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上观网|中国学者挑战非洲起源说 缺乏DNA证据是关键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9-26 19:37
【观察者网 文/张雅琦】昨天腾讯6年来第一次把微信启动页面换了。之前由美国卫星拍摄的“蓝色弹珠”替换成由中国“风云四号”拍摄的地球图景。
但是,观网的读者却更关心这个。
新闻的重点不是“风云四号”吗?怎么扯到了人类起源?
原来,微信团队解释之前启动页面中显示非洲大陆的原因是“非洲大陆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地”。
但有同学并不认同占据学术界主流的“非洲起源说”。
那还有什么人类起源的说法呢?
中科院院士、古人类学家吴新智为代表的一部分古人类学家就坚持“多地起源说”。
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在东亚地区,目前能够直接证明非洲起源说的化石证据还没有发现。
吴新智院士 图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吴新智院士认为,目前为止出现在中国境内的古人类,包括直立人、早期智人、现代人化石在演化时间分布上具有连续性,空间分布上南北都存在。不仅如此,中国的古人类在体质特征、文化遗物上(如发现的石器制作技术)也是一脉相承的。
在此基础上,中科院院士吴新智在“多地起源说”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理论。
具体来说,“连续进化”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铲形门齿(Sinodonty),这一特点在各种不同年代的头骨中均有发现,而欧洲、非洲的化石中却非常少见。
右为铲形门齿 图片来源:凤凰科技
铲形门齿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据新华网报道,这种铲形门齿,到现在还存在于80%的中国人口腔中,而现代欧洲人只有不到5%有铲形门牙,非洲黑人大概有10%左右,澳大利亚土著人约20%。
吴新智院士认为,"从古人类到现代人,都具有同样的门牙,这就说明在中国的人类进化是一个连续过程。"
然而,只靠门牙这样的特征来判断,是不是也太不严谨了?有没有跟其他民族的对照?就连吴院士自己的学生,都提出了反对意见。
如今主流的非洲起源论,是有DNA证据的,而“连续进化”说还拿不出这么强的论证。
此外,目前为止的化石证据也不足以支持“连续进化”。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细胞与分子进化重点实验室主任宿兵研究了中国现有人类化石的年代后,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断层:在4万年前-10万年前这段时间,我国境内尚没有任何古人类化石出土。
这段时间是第四冰河期结束的时间,传统观点认为,原本中国境内生活的北京猿人等直立人并没有活过冰河期,随后非洲大陆走出的智人才填补了空白。
去年中国科学家对许昌出土的晚更新世古人类头骨的研究,之所以引起广泛重视,就是因为接近这段空白期,有望证明直立人幸存者的存在。
许昌出土的化石 @东方IC
但据参考消息报道,河南许昌灵井遗址发现的人头骨化石距今12.5至10.5万年。严格来说并没有填补上中国现有人类化石的断层。
吴院士的另一个重要论点“附带杂交”则是指,中国本土人种不断进化的过程中和其他地区迁徙来的人种互相交融。
有同学也对此观点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等等,即使真的存在杂交,谁才是所谓的“底色”呢?
事实上,最新考古成果的确承认杂交的存在,比如对于欧洲尼安德特人的研究,但并不足以成功挑战“非洲起源说”。
尼安德特人是以德国尼安德特地区命名的古人类,生活在欧洲、北非和西亚地区,繁盛期为距今13万年至3万年,是目前已知最发达的一个直立人分支。
2010年,一项为尼安德特人基因组测序的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现代人和目前生活在欧亚大陆的人群的基因组中,有1%-4%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
2015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人员付巧妹与德国、美国、罗马尼亚等国学者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表示通过对一具约4万年前的欧洲现代人下颚骨的有目的性地大区域核DNA富集实验,发现其含有6%-9%左右的尼安德特人基因。
这只能说杂交存在,但是非洲智人还是现代人类最主要的基因来源。
也就是说目前为止“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理论暂时还没有足够的DNA证据支持。目前“非洲起源说”的主流地位暂时还没有被动摇。
面对数百万年的时光,人类起源的研究前路漫漫。你觉得能走到终点吗?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