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访欧出席中欧峰会 德媒:欢迎来到“中欧”新时代
来源:参考消息网等
2017-05-30 22:17
5月31日至6月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正式访问德国并举行中德总理年度会晤、赴布鲁塞尔举行第十九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对比利时进行正式访问。这是李克强就任总理以来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的第9次正式会面,也是他4年内与欧盟领导人的第5次正式会晤,与比利时领导人的第4次会面。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欧领导人会晤相比往年提前了数个月举行,而在美国的外交、贸易和气候政策越来越同欧洲的核心利益发生冲突的大背景下,此次峰会格外引人关注。
美国总统特朗普今天在推特上再次“炮轰”德国
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公开批评大西洋另一侧的欧洲盟友的贸易和军事政策。德国媒体称,华盛顿新的外交政策正在颠覆二战之后西方以价值观为导向建立起来的外交体系,不仅让自身的盟友难以捉摸,华盛顿政策朝令夕改的特点,在柏林和北京看来都是“不可靠”以及“目光短浅”的表现。而不久前在西西里举行的七国集团(G7)峰会之后,德国总理默克尔甚至在公开发言中暗批“美英不再是可靠盟友”。
德媒:欢迎来到“中欧”新时代
德国《经理人杂志》网站5月29日刊登题为《欢迎来到“中欧”》的文章,作者为德国多特蒙德工业大学经济政治新闻学教授亨里克.米勒。
德国《经理人杂志》网站5月29日《欢迎来到“中欧”》文章截图
全文如下:
进入21世纪的这十多年是以美国和中国幻想当中的合作为特征的。英国经济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将这个几乎不可能的联盟称为“中美国”(Chimerica)。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这种模式开始陷入压力之下:经济上,但也在政治上。很多人将中国延续至今的对美国的巨大贸易顺差视为对美国就业岗位的威胁。而北京的领导人则认识到,中国作为超级大国无法再继续长期进行廉价出口,而是必须给本国国民带来更多的消费可能。
眼下事情又增加了变数。这里我们说的正是特朗普。这位现任美国总统在选举期间已经威胁要对中国大规模征收惩罚性关税。虽然他在与习近平会晤后几个星期后放缓了他的措词,但威胁的意味仍然在内。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累计顺差已经下降显著,但对美美国顺差仍然是巨大的,几乎五倍于德国的对美顺差(2011年至2015年,中国每年的对美贸易顺差均超过3000亿美元——观察者网注)。
而欧洲则震惊于特朗普竟公然让大西洋对岸的伙伴难堪。过去几天来,他在与欧盟领导人会晤、出席北约和七国集团峰会时再次表明,美国不再是可靠的伙伴:不管是气候、国际贸易还是共同安全——这位美国总统及其手下官员都没留下什么悬念:他们并不把全球合作放在眼里。
特朗普放弃美国传统上的领导角色——这造成了动荡不安。一个后果是:世界经济政策重新整理分类。另外的两大经济体——欧盟和中国寻找可以与自己一起解决国际问题的新伙伴。
新一届欧盟中国峰会将于6月1日和6月2日举行。届时,中欧领导人将举行会晤。议程是全面广泛的:贸易、气候变化、移民、外交和安全政策等等。德国经济界的很多人都希望峰会能令中德这两个贸易超级大国进一步接近。
现在“中欧”(Chinopa)时代到来了吗?
“中美国”以一种默默合作的方式将逆差国(美国)和顺差国(中国)联系在一起,与这种模式不同,欧洲和中国都属于顺差地区。这彻底改变了政策上的出发点。以一种几乎具有磁力的方式将两者联系起来的不是商品和资金的相互交流,推动合作的也不是贸易平衡,“中欧”只能在清楚明确的约定基础上才能正常运转。这意味着:共同项目必须符合双方的经济利益。
中国和欧盟在下面这两个领域尤其具有加深合作的可能:国际贸易和气候政策。
世界贸易的很大一部分是在欧盟与中国之间进行的。维持世界贸易秩序稳定对于双方来说几乎性命攸关。特朗普似乎对国际协议的微妙之处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冲突解决机制毫不关心,而欧盟和中国却可以挽救这一体系并防止它走向混乱的保护主义。
美国曾经作为西方的领导力量守护了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如果美国不愿(或者不能)再扮演这一支柱性角色,欧洲和中国必须共同填补全球规范的真空。
在气候政策上,双方也有着相似的利益。在特朗普政府淡化气候变化的影响并计划细心呵护污染严重的旧工业的同时,欧洲和中国则对继续2015年底通过的《巴黎协定》所描述的道路感兴趣。
可再生能源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代表着未来巨大的竞争优势: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将极其便宜,化石能源在某个时刻会干脆不再具有竞争力。要实现这一愿景就需要规划上的确定性:设备、网络、存储技术、电力的流动性——这些都要求长期投资。相反,能源和气候政策上的逆转或者是忽左忽右的路线会破坏核算的基础并阻碍技术创新的道路。中国和欧盟可以一起为退出化石能源作出贡献——不管特朗普出什么牌。
2015年6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第十七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
然而,有一点也是清楚的,“中欧”是一个非常不对等的组合:中国目前在所处地区以及地区之外要求领导权。借助“新丝绸之路”(一带一路)这样的计划,中国可能会试图扩大其主导地位。相反,欧盟是一个由较小国家组成的相对松散的联盟,它没有强有力的核心,并日益受到英国脱欧和近年来的危机导致的裂痕的削弱。
换句话说,对中国而言,从当前形势来看,欧盟未来是否还是一个可以认真对待的伙伴是个问题。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中欧合作做大共同利益蛋糕
新华社记者黄泳 翟伟 郑江华
“中国的发展没有动别人的奶酪,而是做大了共同利益的蛋糕。同样,中欧合作也做大了共同利益的蛋糕。”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杨燕怡大使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即将赴布鲁塞尔出席第十九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杨燕怡说,这次会晤将是李克强总理同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的第三次面对面沟通。双方将就中欧总体关系交换看法,共商双边关系发展大计,推动中国和欧盟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关于中欧关系近年来的发展,杨燕怡特别谈到“一带一路”建设对中欧关系的积极作用。她说,自2015年第十七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做出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和欧洲发展战略的决定以来,“一带一路”建设在欧洲方向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给中欧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对亚欧大陆的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杨燕怡表示,中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倡导的“五通”开展了有益的交流合作。特别是在设施联通方面,双方建立了中欧共同投资基金和“互联互通合作平台”,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和“泛欧交通运输网”之间的合作,将匈牙利-塞尔维亚铁路建设作为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合作和中欧整体合作的重要内容,促进中欧数字合作,开通中欧货运班列,中方还同欧盟成员国加强在机场、港口等地的设施联通合作。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杨燕怡(图片来源:euractiv.com)
“所有这些对推动中欧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的联通,释放各自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杨燕怡说。
在谈及中欧贸易时,杨燕怡表示,中国和欧盟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一直在积极促进相互贸易和投资。去年,中欧贸易额达5470亿美元。截至今年3月,中国对欧盟累计直接投资733亿美元,欧盟对中国累计实际投资1146亿美元。自2014年启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以来,双方都致力于尽早达成一致,共同创造有利于双向投资和开放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中欧的上述努力同‘一带一路’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大方向相一致,是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说。
杨燕怡指出,在双边经贸关系不断发展过程中,中欧间除了共同利益,也存在分歧和不同利益诉求,这是正常现象,关键在于如何管控、处理好分歧。她认为,双方首先应聚焦共同利益,拓展务实合作。其次,双方应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共同管控贸易摩擦。
杨燕怡还强调,中欧双方应正确看待相互竞争,应抛弃“一国成功必然意味另一国受损”、“中国发展将挑战欧洲未来”等观念。她表示希望欧方保持市场开放,努力维护稳定、开放的国际贸易环境,勿将经贸问题政治化而给双方经贸投资合作带来障碍。
杨燕怡说,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保护主义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和规则面临挑战。在此形势下,中国和欧盟作为两支重要力量,要肩负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责任,在关乎世界和平与发展、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等重大问题上释放积极、明确和强有力信号,发挥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全球性影响,体现中欧合作的世界意义。
“随着中欧合作规模扩大、水平提升、质量提高,双方共同利益的蛋糕将越做越大,给双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培育更有竞争力的消费市场,并让中欧民众深切感受到开放合作才是分享经济全球化益处、过上美好生活的正确选择。”杨燕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