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治党、从严治军、科技创新……习近平一直在思考哪些问题?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9-28 18:00

正经君

正经君作者

我们正经~着~呢~!

【文/观察者-正经君】

最近,观察者网-正经君在翻阅近期出版的习近平总书记的各种论述摘编以及新上线的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提到“我一直在思考(想)”,议题涉及从严治党、从严治军、科技创新、全球治理等多个方面。

正经君经过查询,搜集整理了以下9个习近平谈及“一直在思考”的场合,分享给广大读者,一起思考。

从严治党

2013年6月22日至25日,按照中央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首先在政治局开展的精神,政治局召开专门会议。会议共安排6个半天时间,完成3项议程:听取中央八项规定贯彻执行情况和对政治局加强作风建设征求意见情况的汇报,政治局的同志发言、对照检查自己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情况,讨论研究加强作风建设的措施和制度。

习近平在会上说“我一直在想,我们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改进工作作风,是改革的重大举措。全面深化改革,这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改进工作作风方面的举措和制度建设,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涉及经济、文化、社会、党的建设方面一些重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2013年6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门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

习近平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我们推出的很多改革和要求,都是用来限制和规范权力、防范特权的,这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涉及严肃财经纪律、厉行勤俭节约、限制公款消费、反对浪费等方面的,这就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涉及宣传报道等方面的,这就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容!涉及规范警卫、交通管理、社会面管理的,这就是社会体制改革的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并做出制度规定,当然是党内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而且,我们这次采取的很多改革措施力度很大,是大家议论了很多年都没有实施的。”

十八大以来,在很多很多领域“做成了一些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

在党的建设领域,习近平思考了很多问题。

就在这里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的三天后,6月28日,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在会上提到“事实一再表明,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我一直在想,如果哪天在我们眼前发生‘颜色革命’那样的复杂局面,我们的干部是不是都能毅然决然站出来捍卫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我相信,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能够做到的。”

无独有偶,在同年8月19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说出了类似的想法: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但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

当年苏联共产党被解散时,两千多万党员竟无一人是男儿,根源就在于失魂落魄,名为共产党员但却不再信仰共产主义。习近平总书记讲,“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因此,“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2014年12月,在江苏考察时,习近平将“从严治党”首次提升到了“全面从严”的高度,“四个全面”格局由此形成。

当年12月14日,在听取了江苏省委和省政府的工作汇报后,习近平指出“最近,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想到了五个方面,就是管理要全面、标准要严格、环节要衔接、措施要配套、责任要分明。管理要全面,就是从一进入干部队伍的年轻同志到离退休干部要全覆盖,重点是各级领导干部和身处关键岗位、掌握大量公共资源的干部。标准要严格,就是要以党章规定的干部条件为依据,突出干部的先进性和示范性,不能把干部管理标准降低到不违纪违法就行的低水平上。环节要衔接,就是要把日常管理和关键时刻管理贯通起来,把上级管理、班子管理、自身管理结合起来,把行为管理和思想管理、工作圈管理和社交圈管理统一起来,做到干部随管理成长、管理伴干部一生。措施要配套,就是要综合运用教育引导、制度约束、考核评价、监督检查等手段,普遍对象采取普遍措施,重点对象采取特殊措施,日常管理采取常规措施,关键时刻采取关键措施,多做规范言行、防微杜渐、纠偏纠错的工作,多做扯扯袖子、提提领子的工作,最大限度避免干部犯错误、犯重复性错误、犯大错误。责任要分明,就是要根据干部管理权限,把对每个干部管理的主体责任、直接责任、配合责任划分清楚,该谁负责就由谁负责,该谁负主要责任就由谁负主要责任,哪个环节出问题就追究哪个环节管理主体的责任。”

从严治军

除了从严治党,在治军的议题上,习近平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在2013年12月27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习近平语重心长说了这样一番话:

“军队要像军队的样子。”这句话是邓小平同志说的。耐人寻味啊!什么叫“军队的样子”?什么叫我们这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样子?这个问题不简单。很多人是清楚的,但也有很多人是不清楚的,或者说思想上清楚但行动上不坚决。邓小平同志这句话,我早就知道,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军队的样子”不只是面子,而是面子里子都要有样子。面子是里子的外化。内功没练好,面子再好也是绣花枕头一包草。总结我军历史和现实需要,我想,“军队的样子”就是要坚决听党指挥,要能打仗、打胜仗,要保持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这三条决定着军队发展方向。建军治军抓住这三条,就抓住了要害,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这就像一个人一样,要有灵魂、有本事、有品德,这样才能行得正、走得远。

正经君注意到,那句广为流传的“痛彻肺腑”也出自同一次会议。

我经常看中国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场景就痛彻肺腑!”会上,习近平言及中国落后挨打的辛酸历史,并清醒地判断当下大势,“当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快推进军队改革,谋求军事优势地位的国际竞争加剧。在这场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大潮中,谁思想保守、固步自封,谁就会错失宝贵机遇,陷于战略被动。”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印制的侵略中国、朝鲜宣传画,内收黄海海战、平壤战役等图画

科技创新

而在习近平看来,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2014年6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谈到了自己一直来的疑问。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从明末清初开始,我国科技渐渐落伍了”。

习近平援引学者研究指出,“康熙曾经对西方科学技术很有兴趣,请了西方传教士给他讲西学,内容包括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动物学、解剖学、音乐,甚至包括哲学,光听讲解天文学的书就有100多本。是什么时候呢?学了多长时间呢?早期大概是1670年至1682年间,曾经连续两年零5个月不间断学习西学。”

在习近平看来,虽然清康熙帝学西方科技的“时间不谓不早,学的不谓不多”,“但问题是当时虽然有人对西学感兴趣,也学了不少,却并没有让这些知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什么作用,大多是坐而论道、禁中清谈。”

习近平引用了康熙年间中国水平空前的地图绘制技术案例来说明问题:“1708年,清朝政府组织传教士们绘制中国地图,后用10年时间绘制了科学水平空前的《皇舆全览图》,走在了世界前列。”

《康熙皇舆全览图》于1718年初步完成,历经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学者10年时间精诚合作、实地测绘。这是中国第一幅绘有经纬网的全国地图,在中国地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自清朝中叶至中华民国初年,国内外出版的各种中国地图基本上都渊源于此图。

该地图为默克尔赠习近平的1735年绘制的中国地图

当年3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夫妇私人宴请访德的习近平夫妇时,将一幅中国清朝的地图作为礼物赠送给了习近平,即1735年德国绘制的第一幅精确的中国地图。按时间先后估计,这幅地图应以后来传入欧洲的《康熙皇舆全览图》为蓝本。

尽管中国地图测绘技术在康熙年间已然先进,习近平也指出,“但是这样一个重要成果长期被作为密件收藏内府,社会上根本看不见,没有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反倒是参加测绘的西方传教士把资料带回了西方整理发表,使西方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对我国地理的了解要超过中国人。”

由此,习近平得出他对这个历史问题思考的结论。习近平说,“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


周边外交

正经君梳理的几次习近平“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外交也是一个经常出现这个说法的领域。

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题为《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的重要演讲时,习近平说“我一直在思考新形势下中国同包括东南亚在内的周边国家深化合作、共谋发展的大计。”

他指出,当前,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亚洲是世界经济发展高地,宏观经济基本面稳定向好,同时受内外因素影响,承受了较大下行压力。亚洲政通人和、社会稳定,是全球格局中的稳定板块,同时安全问题十分复杂,恐怖主义、极端主义、跨国犯罪、网络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挑战增多。亚洲绝大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是通过协商谈判处理矛盾分歧,同时一些国家互信不足、时有纷争。亚洲国家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地区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同时区域合作路径不一,安全合作长期滞后于经济合作。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共同应对和破解。

习近平还就此提出一些想法和主张。主要包括“共同维护和平安宁”“深入对接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安全合作”“不断巩固人缘相亲”。

全球治理

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思路、中国方案,这是习近平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今年以来,习近平至少两次在重要国际场合提到自己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思考。

今年1月18日,习近平前往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在这篇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中,谈到了自己刚刚出席的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

“在达沃斯,各方在发言中普遍谈到,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习近平认为,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

5月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辞。这是第一阶段会议结束后,习近平同外方代表团团长及嘉宾步出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

今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作为东道主,他在开幕式上的演讲中再次提到了“习近平之问”。

“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习近平提供了两个维度:

“从历史维度看,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的大势日益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持续向前。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类战胜困难的手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

“从现实维度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发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贫富差距鸿沟有待弥合。地区热点持续动荡,恐怖主义蔓延肆虐。”

那么有没有解决方案呢?当然有。“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中国为全球治理提供的方案之一。

2013年秋天,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桃李不言,下自成蹊。”4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

就如同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这项倡议源于我对世界形势的观察和思考。”

责任编辑:梁福龙
习近平访欧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