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芷渊:香港新一份施政报告,有什么亮点?

来源:观察者网

2018-10-10 20:05

黄芷渊

黄芷渊作者

凤凰卫视高级记者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黄芷渊】

10日上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宣读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重点。今年《施政报告》封面继续沿用林郑月娥竞选时钟爱的天蓝色。报告以“坚定前行、燃点希望”为题,涵盖6万字,全文比去年长约2成。

笔者观察到,这份《施政报告》提出了很多务实平稳、前瞻性强的新措施,更加入了不少个人色彩。但这些政策在真正落实时,能如何有效平衡各持份者意见?考验着香港特区政府。林郑月娥说:是时候要“议而有决、决而有行”。

土地房屋政策:大胆、前瞻性强

林郑月娥说,满足市民住屋需求是这届香港政府最大的挑战。问题是:地从何来?

《施政报告》将“房屋及土地供应”独立成章,并放在“经济和民生”篇章之前。在提出的政策中,既牵涉大规模填海造地、活化工厦,又调整公私营建屋比例等,既大胆,前瞻性又强。

在增加土地供应方面,最瞩目的是“明日大屿愿景”计划:在大屿山东面填出约1700公顷的人工岛。这个计划的历史要追溯到第二届特区政府。回归后,香港赤腊角国际机场建成启用,当年的特区政府已开始研究发展大屿山桥头经济,在上届政府倡议的“东大屿都会”基础上,这份《施政报告》正式推出这个大规模填海造地计划。如果计划顺利落实,长远可以解决高达110万香港市民的住房问题。

不过,填海造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涉及环保人士等其他持份者权益。当下的香港上楼难、住房小、土地供应不足,大型填海计划就如“远水”,短期内绝不能解决房屋问题的燃眉之急。要舒缓土地房屋问题,还要靠更多中短期措施。

《施政报告》中强调,政府会持之以恒开拓土地,增加公营房屋的比例,令公私营房屋达至七三比。这里说的“公营”房屋包括租住公屋、居屋、首置上车盘等资助房屋。笔者认为,当下楼市炽热,外围经济环境不明朗,首次上车已不能单靠私人市场解决,调整公私营房屋至七三比符合社会短期需求。但一个社会要健康持续发展,在舒缓炽热楼市后,长远必须再调整公私营房屋比例,鼓励更多市民进一步改善住房条件。

聚焦经济,改善民生,富个人色彩

这届香港特区政府提出管治新风格,倡议政府应担当“促成者”和“推广者”的角色,并推动理财新哲学。林郑月娥说:“有人会问,政府更进取地投放公共资源改善民生,会否偏离量入为出、谨慎理财的原则,而走上福利主义社会的路。我的答案是不会。”

笔者认为,新出炉的《施政报告》在促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方面的政策颇为全面。

好的劳资关系和劳工工作环境有利于创造经济价值,报告中与劳工有关的政策措施,包括落实取消强积金“对冲”、加强保障因工受伤雇员的权益等。教育方面,额外增拨47亿港元恒常开支于教育,并提出系列增援少数族裔的措施,提倡建设仁爱共融的社会,关爱儿童、支援家庭、照顾病者、扶贫安老。其他改善民生的措施,还包括建议全面禁止电子烟、协助市民维修旧楼升降机、改善公共交通政策、设立地区康健中心等,并有新措施支持海运业、保险业、电影业、中医业、创科业等发展,可说为香港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增长力。

这份《施政报告》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添加了特首的个人色彩。

林郑月娥说:“作为香港特区首位女性行政长官,我有多一重责任,就是在推动妇女发展上多下功夫。”有鉴于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上的人数比男性多,但劳动人口参与率远较男性低,担任管理阶层的比例也相对较少,林郑月娥提出一系列维护女性权益的措施,包括:建议将法定产假从10星期增至14星期、增加幼儿照顾服务以支援有年幼子女的妇女加入或留在职场、建议要求发展商必须提供育婴间和哺乳室以鼓励和支援母乳喂哺等。

这些建议措施都大受女士欢迎,尤其是人性化的延长女性产假建议。不过,在考虑保护女性权益的同时,笔者建议,特区政府落实时必须谨慎处理好,避免雇主未来在聘请高薪职位时,因这些额外成本而偏向聘请男性,反而造成就职性别不公现象。

维护核心价值,直面政治问题

香港特区政府一直强调,法治是香港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而司法独立是彰显法治的关键。林郑月娥重申:“任何因不满法庭裁决而无理攻击司法制度和司法机关,干涉独立司法权或出言侮辱法官的行为均不可取,是对香港司法制度和司法精神的损害。”

笔者认为,这份《施政报告》直面香港政治问题,凸显特区政府审视度势、谨慎行事的犀利管治风格。

林郑月娥强调,对任何鼓吹“港独”、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及发展利益的行为绝不容忍,会无畏无惧维护国家和香港利益。在谈及《基本法》23条立法问题上,她重申,特区政府有宪制责任为23条立法,会创造有利立法环境,但不等于对违反宪法及《基本法》、试图分裂国家、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视若无睹,不等于处理应禁止行为的现行法例备而不用。

香港市民关注的另一政治问题,是何时再次重启政改,争取落实一人一票普选行政长官?林郑月娥重申,对落实普选特首的工作立场与往年无异,明白市民诉求,但不能罔顾现实,贸然重启政改,令社会难以聚焦发展,政府会谨慎行事。她还提到,体会到“前行需要有伙伴,政府越包容,伙伴便越多”,不会奢望政党或议员政治立场一致,但只要不触碰违反“一国”的底线,大家应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紧扣国策,拓展香港发展空间

上个月,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通车,港珠澳大桥和莲塘-香园围新陆路口岸将相继开通,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也出台在即,香港该如何借助融入国家发展,进一步拓展香港的发展空间?

这份《施政报告》可谓有宏观远见,有地区政策。除了详细探讨香港本地的政策外,报告还分别从“政府对政府”的双边和多边联系事务、加强与内地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及“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探讨香港崭新的发展机遇。

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布局已基本完备,林郑月娥说,大湾区建设为香港带来经济新增长点,可以拓阔香港居民生活空间的机遇。而中央自去年起陆续宣布多项便利港人在内地居住、工作和学习的措施,更大大丰富了这个“生活圈”。她承诺在香港成立一个高层次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督导委员会”:“我会善用行政长官作为领导小组成员的身份,透过大湾区建设为香港寻找和发掘在经济、社会和民生各方面的机遇。”

环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上升,中美贸易摩擦升温,内地发展迅速,香港的相对优势会否减少呢?林郑月娥说,香港会抓紧“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的机会。《施政报告》中提到,今年是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香港企业一直是内地省市的重要外资来源,近年更大力协助内地企业向外发展。香港作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平台,功能仍然重要。她强调:“香港仍充满发展机遇”!

这份长达近6万字的《施政报告》承载着“为香港燃点希望”的决心。用林郑月娥的话说:“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方案,也难令社会达致全面的共识,但意见分歧不应成为政府带领香港向前的绊脚石,更不应令香港停滞不前。”只不过,《施政报告》提出的内容能如何一步步落实?这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期,在发展香港经济、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如何处理社会深层次矛盾,仍然不容忽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韩京霏
香港 香港舆论 香港政改 香港回归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