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舟:女人不是天生就是妈妈,但我并不是想贩卖“母职焦虑”

来源:观察者网

2024-03-08 08:27

泓舟

泓舟作者

《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作者

很多人都会赞美“妈妈”,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成为妈妈”到底意味着什么?

因此,在生育率不断下降的当下,我们看到舆论在生育这个话题上,总是将矛盾引向男女对立,但对于背后深层次的女性自我认知和社会心理变迁,却无动于衷。

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妈妈,或者说合格妈妈的标准是什么?成为“妈妈”,就一定要牺牲自我吗?作为一个爸爸、丈夫,又该如何站在妻子的角度,认识到育儿是两个人的分担,而不是一个人的付出?

妇女节前夕,我们和《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作者泓舟一起,聊了聊育儿的酸甜苦辣。

观察者网:随着生育率下降,有很多女性被“催婚催生”,但其实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成为母亲将是人生故事的分界点,对女性自我意识并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思考。“成为母亲,对一个女人意味着什么”,您也是一位母亲,如果让您比较成为母亲前后的生活,您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泓舟:我自己在生孩子这件事情,其实是有一个规划的,但生完小孩以后依然觉得生活发生了很大的转折,包括很少有人意识到女性被拉入到一条名叫“家庭”的河流之后,到底会是一个怎样的走向。

以前我一直觉得妈妈要负担小孩大部分的照顾责任,也和老公讨论过有了孩子以后我们该怎么做,但对于爸爸在生小孩、带小孩的过程中如何参与的细节,我其实是没有概念的,这也是后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磨合的点。

带孩子这件事情实在是太琐碎了,有很多是无法预料的,也无法做出有条不紊、按部就班的安排。我们很多时候认为“成为母亲”这件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好像每个女性天生就能成为妈妈,但只有在成为之后,才发现有很多困难是事先无法想象的。

我记得我住月子中心时,有一个妈妈说,生完小孩后,她一方面觉得生活再也回不去了,一方面还要尝试证明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妈妈”,毕竟现在的条件比父母当年带我们的时候要好很多了,我们理应可以做好工作与家庭的平衡,理应在带娃这件事情上有更多的物质帮助,也会忍不住给自己加上一道又一道的要求。

再加上现在成为父母主力的80后、9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成为母亲的角色之前,很多女性不会认识到男女之间存在太大的差异,尤其是城市里讲究男女平等,但是真的有了小孩之后,你会发现这样一种不平等是早就埋下的。

每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一部分的时间给了家庭,工作上的时间就会相对要有所调整,但如果只有女性去承担这样的重任,男性毫无察觉,尤其把0-3岁的养育责任都留给自己的妻子,或者家里的女性长辈,那他可能很察觉到,养育孩子具体的辛苦和琐碎。

虽然有人认为小孩长大了以后爸爸就能参与了,比如带孩子户外活动、参与孩子教育等等,但是真正带过小孩的人能够明显感觉到,如果爸爸一直是游离在家庭育儿模式的核心团队之外,即使等到小孩长大了以后,他也很难真正参与进去,他与小孩之间的爱也是比较扁平的。

而且爸爸往往会对带孩子这件事情充满美好的想象,但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有无理取闹,让人感到精疲力尽、想要逃脱喘息的时候,如果爸爸只是看到了育儿当中好的一面,而没有参与到这些很累的、疲惫的、甚至是脏兮兮、焦虑的一面,很难对妻子的经历感同身受。

观察者网:但很多人会说,妈妈更懂得如何照顾小孩,爸爸在很多时候是手足无措的,他可能在看见孩子的那一瞬间,意识到了自己成为了一个父亲,但这之后该怎么样去做,其实他们自己也并不是很清楚。

泓舟:不仅是爸爸,妈妈们在第一次喂奶、第一次换尿布、孩子第一次发高烧的时候也是手足无措、六神无主的,这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是谁天生就是妈妈,我们也是慢慢学习的。对于男性来说,他也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在没有学习的时候谁都是手足无措的,只是女性天然地会认为育儿的主要责任人是我,逼着自己去学习,逼着自己看起来什么都行。

成为妈妈之后,女性的生命当中突然多了一个百分百依赖自己的小生命,这时候就必须以孩子为中心,但自己的生活也会不自觉地失去很多。很多时候妈妈们把养育责任只放在自己身上,所以遇到了困难也只能自己去解决,日积月累就会产生孤独感。但如果丈夫的参与感一直都很强,甚至在决定怀孕生小孩之前就有了比较充分的沟通,比如怎么分配两个人的时间这样的细节都能充分讨论,这样在养育的过程中女性就不太会感到无助,而是两个人一起面对。

观察者网:在生育问题上的男女对立,是造成今天女性“母职焦虑”的很大因素。我们也听过太多关于母亲的赞美,比如“妈妈是超人”“为母则刚”。对女性母亲角色的期待,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性别、家庭、社会和历史因素。在今天,我们该如何正确地期待“妈妈”这个角色?

泓舟:我们形成这样一种育儿模式,跟我们上一代的原生家庭经历是有关的,女性对于母亲这个角色的实践,其实都是来自于自己的母亲。

比如50后、60后的家长,他们可能是非常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但现在80后的小家庭里面,很多女性就会认为大家都是独生子女,都有家庭、工作,为什么女性天然要承担更多的育儿工作?在养育过程中,会很明显地出现想要颠覆上一代的心理。包括现在95后、00后不想生小孩,就是不想进入到原来那一套养育模式中去。

我们很容易形成一种刻板印象,认为爸爸不像妈妈那样擅长很多日常的细节性事务,如果这个印象不改变的话,很多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是没有信心去生小孩的。所以如何正确地期待妈妈这个角色,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去性别化,不要用刻板印象去规定女性的行为、给养育模式套上一个固定模版。

观察者网:就像您说的,“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但很多人会觉得这像一句口号,从您的角度来说,您希望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呼吁?

泓舟:希望大家重新正视母职的意义所在吧。一开始看到这个题目,大家可能会有点错愕,是不是要让女性抛弃育儿的责任?其实并不是,我们从来不会吝啬对母亲温暖、包容、宽容、爱这些美好一面的赞美,但女性因为太多的牺牲、奉献、付出,以家庭和孩子为中心,在复杂的现代社会当中,在育儿、就业、自我发展、心理健康上面临非常多的问题,包括大家现在经常提及的产后抑郁。

身边所有的人都会对女性说“你要成为一个妈妈”,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就是希望你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成为丈夫和孩子身边的附属,并没有把女性真正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爸爸妈妈应该一起创造一个平衡的养育环境,而不是只有女性天天想着要怎么平衡工作和家庭,我希望男性也认识到家庭事务要共同分担。

真正进入到婚姻,有了小孩以后会发现,夫妻两个人其实是互相需要、互相帮助的队友。大家对于“丈夫”这个词的描述变化是微妙的,女性希望丈夫能够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帮助她腾出一些个人的时间和空间,一起去找到育儿的实际解决办法。

过去是集体育儿的模式,但今天我们关起门来,自己在家里面带孩子,对于女性和家长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虽然科技帮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有冲泡机、恒温壶、洗衣机、等等,但带娃不像操纵机器,每天点一下程序,就能活一天了。我们需要三餐,需要情感投入,如果母亲像走独木桥一样担心自己、担心孩子,总是患得患失,就会变得非常脆弱。因此,我们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一个女性就可以搞定所有的事情。

观察者网:从您的叙述中,始终在强烈地传递一个观点:女性不是天然只能成为母亲,这种呼吁的背后,是长久以来对“妈妈”这个角色背后女性自我的忽视。您觉得“成为妈妈”和“活出自我”这两者之间是对立的吗?

泓舟:现代女性已经出现了群体性的认知变革,她们也不太想要去复制上一代女性的养育模式,追求自我和妈妈角色之间并不是对立的。

成为妈妈之后,你的曾经与现在肯定是不一样的。从生理上来说,女性生完小孩后,自身的细胞会发生很大的更新,我们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所以在心理上也当然是不一样的自我。我们也不要有意去遏制这个新生的自我,因为养育孩子也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

当然,这句话同时也是送给爸爸的,不要觉得养育孩子这件事只是妈妈的一部分,这也是爸爸的一部分。虽然爸爸没有经历怀孕分娩这个过程,生理上好像和孩子的联系没有那么紧密,但基因里还是有爸爸的一部分。所谓的平衡,可能就是接纳,你需要接纳现在跟曾经的不一样,同时作为男性也要知道这样的变化,身为父亲,你跟曾经的自己也不一样了。

观察者网:有了小孩之后,周围很多人都会对妈妈说:为了孩子怎么怎么样,但其实对于一个妈妈来说,对于一位女性来说,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她的中年、她的三十几岁也只有一次。

泓舟:很多妈妈可能还是会觉得小孩子是第一位的,我们这一代人也很容易说出“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这样的话来,但其实站在孩子的角度,这句话也会让他觉得压力很大,也会觉得妈妈现在的不快乐都是自己造成的,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如果大家都平常、平静地面对生活的改变,对孩子心理成长的也会非常有利。

我书里面的一个妈妈说“我的三十几岁也很宝贵,我的中年也只有一次”,正是她不想因为总是在生活中扮演某某妈妈的角色,而慢慢失去自己本来的名字,依然想保留个人的兴趣、生活和志业所向。

观察者网:不过话说回来,成为母亲是很辛苦,但我们现在是不是过于夸大了这种辛苦?毕竟这种焦虑已经够多了,而且孩子带给妈妈的除了辛苦,还有快乐和成长。

泓舟:我们要正视“母职焦虑”,可能我们会慢慢感受到生活中有了小孩子还是很美好的,这是因为你生活中能够在养育方面得到支持、帮手比较多,伴侣也挺给力的。但对于那些帮手比较少的女性或者是独自抚养孩子的单亲妈妈来说,她会比较容易陷入焦虑中。

我还是希望能够给予一些政策上的支持。之前有人提到说可以延长产假,延长到6个月甚至更久,这对于女性的职业发展来说是更加不利的一件事情。但如果给男性产假,比如男性也可以有一至两个月的产假甚至更多,或者借鉴北欧,在孩子的成长阶段能够灵活地休产假,这对于妈妈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支持,至少在具体的实践当中会有很大的变化。

观察者网:政策支持方面,我们也延长了产假,孩子三岁前也有育儿假,各地也都对二胎家庭有一些补贴、奖励。但是从实践上来看其实很难落地,效果也很有限。在这方面您有没有什么建议?

泓舟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只能说在养育中,除了金钱很重要,信心也很重要。参考日本、韩国连续多年的低生育率可以发现,如果把生育率低的原因都归结于女性,这会是一个很难扭转的局面。

观察者网:妈妈之间、家庭之间的互助也是个不错的办法,但比较局限在小圈子里,能不能想办法让它变成一个社会化、制度化的互助方式?

泓舟:我一直在实践,比如我们几个家庭之间有定期的聚会交流,每个妈妈或者是爸爸轮流一个礼拜带一天或者半天小孩,给他们讲一些有意思的事情,陪他们做游戏阅读或者一起做手工、小型读书会等等。因为家里面只有一个小孩的话,能够体验的活动项目很少,但两三个小孩在一起的话,就能够成为一个小的队伍,可以进行团队活动。而且不用所有家长的精力、时间都放在上面,大家轮流带孩子,哪怕每周解放出来两三个小时都挺好的。

但要推广至社会化的制度,我觉得有一定难度,因为育儿这件事情挺个人化的,首先双方的育儿理念要一致,比如有的妈妈双休日给小孩排满了辅导班,那肯定参与不进来。大家如果育儿理念比较一致的,时间安排相对松弛,每周可以给小孩一天或者半天休息时间,那就可以一起活动。

同样,爸爸也可以参与进来。比如组织小孩们一块去爬山,踢球等等,那妈妈就可以休息了。如果我们能在意识上做出改变的话,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今天的母职困境,其实还是意识上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遇到问题都是女性在反思、在寻找出路,解决速度就会比较慢。

《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泓舟著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小婷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

土耳其暂停与以色列所有贸易

菲律宾称在黄岩岛已越过红线?中方回应

以色列警告美国:一旦逮捕令下发,我们就对它动手

涉及俄罗斯,美国又对中企下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