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静仪:在伊朗戴不戴头巾,像是场猫鼠游戏

来源:观察者网

2016-08-09 08:15

韩静仪

韩静仪作者

留学伊朗,旅居澳大利亚

艾和森站在妻子的衣柜前,犹豫了几分钟后,他挑出一条不那么花哨的浅褐色头巾。

“就这条吧,我戴上试几分钟。”艾和森转头对身后的妻子说道。他笨拙地将头巾裹在头上,活像一只长着花毛的老母鸡。

妻子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问他要不要戴着出去转转。

艾和森嫌弃地皱了皱眉,“在家里戴就已经很热了,外面37度的高温?算了吧!”他戴着妻子的头巾,躲着家里所有的镜子,不舒服地踱来踱去。

“真是太难受了!你居然要每天戴着这个?”艾和森让妻子给他照了一张相,使劲迅速拽掉了头巾。

“#戴头巾的男人# 真不敢想象我的妻子每天都要戴着头巾上街,我戴了不到5分钟就难受得要命!”艾和森在facebook上传了自己戴头巾的照片,并写了这样的一句话。

“#戴头巾的男人#(#meninhijab#)”,是一个由伊朗自由派女记者玛思赫在Facebook上创立的话题,旨在呼吁男性关注身边戴头巾的伊朗女性,体验她们的日常感受,并抵制伊朗政府推行的强制性佩戴头巾政策。玛思赫要求每位参与的男性自己戴上头巾,并与不戴头巾的母亲、妻子或女儿合影并上传照片。该话题一经创建,立即收到了30多张伊朗男性参与者的合照,许多外国穆斯林男性也纷纷参与进来,声援这项反对强制性佩戴头巾的活动。目前,由玛思赫制作的相关活动视频已经在网站上拥有超过700万次点击,活动获得了热烈反响。

作为一名对法贸易公司的伊朗雇员,艾和森每天都和开放的法国人一起工作,因而很支持这项活动。“伊朗男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总忽视自己的妻子。我之前从没关心过妻子每天要戴头巾的这个问题,这项活动能让我更加体贴我的妻子。”

尽管这项活动在互联网上愈演愈烈地进行着,但伊朗社会并没有因此发生任何大的改变。男人们仍然会指责路上没有戴好头巾的陌生女人,咒骂她们是道德败坏故意勾引人的妓女。女人们也仍然要小心翼翼地躲着街上巡逻的道德警察,只有在人少的地方才敢光明正大地露出更多的头发。比起全社会的妇女解放运动,这场网络上的“运动”更像是知识分子的一场自嗨。

“毕竟,只有经常翻墙使用facebook等西方社交软件的人才会知道这个活动,只有那些思想开放的人才会积极参与,所以,这本来就是社会中的少数人在网络上的自我释放而已。”艾和森对我说,“这里是伊朗,谁也没想着它能真正发生什么变化。”

事实上,围绕头巾产生的争议,在伊朗已持续了近百年之久。在巴列维王朝时期,国王推行全面世俗化政策,禁止女性在公共场合戴头巾、穿罩袍。那时西方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引领着大都市的风尚,海滩上随处可见穿着比基尼的伊朗姑娘,首都德黑兰更享有“中东小巴黎”的美誉。然而,许多虔诚的伊斯兰教女信徒却对头巾与罩袍的着装禁令十分反感,全面世俗化迫使她们不得不放弃一定程度的宗教生活方式。在相对偏远的农村地区,女性仍恪守教令,披裹罩袍并按时前往清真寺祷告,保持着传统的穆斯林社会生活。

风水轮流转,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霍梅尼确立“教法学家治国”的执政方针,重塑伊斯兰教在伊朗社会的核心地位。巴列维时期的“头巾禁令”被180度扭转,强制妇女佩戴头巾的政策被一代代政府贯彻下来。早已习惯了西方文化生活的都市女性,自然成了“头巾令”最坚定的反对者。近十年来,随着伊朗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这一反对之声被不断放大,产生越来越多的反响。

“我不戴头巾就不是伊斯兰教徒了吗?”娜丝琳朝着街旁的广告牌翻了个白眼。只见在德黑兰的萨迪广场东面竖立着一幅巨大的广告牌,上面画着两支棒棒糖:左边的一支包裹着糖纸,周围的苍蝇飞而不落;右边的一支则剥开了糖纸,苍蝇密密麻麻地爬在上面。广告里的糖纸暗示着头巾,意在警示女性要洁身自好,按规定佩戴头巾,以免招来不怀好意之徒。我已经习惯在伊朗街头见到这样的宣传广告,这些广告甚至会定期更新,时时督促违反规定的女性。

“政府总是从‘保护女性权益’的官方口吻出发解释头巾的必要性,认为女性只要戴上头巾就可以避免遭受骚扰。事实真的如此吗?真正应当自我反省和受到指责的,难道不是那群‘苍蝇’吗?”娜丝琳的观点代表着新时代伊朗女性的心声,她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有着更开阔的眼界。比起应不应该戴头巾,她们更关心的是女性有没有选择“戴或不戴”头巾的权利。头巾之于她们,已经成为代表着男女平权、追求独立自主的象征,以至于头巾的宗教意味都显得不再浓重。

“那些总以为我们是出于自愿佩戴头巾的无知者,都应该飞一次土耳其看一看。”娜丝琳是伊朗航空国际航线的空姐,每周至少要飞两班前往土耳其的航班。由于两国签署了互免签证协定,土耳其是伊朗人出国旅游度假的首选地,价格实惠的伊朗航空无疑是热门航班之一,总是座无虚席。尽管在理论上,直到飞离伊朗境内之前,伊朗女性仍必须保持佩戴头巾,可绝大多数人在自己座位上坐定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头巾摘下塞进包里。空乘们也都对此心照不宣。娜丝琳对我说起让她印象深刻的一幕:在一次航班上,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疑惑地问为什么大家都摘掉头巾时,她妈妈回答:“那是因为我们要去土耳其啦,宝贝!那里可是一个自由的国家!”

但也不是每个伊朗人都像艾和森、娜丝琳那样“新锐”。“女人长大了就是要戴头巾的,如果不戴头巾,万一惹来麻烦怎么办?”53岁的纳菲兹瞪大眼睛向我抱怨道。她是一名虔诚的穆斯林,自出嫁以来就一直在家中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对于#戴头巾的男人#这一活动,纳菲兹嗤之以鼻,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现在的年轻人都太荒唐了,男人戴头巾拍照是要做什么呢?”她解释道,《古兰经》要求遮蔽“羞体”,女性除了脸、手、足以外的一切部位都不能被陌生男性看见,头发也包括在内。在她的眼中,头巾就像衣物一样,而露出头发就与裸露身体一样令人羞耻。“伊朗可是伊斯兰国家,如果谁都可以不戴头巾的话,我们与那些堕落的西方国家还有什么区别!”

小小一方头巾,俨然已是伊朗的“政治风向标”。在政治气氛趋于保守时,人们将头巾紧紧地裹到额前,不敢露出一丝头发,头巾的颜色多为黑、青、棕等较为朴素的色调;在政治气氛趋于开放时,人们将头巾松散地搭在头上,故意露出漂亮的卷发,头巾的颜色与多为黄、白、绿等较为鲜亮的颜色。

伊朗前总统内贾德在任期间,组建了“道德警察”,专门负责在街头巷尾巡逻检查,一旦发现未戴头巾或着装不合规范的女性,就带回警局批评教育,并处以罚款。今年2月,一款名为“绕开巡警”的app在Google Play商店悄然上线。这款app基于地理位置的互享,使用者可以在看见周围的道德警察时,将位置信息标注在地图上,其他用户就能提前看见道德警察出没的大致方位,从而提前绕行避免接触。在伊朗政府的干涉下,该app很快被下架,但很多年轻人仍通过拷贝安装程序的方式私下使用和传播。

娜丝琳本人就是“绕开巡警”的重度使用者,每次出门她都要时时查看这个软件。“关于戴不戴头巾这件事,就像是一场猫鼠游戏。”她将头巾向后整理了一下,露出了更多的头发,“在伊朗就是这样,只要小心不被抓到,你总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钟晓雯
伊朗 伊斯兰 伊斯兰教 头巾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他在以色列监狱中死亡,联合国官员:极度震惊

俄方通缉泽连斯基等乌军政要员,乌方回应

“哈马斯得到美方保证”?以官员威胁:不会同意

国际刑事法院忍无可忍:再威胁试试

省级督察组现场核实情况,遭故意封路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