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上观网|河南曾拒绝中科大的迁入?是因为吃饭问题吗?

来源:观察者网

2017-12-07 19:19

【观察者网 文/陈雅莉】昨天,观网的一篇新闻报道,近日,郑州市召开《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前期重大课题研究专家评审会。

专家称,预计2030年,郑州GDP总量达到2.5万亿,人口规模达到1350万人左右。

报告显示,郑州要以枢纽为竞争力,打造中国的“迪拜交通走廊”,在2030年,迈向具有持续竞争力的国际化都市。

郑州郑东新区CBD  图源:共青团中央微博

有读者觉得,要发展城市,首先就是要发展教育,这一块河南还做得不够。

梅岭散仙解读
河南不要当什么迪拜,河南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河南的教育水平相较周围的省份落后。河南人不要不服气,这绝不是贬低和黑河南人。看看人口大省河南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河南有什么著名的企业。中国古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河南省的领导应该先将国内著名的大学引进河南,并且和世界上著名的大学开展共同办学。引智援豫。积累人才,提高人口素质。不出二十年河南绝对能脱颖而出。

有一位读者提到,在1970年代,中央曾想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迁到郑州,但郑州不要,结果让中科大去了安徽合肥。

现在合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势头很好,但河南却因为没有一流大学而留不住人才。

chuangzao解读
郑州最需要汲取的历史教训就是:上世纪70年代,出于备战考虑,中央对首都的重要部门实施战略疏散,其中拟定中国科技大学疏散到郑州,当时河南省委书记刘建勋以郑州无法负担大学供给等为由,不同意中国科技大学落户郑州!结果河南郑州不要,但安徽合肥抢着要!最终中国科技大学落户合肥!
中国科技大学的落户,为今天合肥高科技产业的井喷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郑州最好的综合性大学是郑州大学;与西安交大、合肥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等国内其他省会大学相比,郑州大学的建校历史并不短,但排名就是上不去!为什么?这与延续刘建勋时代的思维惯性不无关系!
要建设,要发展,没有人才是不行的,河南是中华文明核心摇篮之一,人杰地灵,施一公等一大批科技精英都出自河南,但河南都没有留住这些一流人才!为什么?因为河南没有一流的大学!
在此,祝愿郑州大学早日跻身中国乃至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并为此献给河南如下几句忠言:
夫“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者,非有“大楼”也,而乃有“大家”者也!而“大学”留得“大家”者,一定为有“大器”者也!
“大家”们不一定注重“大楼”,但一定注重“大器”——能够留得住“大家”的“科学重器”!因为没有“大器”,就不会成就“大家”!假若郑州大学能够建成一系列拥有世界尖端实验装置的科学实验室,那么郑州大学就一定会招揽到全球一系列顶尖的人才,并留住这些人才为郑州所用,这才是郑州大学乃至郑州持续升级发展的长青之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全国重点大学,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为郭沫若。

2017年5月20日,2017年全国科技活动周首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园内免费向市民展示最新研发的创新科技产品。图@视觉中国

它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一批科学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现在,它位列“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还是“九校联盟”成员。

这么厉害的学校,当初郑州真的拒绝了?

读者澄清说,是南阳不是郑州。

明史十二解读
南阳的事情活生生编造了一个郑州的版本出来,真是为了黑而黑啊。我不知道你们为什么都比前人聪明,也许你们回到历史当中就可以在唐宋明朝发起工业革命避免中国遭受列强欺辱了。

据中国科技大学的校史概览描述,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对全国的高等学校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学校招生、教学和科研都被迫停顿。

1961级学生在校长达6年之久,到1967年12月方毕业分配。中国科大也深受其害。

1969年10月,国务院科教组组长、国务院驻中国科学院联络员刘西尧主持拟订中科大《关于要求创办“五七教育革命实验基地”的报告》。基地既是学校,又是工厂、农场、科研单位,地点拟设在河南省南阳地区,计划二三年内完成基地筹建工作,并把学校逐步迁到基地。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谢富治批示同意。

但最终并没有落户南阳。

据合肥晚报14年9月报道,时任中科大革委会常委之一的蔡有智教授回忆,“9月下旬,分两组去湖北沙市和河南寻找疏散地址。……我是去河南组的成员,因为带有刘西尧同志的亲笔信,我们受到了省生产指挥组组长的接待,他让我们去南阳地区看看,在谈话中我们意识到他们对科大来河南不大积极。我们在南阳周边和邓县看了不少地方,地区的同志说:土地有的是,三千亩五千亩没问题,但我们南阳没有接收一所大学的能力。”

搬迁示意图 图自合肥晚报

据合肥日报报道,当时,时任安徽的领导人李德生迅速行动,把中科大争取到了安庆。但由于安庆条件太差,中科大不愿去,李德生又腾出位于合肥的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校舍,来安置中科大。

老师们亲自烧砖盖起来的楼房 图自合肥晚报

当时的合肥师范学院则迁到了芜湖,为现今的安徽师范大学。

那么为什么河南会拒绝这所重点大学的迁入呢?

有读者认为,河南也是迫于当时严峻的吃饭问题。

一凡解读
70年代的时候,河南还有很多人吃不饱饭出省要饭,如果中科大迁入河南,学生教职工及其家属估计得10万人左右,加上他们的供应标准较高,至少需要15万普通农民的口粮。问题是本来就吃不饱,再拿出来15万人的口粮,难道要饿死15万人来保障中科大么?

不过有读者不同意了。

迁进一所大学能吃多少粮食?

donjuansz解读
嗯哼,给你提示个数字:当年我在科大念书的时候(肯定是在七十年代之后了),全校5个年级本科生加起来一千多人,所有研究生加起来也是一千多人。现在该你了:算算教这总共不到三千学生,需要多少教职工?平均每个教职工家庭人数需要达到多少人,才能凑足你所说的十万人?
另外,科大搬到合肥后,一直到我上科大时都没怎么搞土建:直接用合肥师范学院的原校园、校舍(合肥师院当时合并到了安徽劳动大学)。你告诉我需要怎么“从附近农村招募大量农民”?这些人又是怎么吃掉15万农民的口粮的?

河南养不起,那安徽合肥怎么就养得起呢?

飞翔的河南人解读
问题是安徽当时吃不饱饭的人更多,合肥容得下中科大,郑州容不得?明明就是地方领导没有发展眼光。河南的高考学生哪年不骂他?这地还是不要洗了吧

当年搬迁用的木箱子 图自合肥晚报

还有读者提到,河南那时候还拒绝了中国矿大和中国地大这两所重点大学。

文尔山解读
想问,安徽合肥就供得起了?
当初,拒绝的不只是中科大,还有中国矿业大学与中国地质大学,搞得现在河南没一所拿得出手的大学

但也有读者认为,但虽然河南拒绝了这三所学校,也不能说明它就是不重视教育。

河南固始县当初也是接纳了北京对外经贸学院的。

明史十二解读
说河南人不重视教育,你可以查查河南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当年的地位?战略疏散不是只疏散一个中科大你懂不懂?河南也接收了北京对外贸易学院你知道吗?中科大如果和北京对外贸易学院一样迁回北京你还会这么说吗?同样的问题你也问问江西为什么不接收中科大?如果你们改善不了现实就没有资格批评前人。键盘侠!

1969年,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代背景下,北京对外经贸学院(即今对外经贸大学)与当时外贸部“五七”工厂同时迁至河南固始县。

据河南人民广播电视台报道,当年固始县人民表现出仁厚、重教的优良传统,在十分困难情况下,就地安置对外经贸大学师生。

之后,1970年8月,学院被就地解散。1972年,学院于北京复校。

对外经贸大学固始旧址纪念园开园仪式 图自固始网

2012年9月,“对外经贸大学固始旧址纪念园”开园,对外经贸的校长及教师都前去致辞,是对那段历史的集体纪念。

读者认为,当时是特殊时期,全国粮食都紧缺,河南也承受着很大压力。

它只是权衡利弊之后做了自己的选择而已。

白驹过隙解读
河南人没眼光?河南几乎是每次战争都受到严重波及,人口大多数都是农业。当初不接受不是没有现实考虑,什么叫鼠目寸光?要是当初饿着更多的人就是好事?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真有多余的资源还能不接受?说什么郑州大学不行,那河南大学以前还是名校呢,多少现在的大学比不上,为了国家,不也是好多系搬到别的学校。河南为国家做贡献怎么不说?知道一点事就乱喷

有意思的是,当初争取到中科大在安徽落户的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李德生是河南信阳人,而中科大在合肥规划校园时,负责主持的建筑大师杨延宝是河南南阳人。

他们当初在进行中科大落户合肥的进程时,大概也感慨良多吧。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雅莉
河南 中科大 教育 安徽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