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我们是否已身处中国世纪的黎明?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5-09 20:18

【文/观察者网 徐乾昂】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多个前所未有的奇迹。近年来,中国不仅是全球汽车、智能手机等产业的全球最大市场,世界上40多条堪比“生命线”般的贸易航道,也经过中国南海海域,成世界上最繁忙的海道之一。继而有一些学者认为,在中国经济、政治两股力量迅猛发展的同时,世界格局最终将得到改变。

尤其是在2014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世界头号经济体”、这把美国人已坐牢一个多世纪的交椅,“判”给中国。虽然这套排名参考的是购买力平价算法(PPP),而且根据实际汇率换算,中国的经济体量仍未超过美国,但这组数据的公布,在一些学者、媒体人士眼中,仍是划时代的——如果说过去的100年属于美国,那我们正处于“中国世纪的黎明”。

《金融时报》报道截图

对此,《金融时报》在4月30日采访了包括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世默、著名经济学者拉赫曼(Gideon Rachman)、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防战略研究中心教授休·怀特(Hugh White)等多名学者,并邀请了几位《金融时报》的资深评论员,共同探讨了对“中国世纪”的看法。

在这期音频采访节目中,李世默首先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为了适应中国的日益发展,全球政治体系必须做出调整。

李世默说:“中国的发展会是持续的。如今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远不如美国,但中国的GDP总量会将在不久的将来超过美国。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的经济体量或将是现在的两倍、甚至是三倍。这是大势所趋,没有人能阻止。介于此,我认为当今世界的格局必须作出调整,从而为中国的崛起营造和平的氛围。在这一点上,中美两国的利益是一致的。

“中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若能得到认可和支持,我相信这对全世界、对美国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中国人在此地区的领导才能在历史上就有体现,如今带着如此规模的经济体量,中国正重回这个地位。”李世默说道,“随便打个比方,例如中国的‘一带一路’。中亚、东南亚地区的国家需要这样的倡议。中国的投资、中国的资金市场对这些国家的本土经济都有积极的影响。总的来说,中国的确会成为亚太地区具有领导力的国家,虽然这并不代表中国将挑战美国的盟友体系,但这个过程中总会有妥协、让步。”

李世默 图自TED

同样认为“世界政治体系要给中国让步”的,还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防战略研究中心教授休·怀特(Hugh White)。他也觉得,“中国世纪”迟早要来。

怀特说道:“首先,我认为无论你用何种标准,中国都将会是未来的头号经济体。其次,中国政府的决心、为此做出的努力不可忽视。北京已重新定位自己在东亚、西太平洋地区的领导地位,而且中国目前也有这样的能力。这也是我想说的第三点:别的国家也没有相应的实力去挑战这样的趋势。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也会失去其在西太平洋的地位,这也为‘中国世纪’提供了条件。”

怀特 图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

不同于这两位学者,曾著有《中美世纪之争》的《金融时报》专栏作者:杰夫·戴尔(Geoff Dyer)则认为,“亚洲周边国家并不希望回到中国为主导的地区秩序之中。”

他说道,“中国这几年的发展可谓是有‘天时地利人和’相助。相比前几届任政府,特朗普的美国不再那么看重其在亚太地区的‘承诺’。即便是和中国的较量,美国总统也只看到其中经济领域的对抗,而轻视地缘政治角度的考量。这种让步使中国得到顺风顺水般的发展。”

戴尔虽然承认如今的中国占尽优势,但在他看来,亚太地区有一股“自然”、“潜在”、“无形”的力量来阻止中国与美国争夺领导地位。他补充道,“当大家在说‘中国世纪’的时候,你看日本、韩国、越南、澳大利亚和印度,这些国家也正经历着自己的时刻。他们也想通过这个百年,来实现自己在发展上的突破。中国所谓‘自然秩序’并不受当地国家的欢迎。我们并不是说要和中国对着干,但要达到抑制中国的效果。一些国家在得不到美国的支持后,转身就有‘发展核武器’的念头。总的来说,亚太地区的未来并不铁定是中国主导。

戴尔 图自哈佛大学

中美之间的对决,在很大程度上与两国领导人有关。《金融时报》指出,当美国总统的对外政策日渐含糊的同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对外战略越发强势明朗。但这也制造了很多不确定性。

对此,《金融时报》副主编兼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说道,中国和西方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中国在对现代化的追求中,走的也是和西方国家不同的路。从他们的立场考虑,中国人对西方国家的不信任,是完全有理的。但问题是,“中国世纪”的剧本里没有欧美国家的角色,这实际上是没人经历过的事,谁也不知道这出戏会如何收场,也不知道西方社会这几十年内设立的政治格局体系,能否承受这样的变革。

“我很同意马丁的话,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观。”英国《金融时报》国际事务首席评论家、著名经济学者拉赫曼(Gideon Rachman)表示,“美国也就200多年历史,而且美国人在这段时间内只经历一个‘向上的趋势’。反观中国,他们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中国有句话,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所以如今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期,我觉得是可以理解成‘重回自然秩序’一说的。至少这说明中国人在观念上是能认可中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的。以后说不定中国成了世界主导,中国人也是可以接受的。”

拉赫曼补充道,“虽然中国人心里的那关过得去,但在外国人眼里,中国‘重回自然秩序’般崛起,或多或少会给大家带来压力。从这点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已经很在乎西方国家的感受,多次强调‘和平崛起’。但你能从另外一些话,比如‘亚洲的事由亚洲人民办’,也可以看出中国的自信。我认为,这是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时代来了。

拉赫曼 图自CNBC

2007年3月,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中国经济中存在的4个结构性问题: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此后,中国经济增速有所下滑。面对“中国的减速发展是否会影响其主导地位”一问时,马丁·沃尔夫表示:中国的GDP增长率虽然已经没有之前的10%,但仍然2倍于一些西方国家。即便是中国的经济增速在现有基础上再次下降,这也不影响中国经济整体持续增长的总趋势。

沃尔夫认为,中国的人均GDP会在未来30年内达到美国的人均GDP的一半,这所导致的后果,将是中国的经济体量对美国的全盘超过。“想想中国如今的实力,以及中国人的储蓄能力,要达到这个结果,估计不需费力。”但马丁表示,中国不会在未来将自身的金融体系放到国际市场上去融合。他举了美国在上世纪20年代的例子,称如果中国想要与国际金融体系完全融合,将会是一个重大错误。

马丁·沃尔夫 图自金融时报视频截图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徐乾昂
金融时报 世界正在说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国内矿藏价值万亿,马来西亚向中国寻求稀土合作

“中国电车给美国普通消费者带来希望,老牌车企难眠”

再干6年,普京能带出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吗?

芬兰企业力推中企参与:别谈政治,中国技术遥遥领先

普京得票超87%,就中俄关系、台湾问题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