罗纪世界》的鼻祖。不过,为了过度追求惊悚效果,本片中的恐龙无论是霸王龙这样的食肉龙,还是三角龙、大型蜥脚类恐龙这样的食草龙,似乎都像被洗脑了一样,同仇敌忾与人类为敌,几乎把惊悚变出了喜剧的效果来。

霸王龙大闹人类世界当然没有问题,但蜥脚类恐龙拆毁伦敦塔桥算是怎么回事?

不过,瑕不掩瑜,《失落的世界》仍然是《幻想曲》诞生前最优秀的恐龙电影,没有之一。本片对蒙太奇手法的采用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类型电影(就技巧而言,同时代能与其相比的可能只有苏联电影《战舰波将金号》),包括雷电华公司的《金刚》和哈尔·洛奇公司的《史前一百万年》)。

继1933年在《金刚》中好好地客串了一把后,1940年,恐龙电影迎来了一个盛世,也是一个转折。

迪士尼公司创作了流芳至今的《幻想曲》,以色彩美妙的动画,在片中为观众呈上了一个美妙的恐龙片段。即使以现在的眼光看,《幻想曲》中的恐龙也描绘得相当出色,甚至还非常注意科学性——例如首次在本片中粉墨登场的剑龙的脑袋被画得很小,完全符合其“身子大脑子笨”的生物学特征。

《幻想曲》中霸王龙与剑龙搏斗的片段

而《幻想曲》在大放异彩的同时,也为早期的恐龙电影敲响了“末日”的丧钟——这部动画的色彩太美了,恐龙的动作太流畅了,配乐太扣人心弦了,以至于当观众再看同年的真人恐龙电影《史前一百万年》(“One Million B.C.”)时,只会有一个感觉:“这一秒一动的拼贴怪物是什么玩意!”

正因如此,恐龙电影在1940年的《幻想曲》后,迎来了低潮——重金打造的《史前一百万年》被以美国最大的娱乐杂志《综艺》为代表的评论界直接打入冷宫(对于该片,《综艺》杂志给出了一个大大的差评;“Corny!”)[3]。此后二战爆发,美国转入战时动员机制,恐龙电影也就被放在了一边。

二、恐龙电影的“日美争霸”

1948年,不知是不是受到了环球的怪物大乱斗电影《两傻大战科学怪人》的影响,恐龙电影也玩了一次“大乱斗”,即1948年的《未知之岛》。

本片不但出现了恐龙,还出现了大地懒、古猿、剑齿虎等新生代动物。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在拍摄中使用了皮套而非传统的泥塑模型,称得上是技术上的进步。可惜本片的皮套做得实在太过粗糙,以至于笔者怀疑,那几只所谓的“霸王龙”是不是当前非常火爆的“搞笑霸王龙”的祖先?

左图右边那俩哥们一定是右图这哥们的祖先!

之后好莱坞又出品了几部不同类型的恐龙电影,包括1951年的《迷失大陆》(“Lost Continent”)和《两个失落的世界》(“Two Lost Worlds”),但这些电影的质量都乏善可陈,甚至为了偷懒连模型都懒得做,制作组竟然直接在没长大的鳄鱼身上安个板子,然后通过远近镜头来糊弄观众!

《两个失落的世界》剧照,这是恐龙?

虽然在彼时的电影艺术水平上,美国人并不敢自诩高于法国人或德国人,但如果论电影工业的发达以及先进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恐怕世界上无人可与美国人匹敌。若美国人都拍不好恐龙电影,别的国家就更不敢碰这样的烫手山药了。然而,有一个国家却不信邪,这就是将山寨谨慎做到了极致乃至以山寨压过了原创名头的日本。

彼时的日本还没从柯蒂斯·李梅的地毯轰炸中恢复多久,连做模型的泥土都得拿去新修房子,但面对恐龙电影这个除了美国人外无人敢碰的“禁区”,一根筋的日本人却捡起了一个美国人试过的法子——“如果我们没钱造模型,也没钱养鳄鱼,那我们就让演员穿上皮套来演恐龙!” 于是,在日本影业巨头东宝的努力下,1954年,特摄电影的经典、衍生文化流行至今的《哥斯拉》诞生了。

虽然哥斯拉本身是不是“恐龙”严格来说存在争议(原设定中,哥斯拉是一只在海洋中生活的怪物,而恐龙没有在海洋中长期生活的。哥斯拉的形象虽然被爱好者们称为“原子恐龙”,但其设定更类似于海鬣蜥),但其形象却比当时美国人频繁使用鳄鱼冒充的假恐龙们更接近恐龙。于是,包括日本,也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都沸腾了——美国人对于恐龙电影的垄断地位结束了!

然而,《哥斯拉》的剧情,怎么看都像是从美国人已经拍好的电影中“借鉴”而来的——一只长期生活在海底的海洋爬行动物,受到了核弹试验的影响,冲上大陆大肆破坏,这样的剧情实在是有些眼熟。

没错!《哥斯拉》的剧情与1953年由华纳兄弟出品的《两万英寻海底的怪物》(“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一模一样。但鉴于当年电影版权的国际保护还不发达,美国人又没加入《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美国直到1989年方才加入《伯尔尼公约》),所以《哥斯拉》在剧情上抄袭一事,自然是得过且过了。

《哥斯拉》(上右)与《两万英寻海底的怪物》(上左)的情缘关系可一点不比“不二家”(下右)与“Merry Birds Eye”(下左)的关系远,下面截图来自优酷

自《哥斯拉》开始,直到九十年代,日本人的恐龙或准恐龙特摄电影的拍摄几乎是一发而不可收拾。

而美国人在这一历史时段在恐龙题材电影上却是节节败退,除了炒冷饭(例如重拍《史前一百万年》、《失落的世界》),就是偶尔在科幻名著改编电影中少少让恐龙出来客串下(如《辛巴达七海航海记》、《地心历险记》),即使是如《被时间遗忘的土地》(“The Land That Time Forgot”)这样剧情还不错的电影,也因为止步不前的技术而表现不佳。

美国恐龙电影甚至还被日本人“反噬”——1956年,美国人甚至不顾哥斯拉本身来自山寨的历史,与日本人一起拍摄了一部“哥斯拉”电影(《哥斯拉:怪兽之王》)!

日美合拍的《哥斯拉:怪兽之王》

当然,日本人也没有拘泥于“哥斯拉”系列中止步不前,除了设计出一系列怪物和哥斯拉“乱斗”外,还拍出了《恐龙特急克塞号》、《奥特曼》等大量含有恐龙或“恐龙型”生物的特摄经典,以及《小恐龙阿贡》等优秀的动画。当然,这其中,对中国人影响最深的,还是1980年出品的“哆啦A梦”系列首部剧场版电影《大雄的恐龙》。

1980版《哆啦A梦剧场版:大雄的恐龙》,本片在2006年被重拍

在这一历史时期,除了日美两国的“斗法”外,英国、丹麦、加拿大等国都通过与美国合作,拍摄了自己的恐龙电影。值得一提的是,前苏联竟然也在1962年拍摄了一部名为《行星芒刺》(“Планета Бурь”)的电影,讲述了几名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与恐龙斗志斗勇的故事。当然,如果论及“惊世骇俗”,那苏联拍摄的这部“苏修社会帝国主义恐龙电影”,和加拿大在1979年拍摄的《小鹿斑比与哥斯拉》(《Bambi meets Godzilla》)相比,还真是小巫见大巫呢!

加拿大动画短片《小鹿斑比与哥斯拉》,这大概是史上最无厘头的“恐龙题材”影视了

三、《侏罗纪公园》与山寨恐龙电影——无尽的“猪猡纪”

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堪称优质剧情、恐龙主题和先进技术结合的典范,本片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恐龙的热潮。

然而,《侏罗纪公园》及其之后的《侏罗纪世界》系列,对于恐龙电影不但是一个世纪式的里程碑,更是一座再也无法翻越的大山,任何以恐龙为核心主题的电影,都不免拿来和《侏罗纪公园》相比,并最终败得一塌糊涂。

而《侏罗纪公园》的赫赫声名,也给某些心怀不轨的电影商人以可乘之机,一系列利用《侏罗纪公园》名声的山寨电影在这一时期纷纷登场亮相,甚至在被不法盗版商引进国内后,给中国人造成了误解。

笔者的几位发小都曾向笔者反映过这样一段有关恐龙影视的“童年记忆”——他们一致认为,《侏罗纪公园》至少有五部,除了众所周知的三部外,还有一部讲的是矿洞中发现食肉恐龙的故事,另一部讲的则是一群特种部队士兵在密闭的空间中与恐龙战斗的故事,然而,长大后查询,却发现《侏罗纪公园》只有三部,因此不由怀疑自己的记忆是不是出错了。

实际上,笔者发小所言的“侏罗纪公园”,并非不存在,而是《侏罗纪公园》大火时,被盗版商人引入国内的美国山寨恐龙电影《食肉龙》(“Carnosaur”)系列。

《食肉龙》系列

《食肉龙》系列电影可以说是山寨恐龙电影的“经典”,本片在听闻《侏罗纪公园》立项后就赶骡子上架,最终竟然在《侏罗纪公园》上映前一个月率先在美国上映,引得不少“没文化”的美国南方“红脖”纷纷慷慨解囊,并在看后大骂斯皮尔伯格没信用拍烂片。

而在国内,本片则被翻译为“重返侏罗纪”、“再闯侏罗纪”甚至是“新侏罗纪公园”等等与《侏罗纪公园》有关的名字,堂而皇之地进入了盗版VCD店铺甚至是地方电视台,并引得不少国人误会,以为《侏罗纪公园》的水平竟然会差劲至此。

不过,平心而论,《食肉龙》系列虽然做工粗糙,但其悬疑设置、恐怖气氛还算不错,血腥场面更是成了不少80后90后童年的梦魇。如果能得到更充足的投资,说不定会是部尚可一看的B级片。

如果说《食肉龙》系列好歹还能吓唬人,那之后其他以“侏罗纪”名义引入国内的盗版电影,包括但不限于2001年的《迅猛龙》(被翻译为“《决战侏罗纪》”)、2013年的《侏罗纪城》和《侏罗纪进攻》等,就纯粹是在浪费观看者的时间了(这三部电影的imdb评分加起来可能不到10分)。由于中国影迷对这些电影的愤怒,国内不少良心影迷纷纷将此类电影翻译为“猪猡纪”,以提醒其他观众不要上当。

四、除了斯皮尔伯格,无人能够拯救恐龙电影?

然而,在《侏罗纪公园》诞生后,除了《侏罗纪公园》以外其他恐龙电影的颓势,可不仅反映在层出不穷的山寨电影上。事实上,除了环球影业和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系列外,几乎任何电影公司,都挽救不了恐龙电影的再次“盛极而衰”。

曾通过《幻想曲》开创了美国恐龙电影的第一次“盛极而衰”的迪斯尼,在2000年推出过一部恐龙题材动画《恐龙》(“Dinosaur”),以1.27亿美元的预算,在全球斩获了3.54亿美元的票房,竟然还稍稍亏本(票房未能达到成本的三倍)。本片失败的主要原因,便在于观众看惯了斯皮尔伯格式的恐龙后,对迪斯尼的“儿童恐龙”产生了质疑——这样的励志、温情题材何必要使用恐龙?如果非要使用恐龙,那还放一群根本和恐龙时代没关系的狐猴干什么?!

《恐龙》剧照,这群出现在中生代的猴子也太穿越了

不信邪的迪士尼在2015年“重振旗鼓”,责令旗下“部部是精品”的皮克斯工作室制作了一部新的恐龙题材电影《好的恐龙》(“The Good Dinosaur”)。然而,本片的失败程度甚至比《恐龙》还要厉害,以2亿美元的预算,最终仅仅斩下3.3亿美元的票房,亏损近亿美元,皮克斯的不败神话也被本片彻底打破。迪斯尼甚至放弃了《好的恐龙》在中国大陆的上映,最后在一年后草草把电影转播权卖给中国国内的视频网站了事。

《好的恐龙》是近年来唯一一部没有在中国上映而直接卖给了视频网站的皮克斯电影。本片的主要问题仍在于不够“恐龙”,毕竟这种其他物种送人类小孩回家的例子《冰河世纪》早已用过,而且后者要“科学”得多。

除迪斯尼外,就连靠《侏罗纪公园》赚得盆满钵满的环球自己也在另一部恐龙题材电影也栽了个大跟头(2009年的《遗失的大陆》)。同样栽跟头的还有华纳和新线,其2012年翻拍的《地心历险记》虽然请来了巨石强森压阵,但仍然表现糟糕,不得不取消了之后继续拍摄的计划。而唯一成功的“恐龙题材”电影,则是福克斯出品的《冰河世纪3:恐龙纪元》,但本片的成功,更多依赖于《冰河世纪》本身IP的强大,恐龙不过是其中“葱花”一样的点缀而已。

由此看来,《侏罗纪公园》的大获成功,对于恐龙电影而言,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还真是个未知数。《侏罗纪世界:失落王国》上映,我们只求,环球的右腿可千万不要被自己的左腿绊到才好,毕竟,这样的事,他们已经在去年干了一回了(《新木乃伊》)。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注释:

[1]截至笔者6月15日凌晨发稿时,各部“侏罗纪”系列电影票房如下:《侏罗纪公园》10.3亿美元,《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6.88亿美元,《侏罗纪公园III》3.68亿美元,《侏罗纪世界》票房16.7亿美元,尚未在北美和中国大陆上映的《侏罗纪世界:失落王国》票房1.67亿美元。

[2] http://www.silentera.com/PSFL/data/P/PrimitiveMan1913.html。

[3] "One Million B.C.". Variety. New York: Variety, Inc. May 1, 1940. pp. 18, 20.


责任编辑:李泠
侏罗纪 电影 导演 美国 日本 历史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中国报价太香,加税50%都吓不跑美国买家”

挺巴抗议席卷全美高校,大批学生遭逮捕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

种地要先交钱?官方再通报:镇党委副书记被免

习近平: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