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纪录片《两岸家书》主创:台湾人忘记了自己爷爷的离别之苦,但血脉能轻易被舍弃吗?

来源:观察者网

2024-10-16 13:08

洪雷

洪雷作者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副董事长,《两岸家书》总导演

张钊维

张钊维作者

中国台湾导演、评论作家。《两岸家书》联合总导演

编者按:10月9日起六集人文纪录片《两岸家书》在CCTV9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该片以“家书”这一载体徐徐展开了一部三百年的台湾历史,从清朝时期大陆居民渡海开发定居台湾,到日本侵略者占据台湾时期台湾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和家国情怀,再到1949年以来因为时代洪流被迫分隔两地的离愁与重逢……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中华血脉、两岸一家”的情感牵绊传递到两岸观众中。

从7月18日上线以来,《两岸家书》已经在全网收获了1.4亿的传播量。在以年轻观众为主体的视频网站BiliBili上线后,据统计评论区有10%以上的评论来自中国台湾IP。

纪录片《两岸家书》片头

“血缘相亲是任何东西都断绝不了的,不是某一个政党说不想让你往来,就不能往来,这是大势所趋”,当下台湾地区75岁以上的人口有156万人,然而“对于新一代的台湾年轻人来说,他们已经渐渐忘记了祖先在哪里,忘记了自己的爷爷曾经忍受思念的滋味和离别的痛苦”。

观察者网和《两岸家书》的总导演洪雷和联合总导演张钊维进行了交流,请两位创作者深入聊了聊“两岸家书”背后的感人瞬间和希冀。

【整理/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洪导您好,《两岸家书》这部纪录片一经播出,在两岸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中产生了很大反响,这部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横跨300年的台湾历史,最初您和您的同事们为什么会选择“家书”这个切入点呢?又是如何收集和整理这些浩如烟海的家书的?

洪雷:我们的初衷当然是希望能拍一部展示台湾近代发展史的纪录片,但是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是很难拍的,因为过去的人和事往往都不在了。三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福建省的闽台缘博物馆,那里正在做一个“两岸家书展”,当我看完几封陈列的家书,立刻就被深深打动了,虽然这些书信讲的都是絮絮叨叨、家长里短的事情,但是这些普通人的家书字里行间充满了细腻、真挚而又强烈充满力量的表达,所以我立刻觉得这是一个很棒的载体,来表现台湾所经历的300年风云变幻。

之后我们用两年多的时间进行前期调研,走遍了全国有书信展的博物馆,也充分利用了福建省对“迁台记忆”的档案整理成果,再就是口口相传去找身边的朋友,穷尽一切办法,用时间换取我们对书信数量和质量的掌握。

位于福建省的闽台缘博物馆

但当我们要把这些书信汇编成集的时候,发现问题来了,我们应该从哪里说起呢?曾经我也想过要把最有戏剧性的故事放在开头,但后来我还是发现所有的家书都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脱离了时代背景我们无法连贯地体会那种思念。所以我们还是选择从300年前台湾所经历的闽越移民开发讲起,开启这段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历史。

观察者网:在整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这种时代潮流的汹涌澎湃,但另一方面,“家书”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又是比较陌生的东西,可能很多人从未写过,也从未读过家书,《两岸家书》如何迅速把年轻观众代入剧情,代入历史,让大家在这样一个信息化、快节奏的时代进入“家书”给我们营造的情感状态?

洪雷:我们找到的第一个方法是讲情感,因为时空会变化,但是人的精神世界,比如亲情、爱情、友情这样的情感300年前和现在的差别不会太大。比如说第一个故事,清朝人张士箱因为“冒籍”丢掉身份来到台湾重新开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异地高考-重新上岸-家族逆袭”的故事;

第二个方法是我们选取一个家族、一个人命运具有象征意味的重要瞬间。比如第二集的开头,我们选取了历史学家连横在1937年客居女儿家,每天带着外孙女林文月到虹口公园散步的瞬间,用动画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为什么会选取这个瞬间?因为此时是他写完《台湾通史》,而台湾被日本割去回归无期,而日寇铁蹄又侵犯中国大陆,他流落他乡,这是他最郁郁不得志、最彷徨的时候,和外孙女每天半小时的散步是他此时难得的慰藉。

连横纪念馆中的连横塑像 浙江新闻

有时候,一个让人感动和震撼的瞬间会自己跳到你面前。比如最后一集中,“灵魂摆渡人”高秉涵带着同乡桑顺良的临终托付,带着桑顺良的骨灰和书信去往大陆,交给自己年少时的未婚妻肖娟娟,而一直孑然一身等待未婚夫的肖娟娟最后身穿红色礼服,抱着桑顺良的骨灰入了洞房,几个月后也无疾而终,亲人们遵照遗愿,将桑顺良与肖娟娟两人合葬……也许很多人已经通过文字看过这个感人的故事,但通过我们的镜头,看到等待半个世纪、让桑顺良朝思暮想的肖娟娟已经成为一个白发苍苍、形容干枯的老妇人形象时,给我们的冲击力是非常大的。

高秉涵终于替去世的桑顺良找到了早已白发苍苍的爱人肖娟娟

这样普通人之间让人动容的情感还有老兵王德耀和新婚妻子刘谷香离别36年再次相聚的故事,在当时的背景下,两岸分隔无法见面,但又彼此知道对方的存在,王德耀寄出的233封总计500多万字的情书始终没能寄到刘谷香手中,但是爱情迸发出的强大力量让王德耀选择抛弃一切。

我们在片中没有点明的是,实际上王德耀为了见面是从台湾偷渡回来的——他先要变卖家产,然后放弃自己作为退伍军人的一切身份和退休待遇,以一个普通厨师的身份参加旅行团,先到泰国再去香港,然后在香港脱团,经过精心的准备、破釜沉舟才辗转回到祖国大陆,与刘谷香重聚。这一切都是非常极致的,通过这些瞬间,观众能够被深深地触动,感受到时代给两岸同胞带来的那种伤痛。

观察者网:张钊维导演您好,您曾经说过《两岸家书》这部纪录片的目标有三个方面,分别是:让祖先活过来,给子孙一份礼物,以及向世界发声。您是如何理解这三个目标的?

张钊维:这几年来,我一直在做和历史题材有关的纪录片,我一直在问自己:历史对于普通人来说究竟是什么?如果历史仅仅是学者的研究成果、文献的记载或者教科书上的内容,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其实历史就消失了。对于一个做纪录片的人来说,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让档案馆里的历史能够活起来,这也是我的一个信念。

而对于中国人是一个祖先崇拜的民族,今天我们能够为祖先做的,不仅仅是祭祖的仪式,我们还想知道他们是谁?有什么样的性格,经历和爱恨情仇?而纪录片就是一个很好的实现方式。比如第一集的主人公,清朝人张士箱。他为什么去台湾——“以冒籍见扣”——我们可以从这几个字去揣测他的动机,他的心境,甚至可以想象他当时沮丧失落的表情。今天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历史资料、包括他晚年的画像,用动画的手法来重现这位祖先的样子,让我们这些后代对于历史的了解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还能活生生地感受到祖先的呼吸和温度。

福建泉州张士箱祖籍的张氏宗祠 《两岸家书》视频截图

至于向世界发声,我认为就更加重要了,我们会把这部影片翻译成英文和其他世界语言,我们希望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的情感是什么样子的。作为一个在大陆工作生活了很多年的台湾人,我感触尤其深。中国人的情感就是一种最“普世”的东西,跳过这些直接谈价值,就会把爱情、亲情、血脉统统扼杀在摇篮里,这是全世界观众都不能忽略的。

很多东西你可以不赞成,但人的情感有什么赞成不赞成?两岸之间的情感和牵绊已经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如果你对中国不够了解,请不要再讲那些乱七八糟的话,否则就会产生非常多的偏见和误会,这对两岸关系会造成非常大的伤害。作为一个来自中国台湾的纪录片工作者,我必须正式说,这是非常不道德的事,每一个人,包括我和我的家人都会成为受害者!

观察者网:在这部纪录片里通过反映主人公命运的书信,为我们介绍了一个和台湾命运紧密相关,但很多人了解得很少的时代,就是日本占领和殖民台湾的“日据时期”,纪录片展现了日本侵略者对台湾的残酷统治和奴化教育,也歌颂了台湾人民的抗争和家国情怀,我想这对我们理解今天的台湾问题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洪雷:是的。在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作家林海音在日据时期客居北京,她思念故乡给自己的堂哥写信,里面写道:“我宁可失去故乡,也不愿意当一个无国籍的孩子”,我深受打动,在这些书信中不仅仅是你侬我侬,更有深深的家与国,事与情——没有小家哪有大家,每个家庭都在时代的洪流下,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根据林海音同名自传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记录了林海音一家离开台湾客居北京的往事

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是中华民族特别是台湾同胞所遭受的一道深深的伤痕,很多大陆的青年观众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是比较少的。实际上台湾人民不愿意遭受外来的统治和奴役,他们的抗日斗争是一直在进行的,为之抗争的台湾同胞大有人在,而不是说所谓的“台湾人都是亲日的”,这段历史需要大家永远去记得。

除了刚才提到的林海音,还有《台湾通史》的作者连横,当日本人要求他入日本籍,他愤然离开台湾,回到北平,因为“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包括台湾光复之初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大批文化名流来到台湾参与到“文化重建”中来——让台湾同胞重新认识中国文化,重新写中国的字读中国的书。我们知道由于日本殖民台湾长期的奴化教育和“去中国化”,光复初期很多台湾人是只会说日语,只会读日文的,而这种情况在这批有志之士的努力下很快得到了彻底改变。

为了这片土地,百年来很多台湾同胞和我们一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希望两岸的年轻人都能够看到。

观察者网:看完《两岸家书》这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很多观众也会有一种忧虑,那就是这些家书的主人公都是上一个时代的人了,然而随着两岸分隔的时间越来越长,到如今两岸的年轻人这一代,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是否也会越来越淡?我们如何去守护这样的情怀?

洪雷:我们《两岸家书》纪录片拍摄、制作和播出的一个重要意义叫做“以记录对抗遗忘”。确实,对于新一代的台湾年轻人来说,他们已经渐渐忘记了祖先在哪里,忘记了自己的爷爷曾经忍受思念的滋味和离别的痛苦,但这些东西有那么轻易被忘掉吗?我觉得不应该。

“敬宗收族,追终慎远”是两岸同胞、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文化传承。我自己是一个福建人,每个福建人只要一听你姓什么,都会知道你从哪里来。比如说我姓洪,别人就知道我家门楣上一定写着“敦煌衍派”,如果一个人姓陈,那么我就知道他一定是“颍川衍派”。特别是在闽南,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祖上从哪里来,台湾同胞80%以上祖籍都在福建,特别是在福建的漳州和泉州,所以这样的习俗也一直保留到了现在。

所以我们会看到第一集的主人公张钧凯回到福建祖籍的大宗祠参加一年一度的祭拜,回顾张氏家族321年的渡海史,如今一个小时就可以从海峡的那一边过来了。张钧凯在影片中感慨地说,回到家乡听到最感动的话就是分隔了很多代的亲戚们用闽南方言对自己说的“自己人,自己人”——血缘相亲是任何东西都断绝不了的,不是某一个政党说不想让你往来,就不能往来,这是大势所趋。我们在片子里展示这些,也是想提醒更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台湾对岸的年轻人,不要被某些言论或者错误的史纲蒙蔽,忘了自己的根在哪里,忘了自己的血脉在哪里。

张钧凯回到祖籍和分隔多年的亲人共话亲情 《两岸家书》视频截图

归根结底,纪录片的功能就是不断唤醒大家对于历史的回忆,在共同的历史记忆中大家可以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我想一部《两岸家书》还不够,我们后面还会有更多的纪录片和文学作品来展现两岸这种血浓于水的关系。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戴苏越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挪用学生餐补、欠薪欠保…审计署发布报告涉5380多亿

全国最大!哈密百万千瓦“光热+光伏”项目并网发电

“中国在非洲真正赢得了民心,就连斯威士兰…”

“日企抱团是绝望之举,中国工厂效率质量都是第一”

“她下月访华,尽管特朗普团队表达了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