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建封闭小区,你家小区围墙也许要拆了 你怎么看?

来源:观察者网

2016-02-22 22:04

正经君

正经君作者

我们正经~着~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近日印发,这是时隔37年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勾画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中国城市发展的“路线图”。其中,有关推广街区制的提法在互联网上炸开了锅。

《意见》说,原则上不再新建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也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21日晚上8点15分,@央视新闻微博发出此条新闻后,截至今天晚上9点,已有近两万条转发,4400多条评论。

评论中,不少人担心,自己高价买来的封闭小区住宅会被“推掉围墙”,安全和安宁得不到保障、资产价值也会缩水,有法律界人士也提出了侵犯物权的担忧。

“我家大门常打开”,你支持吗?网友:先从机关大院开始

在几大门户网站中:

新浪网的《住宅小区不再封闭,大院要打开,你支持吗?》调查中,七成多的网友明确表示“不支持”,“人身财产等安全问题”成了网友最担心的问题。还有八成网友认为,封闭小区逐步打开以后,“业主应该获赔”。

凤凰网针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推广街区制、不建封闭住宅小区、围墙打开、内部道路公共化,网友投票结果显示,也有近6成人士反对。1、支持,疏解交通拥堵;36.28%。2、反对,担心社区安全;58.54%。3、说不清,5.18%。

搜狐网调查(截至22日下午14时,共有175648人参与)“中国已建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将逐步打开,你支持吗?”56.23%的网友明确表示反对,支持者占34.62%,另有9%的网友表示“不好说”。

网友这样表达不满:

@一休和尚hf:我觉得没有必要,业主们买房前已经缴纳了各种费用,没有相对安全的保护,没有相对封闭的空间,这可不行。

@XCGerrard:《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七十三条:建筑区划内的道路,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道路的除外。

@平原Journey:人们出行观念的转变(少用私家车,尽量乘坐公交)才是根本,个人认为,小区道路公共化会导致更多的问题。(居民岂不是跟睡在大街上一样,物业管理费如何收取,对于环境的管理百害无一利,以及一些扰民的现象)。感觉对人们的幸福指数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人生不只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首先,小区是居住的地方,不是大马路,开放之后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有考虑到噪音的问题吗?!老人小孩都需要一个安静的居住环境。其次,开放之后,管理成大问题,什么人都能随随便便进小区,那么偷窃入室抢劫之风如何制止?保安如何管理?最后,小区是属于居民的,开不开放,你们说了不算。

还有人借此调侃了起来,@财上海:如果汤臣一品改为开放小区,我当天晚上立即去那里,烧烤喝啤酒,带上高音喇叭,喝完了跳小苹果。到时候,我通知大家;@宽子说:太好了,我一直想去政府领导住的别墅区里野餐来着……

不过,对于《意见》中的提到的“单位大院对外开放”,得到了绝大多数网友的支持。网友认为,与住宅小区不同,单位大院应该打开,因为单位大院的产权属于单位,而非业主。

成都南三环一开放式小区

改变,真的很难吗?

西方很多国家的城市,都采用街区制的规划建设方式。

所谓街区制,实际上是由城市主干道围合、中小街道分割、路网密度较高、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的开放街区模式。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使得城市生活更便捷、交通循环更通畅以及使得文脉得以传承。

与街区制相对的则是中国绝大部分城市目前所采用的“院落式”、“封闭小区式”的建设模式,大马路、大广场、大社区、大循环,规模过大的院落把城市割裂开来,形成一个个封闭的单元。

这一点作为首都的北京表现尤为突出。北京一度被人们戏称为“首堵”,不少人把堵车的矛头指向巨大的汽车数量和不合理的城市规划思路——它顽强地保持着几百年来和几十年来的传统,到处排列着大院,而非开放的建筑群,使得高密度的道路网难以建设。

这样的“开放式社区”在中国四川省的宜宾也有试点,那个楼盘叫做“莱茵河畔”。关于地块历史,可以2014年6月《宜宾日报》的一条稿件内容来简单概括:

“这个充满时尚气息的购物中心旁边,是我市著名的生活小区——莱茵河畔,幼童嬉戏,鹤发落子,情侣漫步,恬然自得。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烟囱林立的工业厂区。2005年,丝丽雅集团将占地原丝丽雅老厂搬迁出城,腾出土地近500亩,规划建设高标准住宅小区,提升南岸东区的整体形象。”

微信朋友圈百万点击的一篇文章《习总为何要拆除住宅区的围墙?》也提及莱茵河畔,整个楼盘内的道路全部向城市开放,住宅的安全防护体系后退至单元门口。虽然房子盖得有点粗糙,但住宅楼单元门直接朝向道路,俨然一副巴黎或纽约街头的景象。

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开放社区的物业管理也同样安全,早在2011年,“莱茵河畔”就荣获了“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称号。

作者孙德科进而指出,对于不设围墙的绝大数抱怨,都是我们害怕改变,害怕失去,安全感不过是个借口而已。毕竟,我们这个国家从两千多年前就开始造长城来封闭自己。

对于网友呼吁“要拆就先拆单位大院”,文章也解释,很多政府部门的围墙早就被“消灭”了——不是靠拆,而是通过搬迁。如今,不少地方政府都搬进了新建的“市民中心”,绝大多“市民中心”是不设围墙的。

深圳市民中心

又如香港的“沙田第一城”。它是一个八十年代就建造的普通居民区,小区的道路是开放的,但居民生活安全便捷。首先居民楼是封闭的,需要刷卡进入,而且都配备了保安。连通楼与楼的二层平台有花园、有运动场地和设施、有商场,可以满足居民散步、休闲的需要,受到了市民的欢迎。

不过,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认为,放开已经建成的封闭式小区非常不妥。

凤凰评论栏目作者孙不熟就表示,街区制当然好,但目前只适用于新规划还未建设的城区,已经被各类超级大盘切划得稀巴烂的郊区新城,着实没有条件推行街区制了。

其一,中国城市目前的大型封闭式小区,大部分都在人烟稀少的郊区,这些地区不像中心城区那样人口稠密、建筑稠密,小区里的建筑分散、缺乏底商空间,难以形成雅各布斯说的那种“楼上楼下、邻里之间24小时守望相助”的安全感。一旦完全放开,这类小区的安防重任将会变得艰巨起来。

其二,中心城区的封闭式小区并不多,即便有,占地面积也普遍不大,真正圈地比较厉害的是各类政府机关、高等学校和体育场馆。如果打开封闭式小区的目的是为了缓解交通拥堵,就理应从这类地方开始,不仅更具实际意义,还能给住宅区开放做好表率。

但是问题又来了,网友@财上海 质疑,开放式小区是为了缓解堵车和夜间停车。如果为了节约用地,可以建五十层楼。新建小区多在郊区,根本不堵车。堵车的是内环线。内环老破小,楼宇间距极小,无法开放成为市政道路。

担忧还不仅仅是这些,有知乎网友表示,最可怕的地方是,这个文件的措辞是含糊不清的,所以接下来的很多讨论中对文件的理解可能跟发文者本意不同,存在误解。知乎群众的理解能力和智商应该是高于地方大多数行政执行人员的,这些基层执行人员如果误解曲解执行这个文件,会造成多大闹剧?

这位匿名用户说,开放小区的本意是不再出现那种延绵几个街区的巨无霸大院,如果仅仅是这样,那自然是好的。但是如果执行者曲解,要求那种50x50米的小小区也要门户开放,那就扯了。

关于“拆墙”还是“围墙”的争论还在继续,相关政策在一些地方已悄悄落实。

今年1月,较早领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四川就提出: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作为其首府的成都,则早在去年9月就提出了“大成都建小街区”的概念。从2015年12月起,包括中心5城区和高新区、天府新区等在内的九大片区,将按照“窄道路、密路网”的标准打造成一种开放式的街区模式。

根据当地规定,街区单元尺度不宜大于200米×200米,街区单元规模约50亩左右;道路网密度宜不低于10km/km2,道路宽度宜不大于25米;公共交通方面,实现公交站点半径300米基本满覆盖。这种街区模式被成都称为“小街区规制”。

不管怎么说,中国平原地少人多,城市最初规划导致现在路少车多,就长远来看,中央政策趋势仍然是对的,出发点也很好。但好的政策到底能否行得通?这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正如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欧阳捷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表示:“从欧美国家的经验来看,政策大方向毫无疑问是好的,《意见》的目的在于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水平。但是在社会保障还没完全解决好的前提下,强推街区制政策则可能出现一些问题。中国流动人口庞大,如果政策一刀切,安保问题的管理上将有较大压力。”

责任编辑:张红日
中国城镇化 城镇化 小区 封闭 开放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