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谁才是对世界最大的威胁?
来源:观察者网
2016-12-15 21:05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号“再深一点”(id:deeperplease)。
最近,一部在英国上映的纪录片火了——《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The Coming War on China)。
乍一看,这又是一部宣扬“中国威胁论”的片子,不过,这部片子却有些“文不对题”。
导演是澳大利亚籍记者约翰·皮尔格(John Pilger),他说,拍摄片子的目的是为了打破沉默。
他要追问:当核战争已经不再无法想象时,当中国的崛起威胁到了美国的霸权时,谁,才是对世界最大的威胁?
影片用112分钟的时长来回答这些问题,小编这就为大家呈上。
在此感谢微博网友@水山水山水山 制作的中文字幕。
纪录片一开头,就是一连串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通过南海等问题来渲染“中国是全世界的敌人”。
但画风一转,视频旁白表示,西方的媒体一直在敲打着战争的边鼓,却没有告诉大家,中国早就处在美国军事基地的包围圈中!
这些军事基地多达400个,它们就像一条巨大的锁链,牢牢地套住了中国的脖颈。
《中国幻景》(The China Mirage)的作者James Bradley说,如果你站在北京最高的建筑往四周看,你会发现,太平洋、韩国、日本都是美国的军备,关岛都快被导弹压沉了,而所有的这些军备,都对着中国……
这位作家说,如果我是中国,我也会担心美国的挑衅。
导演约翰·皮尔格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中国崛起为经济强国引发了华盛顿高层的不安全感。
2011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他的“亚洲支点”政策——这意味着60%的美国海空力量部署到亚太,而中国是没被指名道姓的目标。
James Bradley表示,奥巴马在核武器上投入了万亿资金,这些资金,需要一个敌人,而中国就是最完美的敌人。
接着,影片用4个部分,来讲述中美之间的问题。
1.“马绍尔群岛的秘密”(The secret of the Marshall Islands)——美国针对中国的核武器是怎么试验出来的
似乎很少有人知道,泳衣的名称叫“比基尼”,是为了纪念破坏太平洋中比基尼岛的核爆炸。
今天,当你坐飞机经过那里时,仍然可以看到一个被氢弹“布拉沃”炸出的巨大黑洞。
1954年,美国在比基尼岛附近试验了“布拉沃”,试验时,美国竟然没有疏散岛民。
而比基尼岛所在的马绍尔群岛,一直是美国的战略秘密,是他们通往亚洲和中国的跳板。
1946年到1958年,美国在马绍尔群岛为进行氢弹试验爆炸了66次核装置,在12年的时间里相当于每天爆炸1.6个广岛原子弹。
今天的比基尼岛已经不适宜生存,辐射污染了水和食物。
而岛民们,几乎都患有白血病、甲状腺癌等各种疾病。
更惨绝人寰的是,美国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被标为最高机密的“4.1项目”秘密实验,允许使用活人进行实验!
美国核能官员说,研究岛民对辐射的摄入量,“很有意思”……
马绍尔群岛的外交部长表示,美国将岛民迁移到被核武器污染的岛屿,来研究人类如何从食物和环境中吸收辐射。
下面这位阿姨的儿子在18岁时因辐射而死,她本人和丈夫也死于癌症。
在生前的采访中,她说,美国人就像对待动物一样对待她的儿子,不断地往他身上刺孔,就像杀鸡。
达琳克吉·约翰逊也是马绍尔群岛上的居民,45岁时,她死于癌症。
1983年,她曾发表过一个著名的演讲,打破了长期的沉默。
她说:我们的妇女要么流产,要么生出一些不像人形的怪物,我们都有白血病和甲状腺癌。
面对这些指控,美国却选择了逃避赔偿责任——仅仅用1.5亿美元,就打发了这些岛民。
他们甚至在岛民们仅存的绿色家园里建起了度假村,美国人健康快乐地生活在上面。
而岛民却被赶到了度假村对面的伊拜岛上。
在度假村上,是光鲜的美国:高尔夫球场、游泳池、各种医疗教育设施。
而另一边的伊拜岛,却是“太平洋上的贫民窟”。
在这个岛上,不要说教育、医疗,就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无法解决。
蔬果水产被污染,他们只能吃经过处理的进口食物。
岛民们有着世界上最高的糖尿病患病率,他们生病时,对面岛上的医院也并不会给他们治疗。
而美国度假村所在的夸贾林岛,也不仅仅是度假村那么简单。
上面建着一个被称为“罗纳德里根试验场”的导弹发射台。
目标不言而喻,当然是中国。这个基地是美国在亚洲的垫脚石之一,建于1968年,旨在“反击共产主义中国的威胁”。
这个基地是美国在90年代策划的“2020视野”计划的一部分,目标是“全面主宰”,即全面控制陆地、海洋、天空、网络和太空。
2.“中国崛起”(China Rises)——为何美国把中国当敌人
美国把中国当敌人,是由来已久的。
19世纪,许多中国人去美国淘金和修铁路。
但美国人并不喜欢竞争,所以1882年,有了排华法案,将中国人排除在外约100年。
那时,美国人将中国人称为“黄祸”;
在影视作品中,中国人的形象也是扭曲的、丑陋的、邪恶的、愚蠢的。
但他们却掩盖了另一个沉重的话题——鸦片。
对19世纪的美国精英阶层来说,中国就是个“毒品金矿”。
美国最有名的自由派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外祖父,是中国的“鸦片王”,一个毒贩。
罗斯福用着从祖父那儿继承来的遗产,开游艇、住避暑别墅,供子女上私立学校。
用鸦片资金,美国修建了第一个工业城市马萨诸塞;
修建了前五条铁路;
建立了哥伦比亚、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著名学府。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的敌意仍然没有减除。
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中国是亚洲所有麻烦的根本原因。
美国氢弹之父泰勒也说,美国要时刻预防中国队美国可能的导弹攻击。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渐渐地赶上了美国。
导演问:现在的中国,跟资本主义还有什么区别?
李世默(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表示,区别就是,中国虽然有鲜活的市场经济,但资本永远不可能凌驾于政治权威之上;
而美国的资本利益和资本本身高于美国政府,美国政府无法抑制资本的权力。
尽管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美国人却依然用过去的眼光看待中国,认为中国人生活得很悲惨,还是将中国人看作“黄祸”。
张维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研究院院长,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表示,这样只会让美国错过很多东西。
记者张丽佳认为,这其实也反映了美国对中国快速崛起的惧怕。
不过,李世默表示,中国崛起并不意味着它想控制世界,它甚至不想控制亚太:“他们只是不想让美国支配亚太”。
他举例说:中国人2000年前修的长城,目的也只是抵御匈奴,而非占领。
导演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中国的一位战略家告诉他,“我们不是你们的敌人,但如果你们(西方人)认为我们是,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Ted Postol也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没有理由不想控制自己的命运,战争叫嚣是美国最坏的举措。
3.“抵制”(Resistance)——反抗美国霸权的普通人
在日本的冲绳岛,有33处美国军事设施,是美国向中国邀战的前线。
导演约翰·皮尔格说,美国的军机已经在冲绳岛上引起了44起事故;
美国的军队还在岛上引发了许多强奸、暴力事件。
日本共同社今年5月报道称,从2006年起至2015年的十年之间,日本全国警方查处的构成杀人、抢劫等恶性犯罪的美军士兵、文职人员及其家属总计达到91人,为62起。在冲绳,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此类犯罪事件。
从二战幸存的日本人,不想再见到战争,因此,他们一直在与世界最强的军事力量作斗争。
“世界的人民,看看日本和美国都在做些什么!”
冷战期间,美国在冲绳秘密安置了核武器发射台,大部分导弹都瞄准中国。
许多中国的城市,都在导弹的射程内。
同样的,在韩国的济州岛,也有一个用以容纳美国的航母、核潜艇、驱逐舰的军事基地。
美国打算用这样的方法扼制住中国通往世界的原油和贸易生命线。
这个军事基地当然也遭到了韩国人的抵制。
一位长期在济州岛从事抵制行为的韩国人说,美国人想孤立中国,想成为世界的君主。
4.“帝国”(Empire)——美国想称霸世界的野心从未熄灭
这张全球美国军事基地地图显示,美国本土有4000个军事基地,还有上千个军事基地,分布在各个大陆。
美国中情局在澳大利亚松树谷修建了军事基地;
但美国助理国务卿丹尼尔•拉塞尔(Daniel R.Russel)却不承认,他说美军只是在澳大利亚的基地里运转。
Daniel R.Russel所说的这种军事基地,又被称为“睡莲”基地。
这类基地通常只有200-300个军人,没有家属,设施很少,十分隐秘;
为了掩饰,通常在外国基地里建设。
建设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抗衡中国、控制世界。
通过这些基地,美国在147个国家部署了秘密部队。
美国一博士说:我们的第一任总统华盛顿说,要和平就要备战;
他认为美国这么做是在回应中国的挑衅行为。
美国助理国务卿无法指责中国在南海填海造岛违反了国际公约,就将焦点对准了风水:“中国在南海填海造岛必然会破坏东南亚地区的风水、和谐。而且违背中国一贯的主张,与‘要做一个友好邻居,一种良性、无威胁的力量’的表态不符”……
现在,他又在纪录片里抛出了更神奇的观点:美国把军舰开到中国的家门口,受到了周围国家的热情欢迎,中国也完全接受。
中国完全接受???
一位曾负责在冲绳岛发射导弹的美国军人透露,1962年古巴危机时,美国曾将导弹瞄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
直到一名警觉的美国官员意识到命令有误才停止了发射倒计时,该官员之后被悄悄进行了军事审判并遣散。
这名军人想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心有余悸:我们差点毁灭整个地球。
现在,足以“毁灭地球”的核战争已经不是难以想象,而美国,还要继续挑衅吗?
美国密苏里大学的教授Stephen Starr问:美国到底要做到什么程度?直到引发战争吗?如果真的引发了战争,又该怎么结束?
在影片的最后,导演向这个世界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于这样的行为,我们还能继续沉默吗?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号“再深一点”(id:deeperpl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