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热津斯基:长征比英雄主义史诗要深刻得多 是克服落后的必要因素

来源:央视新闻

2016-10-18 20:50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来,全世界采访长征、研究长征的热潮经久不衰。这其中,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对长征的高度评价引人注目。布热津斯基推动了中美建交,并在53岁时带领全家重走长征路。那么,长征对一个美国政治家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吸引力?据央视新闻10月18日报道,已经88岁高龄的布热津斯基欣然接受央视专访,谈起了这段经历。

央视记者:您是怎么知道长征的,又是如何想起来要重走长征路的?

布热津斯基:1981年当我接到来自中国政府,实际上是邓小平邀请我和我全家去访问中国时,我问我自己如何让这段经历特别值得纪念和有意思,不仅是为我自己还有我的孩子?

的确,促使布热津斯基重走长征路的诸多因素中,邓小平起了关键的作用。

1979年1月1日,中美宣布建交,邓小平也以“年度风云人物”登上《时代》周刊封面。变动中中国的新领袖及其领导能力,成为布热津斯基迫切要了解的焦点,他需要一个切入点。而长征给了他这个“点”!结束这次重走长征路后,布热津斯基认为自己找到了答案:“长征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他(邓小平)的领导能力、勇气、身体耐力以及对事业成功执着追求的一种考验。”

在实地探访寻找长征背后的勇气与信念的力量之前,他选定了探访的地点:泸定桥之战。

1981年7月,布热津斯基携妻子穆斯卡、儿子马克和伊恩、女儿米卡,来到了泸定桥。“我们一家成为踏着历史性的长征路线上红军足迹旅行的第一批美国人!”他感慨地这样说。然而,大渡河的天险让40多年后的布热津斯基一家依然感到震撼。

布热津斯基: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里的地理情况,非常高深的峡谷、下面水流湍急,而桥上只有铁索,靠木板连接着两端,而且对面还有人向过桥的人射击,所以情势是非常危急的。

事后布热津斯基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泸定桥一战在长征中意义巨大,如果红军在炮火前畏缩不前,随后的历史可能就不同了!”长征的英雄主义让他折服。“我是沿着长征路线来朝圣的!”他用这句话来表达对将近半个世纪前中国工农红军壮举的崇敬。而从泸定桥、安顺场、贵阳、遵义一路走来,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

一趟旅程下来,这位知名的国际战略学家得出结论:“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的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也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1981年10月,布热津斯基在美国《生活》杂志上发表题为《沿着红军长征路朝圣记》的文章,对这一世界军事史上的壮举给予积极评价。

行前曾经怀疑过大渡河是否那样水流湍急的他在文章中承认:“及至亲眼目击,才知并非言过其实。这条河水深莫测,奔腾不驯,加之汹涌翻腾的漩涡,时时显露出河底参差狰狞的礁石,令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

布热津斯基的震撼与感动背后,折射出的正是长征的魅力;这种英雄主义的力量、勇气与信念的力量,让长征成为世界共享的精神财富!尤其是,在中国进入民族复兴、重新崛起的伟大进程之后,长征精神更令世界侧目。

2007年4月30日晚上8时,纪录片《长征》,在美国历史频道播出。一部反映中国革命与军队历史的纪录片,走进美国主流电视频道的黄金时间,非同一般!这并非孤立现象!此前,澳大利亚的SBS、英国5频道、韩国KBS等世界主流媒体都购买播出了《长征》。

“长征是在20世纪一次体现出坚忍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

——英国元帅蒙哥马利

“不论你对红军有什么看法,但你不能不承认长征是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之一!”

——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

“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

“长征所表现的英雄主义精神,使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

——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几十年来得到西方精英人士的认可,长征展现的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人的精神状态,从一般到极致中间有很大的空间,而触发它最不可估量的力量是理想和信念;谁拥有坚守了理想和信念,就有了勇气和决心,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立于不败之地。

布热津斯基:长征为中国共产党树立了民族斗士的形象,使中国共产党可以有能力进行长久的武装战争。而长征的象征性意义当时如此,现在也如此。是人们决心改变并争取成功的伟大宣言,所以长征是一个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责任编辑:梁福龙
红军长征 布热津斯基 中国共产党 红军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

土耳其暂停与以色列所有贸易

菲律宾称在黄岩岛已越过红线?中方回应

以色列警告美国:一旦逮捕令下发,我们就对它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