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光:重视“男孩危机”不等于无视女权

来源:观察者网

2016-12-15 08:30

洪光

洪光作者

独立撰稿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洪光】

日前,上海推出国内首本小学男生性别教育教材,这也让“男孩危机”再成热点话题。

“男孩危机”指的是,随着社会发展,女生在各个受教育阶段表现出对男生的巨大优势,而男生的行为举止也越发多样化,阳刚男性减少的一种现象。不少女权人士纷纷站出来质疑这本教材出现的合理性,并进一步指责“男孩危机”是伪命题。

教材封面

这些女权人士给出理由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条:①高校中女生数量压倒男生是女权进步的体现,不该被视为“男孩危机”,否则在过去大学中男生比女生多时就是“女孩危机”;②“阳刚男子汉”属于性别刻板印象,应该尊重男生的个人选择,何况这还有暗示女生就该阴柔的潜台词。应当说,这两条理由都有一定道理,但是失之偏颇。

先说第一个理由的问题。可能很多人都注意到了现在在各个受教育阶段中存在“阴盛阳衰”的现象。有研究者对2002年重庆市6000多名高中生的会考成绩进行统计时发现:女生的学习成绩总分显著高于男生;在学习最好的学生中,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女生除了在传统的文科(语文、英语、政治、历史)上的成绩显著高于男生以外,在数学和生物这两门男生的传统强项上得分也显著高于男生。

高中阶段的成绩自然也影响着大学升学率。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女生通过高考成为高校学生的比例持续攀升:据统计,女生占全部录取大学生的比例,1999年为40%,2007年达到53%,2013年则达到55%。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连续多年居高不下的出生性别比。

需要说明的是,人类婴儿性别并非纯然1比1的机率。由于X及Y精子移动速度、重量不同,导致Y精子比较容易胜出、让卵子受孕,所以人口学家认为正常的出生性别比约为106/100,人口统计学上,在102/100至107/100之间都可以视为正常波动。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在1982年为107,但之后迅速攀升,到2004年高达121.18。尽管自2009年以来出生性别比有所下降,但仍然徘徊在117左右的高位。也就是说前文提到的大学女生占比的统计数据,考察对象都是我国出生性别比一路“高歌猛进”的时期所诞生的人口,这一代人中的男性数量是远多于女性的。

科学家已经证明,男女大脑虽然确实在不同领域各有所侧重,但是整体智商没有区别,不存在某个性别明显比另一个性别聪明的现象。那么在无歧视的理想状态下,大学的男女录取比应该就是这一代人的人口性别比。既然如此,中国男性在人口基数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进入大学的人数反而显著少于女性,这其中的原因就很值得探究了。

当然,行文至此,可能会有读者提问,中国有很多既封闭落后又重男轻女的农村地区,是不是这些贫穷地区的男性既拉高了出生性别比,又拉低了男性的大学入学率呢?把这些“拖后腿”的人刨除,是不是就能解释高校中的高女生占比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比如出生性别比一直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的美国,据美国人口普查局估计,2004年美国18到24岁的人群中,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分别为1500万和1420万,但在大学校园中,男性与女性的比率却是43/57,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波士顿大学和纽约大学,男女生比例甚至达到了40/60,从侧面说明“拖后腿”人口并非高校学生性别比与人口性别比错配的决定性因素,也说明“男孩危机”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

波斯顿大学内(资料图)

回到前文提到的正常出生性别比,即使按照人口性别比正常范围的下限值102/100计算,理想状态下高校的女生占比也应在49.5%左右,依然远远低于2013年的55%,这已经超出了正常波动应有的范围。

如果我们拒绝思考高校学生性别比与人口性别比错配背后的制度因素,而把责任都推到男性身上,那最后只可能得出三种结论:男性普遍比女性笨;男性普遍比女性懒;男性普遍比女性又懒又笨。这种归因与18、19世纪的认为女性不该上大学的社会舆论毫无二致,只不过对调了性别。既然女权运动的目的是消灭不平等,而不是用新的不平等代替旧的不平等,我相信女权人士也不会接受我所说的三种结论。

所以,用最简洁的话总结前文大篇幅的论证,就是:关注“男孩危机”不是仅仅因为高校里男生和女生在数量上谁压倒谁,而是因为高校性别比与人口性别比出现了显著的错配,并且这种错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育体制中存在的不足。

可能有的读者看到这里又会问,即使高校性别比与人口性别比出现了显著的错配又如何?凭什么男性就受不得一点委屈,出了问题就要解决呢?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女性的受教育权与男性并不平等,现在高校中女生数量超过男生确实是女权进步的重大标志,值得高兴。但凡事皆有两面,不可盲目乐观,因为“低学历无业青少年男性”在犯罪学上是一个极为“著名”的群体,可以说一个国家的犯罪率高低直接与这个群体的大小挂钩。

大量的社会学、人类学乃至生物学研究都从不同角度证明了青少年男性,尤其是低学历无业青少年男性对犯罪率的影响,而女性身上则通常不存在这个问题。从这个角度说,重视青少年男性的学业问题(尤其是在这个学业水平与就业水平高度相关的时代)即所谓“男孩危机”,就是对全体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负责,不可归咎于“男权焦虑症”发作。何况,即使不谈“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之类的宏大叙事,重视“男孩危机”,至少还有促进学校中男女生团结的作用。

以笔者小学时的经历为例,一到四年级时,班级中的女生极为强势,考试前十名都是女生,班委无一例外都是女生,各类三好学生评比也多为女生获奖,这也导致了老师对于女生的偏爱,甚至发生过女生班委集体以“防止男生追跑打斗”的名义禁止班上男生正常如厕的恶性事件。

到了五年级之后,女生的好景不再,男生成绩大幅反超(现在回想起来估计是女生逐渐出现例假,而男生逐渐成熟懂事所导致的),而且由于数学和英语难度暴涨,一些原本成绩非常优秀的女生甚至滑落到班级中游。这个时候,男生自然也不会团结友爱地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对成绩下滑的女生冷嘲热讽,笔者也未能免俗,还把此事戏称为“男女党争”。这个事例足以说明,无论男女,在学业上出现性别强势,都不利于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流,也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竞争心态。

至于反对男孩教材的第二个理由,也就是“尊重个人选择,拒绝性别刻板印象”,笔者只能说,一本教材,对男孩们根本不可能产生强制力,最多只能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干涉不了个人选择。而且,在尊重个人选择的同时,用非强制手段引导国民,是世界各国通用的做法。比如美国对于以家庭为单位申报个人所得税给予一定减税,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普遍对于生育子女较多的家庭给予补贴。

教材编写者也强调,“阳刚男子汉”的含义包括健康的体质以及责任心和担当等。而且,“阳刚男子汉”的多少还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兵源质量。从各方面来看,将“阳刚男子汉”作为引导男孩学习模仿的主流,无论如何也算不上一件坏事。考虑到女孩教材也正在编写,男孩教材也尚未被人举报有鼓吹性别歧视的内容,笔者建议担心这套教材“鼓吹女性就该小鸟依人,不和男人争”、“污名化阴柔男性”的网友们先冷静冷静,让子弹飞一会也不迟。

如果要说这套教材有什么问题,就是在娱乐界追捧花美男成风,且男生暴露出对于现行教育体制的不适应的情况下,仅仅一套教材恐怕对于解决“男孩危机”只能起到非常有限的作用,还需要更多配套措施的发布,比如研究如何帮助男孩克服好动和晚熟对于学习造成的障碍。当然,这套教材至少是迈出了尝试的第一步,未来的走向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李泠
中国 男女比例 高校招生 性别歧视 性别平等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习近平同马克龙共同会见记者

习近平同马克龙和冯德莱恩举行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

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小范围会谈

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结束

习近平将同马克龙和冯德莱恩举行三方会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