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博宁:澳大利亚尊重华人的壳,不接受华人的根?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5-23 11:56

黄博宁

黄博宁作者

香港浸会大学硕士,北京、香港、悉尼三地媒体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黄博宁】

前几天,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的随堂测验成功抢了头条。测验里,10道题有5道和中国相关,其中两道争议极大。第一道问“在中国,什么时候官员敢说真话”,正确答案是喝酒的时候。第二道问,中国现代化、引进新技术以及工业改革的主要障碍是什么,答案是缺乏有技能的工人,特别是管理者。

事件在留学生圈传开后,中国驻墨尔本领事馆向校方表达关切。莫那什大学撤回测试题目,将老师停职,强调个人做法不代表学校观点,对事情的发生表示道歉。

从2014年澳大利亚议员帕尔默发表辱华言论,到2016年悉尼大学华裔教员焚烧中国护照,再到这次的莫那什大学的试题争议事件,似乎每隔一段时间,澳大利亚都要爆出一些对华不友好甚至“辱华”事件。把这些事件综合起来看,恐怕不能仅仅用巧合来解释了。

偏见未消 但中国影响力大增

先说这次的莫那什大学的试题争议事件,不论题目偏颇与否,随堂测试的10道题,有一半涉及中国,本身就是中国影响力的体现。

澳大利亚前外长鲍勃·卡尔(Bob Carr)曾指出,中国蓬勃增长的中产阶级,是未来20年维持澳大利亚繁荣稳定的动力。未来20年,中国的中产阶级能增加至7亿,相当于全部欧洲人口。中国是澳大利亚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三大移民来源地,中国留学生占澳大利亚国际学生的27%……澳大利亚比以往任何时候、比其他任何西方国家,都有理由了解中国。

澳大利亚高校对中国的研究,起步晚但发展水平非常迅速。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悉尼大学和墨尔本大学都设有中国研究中心。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发表的关于中国研究论文的数量,长期居世界前三。澳大利亚高校从事中国研究的专家有400多名,涉及中国省份研究、军事研究、少数民族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近现代史研究、当代政治经济社会研究等方方面面。

但即便如此,仍有澳大利亚人对中国停留在旧观念里,视野偏狭盲目自大。莫那什大学的测试,引用的是香港《南华早报》2003年的报道。《南华早报》算得上是中国的英文报纸中国际信誉最高的一家,然而用一家媒体10多年前的一篇报道代表整个中国,很难说不是以偏概全。作为大学的老师,基于单一的论据教导学生,有失庄重。

不过,对于这样一起事件,我们也没有必要上升到“辱华”的高度,就是错误的教材,被愚蠢、偏狭的老师滥用的结果。放在澳大利亚对中国“又爱又恨”、“又怕又要”的语境下看待,可能更加妥当。澳大利亚经济上赚中国的钱,政治上对中国的制度抱有怀疑。一方面关注中国,一方面又取笑中国。中国的社会情况复杂,不同的地域和层级之间千差万别,每一个相面都是真实的一部分。仅仅选择一点,刻意强调和放大,可理解成上述心理作用发酵的结果。

澳洲本地的主流报纸,对中国的报道频率高于欧美国家。可内容不是中国人如何抢了本地的饭碗和资源,就是中国富豪在本地如何奢侈等等。澳洲本地人去过中国的不多,不少人却知道中国重男轻女、西部的贫穷和落后,甚至能详细引述报纸的内容。这样的现象和看法,虽不宜简单否认,但真正有风度的国家和民族,对别人的弱点和短处都怀有体恤和同情之心,而非拿去意淫自身的满足感。

打铁还需自身硬 华人还要再努力

澳大利亚从20世纪初至70年代一直实行“白澳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渐开放中国大陆移民,这一数量随着中国的崛起大幅增加。在悉尼、墨尔本等大城市,华人的身影无处不在。莫那什大学这位老师的题目,让留学生感觉是生活在了假的中国。反过来,有时候生活在澳洲,地道的中餐和众多的华人社区,也会让人感觉是出了个假国。

国人移民澳洲,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在国内是高素质人才,觉得国外“生活会更好”,“为了子女”等等而移民。有些是蓝领,在国内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不高,通过中介付费移民,在缺乏蓝领的澳洲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当然,还有部分是达官贵人,选择澳洲投资移民。

澳大利亚是传统四大移民国家之一,以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社会廉洁、福利良好著称。在某些榜单中,移民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了美国。澳大利亚比母国好,是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否则,移民为什么还来呢?澳大利亚很容易为同根同源的英国和新西兰找到理由,前者是气候不好,后者是机会不够。而对于不是同根生的中国,就没有这么宽容了。这种双重标准得出的结果就是:中国移民越多,中国就越不好。

这些年,中国人给澳洲社会两个特别深刻的印象。第一,中国人精明有钱,特别喜欢买房。由新老移民、海外投资军团组成的庞大华人群体,购房动力远远高于本地人。不但如此,中国人还特别会炒房,低买高卖,不知不觉好多套。据最新数据统计,2012年中至现在,悉尼的房价增长了45%,本地人将此怪罪于中国买家,90%的受访者认为应该限制海外购房者。

第二,中国人“素质不够”。比如某些人在餐馆吃饭,在收工之时要求加菜,服务生指出厨房已打烊;也有不少菜品没吃完,饭店不提倡浪费……不想善意的提醒被顾客解读成了嫌弃他没钱而大闹一番,观感极差。再有,本来澳洲买房送车位,可中国买家多了以后,中国代理也逐渐增加。代理学来了中国的套路,车位和房子分开卖以此创收,连带着澳洲本地代理跟着学,本地买家也连带“遭殃”。

财大气粗、缺乏礼貌,是本地人切身感受到的华人形象。也许这些人在庞大的群体中只是少数,但也足以毁坏整体形象。素质层次不齐的留学生和游客,又加深了这种印象。打铁还需自身硬,想改变这种形象,国人确实还要下功夫。

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舞龙活动庆祝中国新年

尊重中华文化的壳 却不能接受根

澳大利亚一直强调了解亚洲(Asia literacy),但对亚洲、对中国的了解仅停留在语言、文字和艺术上,缺乏对中国文化以及精神内涵的了解,有时甚至过分渲染差异,这实则是基于种族、文化的歧视。

在澳大利亚,中文是社区语言而非外语。中国人集中的银行、药房会配备讲中文工作人员;公立图书馆,有相当数量的中文图书;政府的中小学,很多允许母语非中文的孩子,学习中文为第二外语。这些尊重华人及其语言的做法,特别值得赞赏。不过,如果问中国人或华人,有没有受到过当地人或是白人的歧视,答案多半是明面上几乎不存在歧视,暗地里不能说没有。

所谓明面上不存在,指法律上不存在种族歧视,但实际生活中,固有思维很难在短时间内转过来。比如当地出生的华人小朋友,到几代是英国移民的白人小朋友家去玩。双方的母亲相互问好,白人母亲话里话外的意思是,因为我们两家孩子上一个幼儿园,你才能来我家客厅做客,为此你应该感到荣幸。华人的母亲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再比如,几个白人走入西餐馆坐下,看到来了一个华人服务生,起身走人换到了另一张由白人服务生负责的桌子上。实际上,这位华人服务生出生在澳洲,英语是母语。

澳大利亚对华人的特点有清晰的认知。如华人崇尚教育、尊重长辈、性格内敛、不善运动、不问政治等等。这样的形象往往被贴上标签,并与热爱运动、强调自我、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的澳洲主流精英形象区隔。华二代想更好融入“主流社会”,就必须尽一切可能向标准靠拢,从而抹掉因华人长相而贴在身上的标签。实际上,区分“主流”与“少数”,强调不同,而非汲取各民族文化的精髓,相互借鉴融合,本质就是一种歧视。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华人父母几乎都把孩子送入中文补习班,可无论如何强调,华二代都不太重视中文,即便在公开场合能讲中文也不愿意讲,生怕显得与白人不同。他们大多数能进行简单交流,但流畅表达者不多,能读写者更少。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都没学通,文化自然断代。大部分移民二代,除了相貌是华裔,精神与白人基本无异。第三代只能说有华人血统,难再说是龙的传人。

从另一个维度看,从政是融入主流社会最高指标。苏震西、黄英贤、王国忠是澳大利亚有代表性的华人政客。苏震西生在香港,17岁移民澳洲,是墨尔本首位华裔市长。黄英贤出生在马来西亚,中澳混血,8岁移民澳洲,是第一位亚裔女性参议员。王国忠也生于香港,中学毕业来澳洲读书,现任参议员。三人的共同点在于,都来自东南亚或香港,从小所接触的语言文化及教育背景与同属英联邦的澳大利亚,具有很高的同质性。

王振亚

中国大陆的移民中,2014年来自南京的王振亚当选参议员。他曾为中国政府在南中国海的行动辩护,也有一些其他亲北京的言论,被本地指为超出主流意识的极端论述,2016年连任失败。除此之外,去年还有两位内地背景的候选人代表工党竞逐参议员,不过尚未成功。

澳大利亚可以接受华裔政客,前提是必须完全拥抱自由民主人权的一套完整的西方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澳大利亚可以容许一些华裔文化成分存在,如长幼有序等等。若是在西方价值观之外,还存有不同的中国价值观,则还不能真正被接受。看起来,中澳之间的交流还是需要再接再厉。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小婷
澳大利亚 外国人辱华 中国文化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中国有望实现沙伊复交后又一突破”

“5G、AI和棉花产业变革,帮新疆战胜美国制裁”

继续升级!威胁停学、惊现“狙击手”、学生占领行政楼

“中国制造2025已实现86%,证明美国制裁无效”

“不管枪支教育,却禁掉我谋生工具,这就是我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