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国庆游行 “小平您好”标语诞生

来源:观察者网

2014-10-01 15:08

“小平您好”,该词汇起源于国庆35周年(1984年10月1日)群众游行时北京大学学生自发打出的口号标语。在当天的首都群众游行中,北京大学游行队伍行进中突然展开一条“小平您好”的横幅,画面瞬间被新闻摄影记者牢牢地定格,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珍贵的记忆。“小平您好”这句话感情真挚,就像是对家人、对亲朋的问候,真真实实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邓小平同志朴素、深厚的爱戴之情。该词条已成为人民对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这个时代的情感怀念。

“小平您好”

横幅诞生:订书机将书订在床单上

横幅是北京大学生物系1981级学生张志和他的同学一起制作的。从1984年上半年开始,他们就在为国庆游行做准备,主要是走队列和练集体舞。9月30日是最后一次排练。指挥部要求他们明天走过天安门广场时都挥舞蓝色的花束。因此,晚上同学们一起聚在宿舍里扎花。因为都是一样的颜色,学生们都觉得有些单调。一个叫常生的北京同学提议写句标语,做条横幅,让全世界都看到自己写的字,获得大家赞成。

有人建议表达一下对邓小平同志的爱戴之情。他们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1975年,邓小平刚复出整顿经济时,张志就听父亲在家里偷偷赞扬邓小平的决策正确有效。这在12岁的张志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终,“向邓小平同志问好”的提议获得了大家的赞同。

最初设计的句子为:“尊敬的邓小平同志,您好!”因为句子长了点。于是,简化成:“邓小平同志,您好!”于是干脆把姓氏也省略掉,直呼:“小平同志,您好!”但在往床单上写的时候,却发现床单不够长,最终把“同志”两个字也省去了

由于当时说话都不会直接称呼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一般都会加上职务。直接称小平显得很冒昧。但考虑到这是对领袖最真诚的问候,他们就用订书机把“小平您好”四个大字订在了床单上

庆典展示:伪装成巨大花束带入天安门

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小平您好”,他们又卸下蚊帐杆,将横幅绑在顶端。到时候,再由高个子同学高高举起。按规定,国庆游行不许私自夹带东西。于是,为了将横幅带进场,他们先是在杆子顶端点缀了一些纸花,再在杆上缠满彩带。横幅就被伪装成了一把巨大的花束。郭建崴和曾周两个个子较矮的同学负责携带。几个高个子同学将他们团团围住做掩护。

另一个角度的“小平您好”

为了将横幅顺利带进场,郭建崴和曾周特地穿上了实验室的白大褂,把横幅藏在里面。他们甚至想好了托词——如果有人问起,就说白大褂代表他们专业。快到天安门时,他们又把横幅转给高个子的同学。几分钟后,他们向世界喊出了自己的心声:“小平您好”!

《人民日报》摄影记者王东在金水桥南捕捉到了这个场景:“小平您好”,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学生面朝天安门,高举着这条朴素而特别的横幅。北京大学生物系1981级学生张志排在方队第一个。电视镜头扫过横幅,马上意识到这是规定之外的“动作”,立马切换画面。现场很多记者一下子都愣住了。王东来不及细想,“咔嚓、咔嚓”摁了两下快门。历史就在这1/125秒中定格了。数秒钟后,横幅就消失了。大学生们兴高采烈地继续向前拥去。带队老师催着他们喊:“快跑,快跑!”慌乱中,横幅掉到地上,再也找不着了。这也成为张志他们心中永远的遗憾。

《人民日报》首先登出 获当年最佳新闻照片奖

回到宿舍后,同学们都很兴奋。李禹开心地说,打出标语后,他看到小平同志冲他们挥手微笑了。然而,没过多久,一个同学的弟弟打电话来说,他在西单路口看游行时,听两个警察说,北大这帮小子太胆大了。那个同学就建议他们赶紧躲躲。于是,几个人有的回了家,有的去了亲戚家

10月2日,“小平您好”见报。新华社紧接着也深入采访报道。“小平您好”传遍大江南北。《小平您好》这张照片获得了当年的最佳新闻照片奖。“小平您好”成了那一年最响亮的口号。因为它第一次用最亲切的话语道出了那个年代人们的心声。自此,它也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小平您好”的影响

《小平您好》几乎成了摄影记者王东的名字。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刊物使用这张照片。仅《人民日报》便刊发过7次。中华世纪坛甚至还据此做成了浮雕。

天津市和平区文化馆的鲍和平还以此为题创作了歌曲《小平您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作曲曹火星特地为这首歌谱了曲。

当年的大学生张志(1963-)于1993年创办一家药厂——北京金豪制药有限公司。在其公司一进门的楼梯上,《小平您好》悬挂正中。

张志

此外,还有以《小平您好》为题的书籍、话剧等作品。

责任编辑:董佳宁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哈马斯得到美方保证”?以官员威胁:不会同意

国际刑事法院忍无可忍:再威胁试试

省级督察组现场核实情况,遭故意封路阻挠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