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领先中国20年?是时候重审韩国文艺产业了

来源:观察者网

2016-08-04 10:25

回声箭

回声箭作者

知乎作者

【自宣布部署“萨德”后,韩国遭到中国舆论强烈抵制,韩国著名的SM娱乐公司股价已累计下跌22.9%。对于“广电总局封杀韩星”的传闻,绝大多数网友表示强烈支持,但也有人反驳称,单就质量来看韩国影视甩国产片几条街。

确实,手撕鬼子之类的雷剧烂片给观众带来成吨伤害,但韩星、韩剧和韩国电影真的比我们强那~~~么多吗?】

以下文章来自知乎网友@回声箭

我们在比较的时候,把电影分成文艺片和商业片两种类型进行比较。

因为本人喜欢钱,所以就先比较商业片好了。作为商业片,无论吹得天花烂坠,最核心的比较还是票房收入。因为中韩两国规模不同,所以各自比较本国票房是不合适的。因此,我们将刨掉各自的本国票房来比较海外票房。

我先说明一下为什么没有09年的韩国数据,答案很简单,因为没找到。

我并不懂韩文,看不懂韩国原文网站,所以找到的数据都是翻译成中文的。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绝不会高,因为韩国自2006年起到2010年海外销售都是负增长,以至于11年开始正增长才可以搜得到2011韩国电影产业结算的信息,当然了,这也是韩国电影4年多来首次本土片占优势有52%,可以拿的出手了。

大家可以看到,无论哪年,中国电影都是压着韩国电影,即便是最flop的12年。当然,大家可以说韩国电影始终是在增加,而中国电影却有起伏。但是,韩国电影海外销售的增长引擎却恰恰是中国市场,甚至在14年的时候中国超过日本成了韩国电影最大海外票仓。

这完全得益于中国市场的飞速增长,即便这么多韩国片在中国没有一个过亿,包括很多宣传的轰轰烈烈的电影(比如《雪国列车》),依然积少成多积善成德使得其海外销售额增加。

这里面我们要提到都教授他老人家,自从星你火了之后,韩国电影搭了这趟车,向中国的卖的版权多了许多,同时贵了不少。

而且,韩国所统计的并不是单纯的电影产生的收益,比如海外版权、分账、周边等等,还包括了来韩取景和接受电影后期服务代工的钱,也就是说是有水分的。这也是为什么14年韩国并没有像《雪国列车》这样的有影响力的片子却依然保持了一定的增长的缘故。

海外票房的多少也可从北美票房来大致参考,在北美外语片票房排行榜中前一百名中没有一部韩国片。韩国电影在北美票房历史最高是《雪国列车》456万美元,其次《梁鸣海战》258万美元和《国际市场》230万美元,其他似乎有一个合拍动画片有点票房,但也不多,具体找不到了,其他全都flop。

韩国电影《雪国列车》

而中国最近三五年的100名以内的是《一代宗师》659万美元,其他都是好点的几十万上下,差些的几万,最低的是陈凯歌的《搜索》好像才1100美元,雪崩(这里要吐槽一下一代宗师的英文片名,我完全没认出来)。

说完了,商业片我们就来说说艺术片领域。

对于艺术片的统一标准评价其实比较困难,因为艺术性这个玩意儿它有很强的主观性,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富春山居图》都是好片,《小时代》、《栀子花开》简直就是亲爹,我个人就很喜欢《分手大师》这样恶劣型的喜剧。如果我们勉强用一个评判,那只能是奖项。

由于各种各样的电影节很多,而且都对本国有倾斜,因此我会排除中韩两国的电影节,只选取三大电影节,而且为了防止别人说我拿老古董压人,我只选新世纪以后的。并且因为有些人觉得香港台湾不算中国(知乎上颇有这么一批人),不能拿来贴金,所以我只看大陆。

同时,因为奖项很多,统计起来太麻烦,所以只统计几个重要奖项。你问我为什么不说奥斯卡,那你得要中韩两国起码有一国得过呀。至于不选其他的电影奖项,一方面因为没几个韩国电影得奖,写出来太不好看,另一方面因为数量太多名气不大我懒得查了。

首先是中国大陆:

再是韩国:

从上面可以看出,即便极严苛的的限制,甚至都刨掉香港,依然是中国电影占优势。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在以上两个硬指标上面,中国电影都是压着韩国电影,那为什么大家会毫无比较过程的得出韩国电影胜过中国电影这个结论呢?甚至这个结论流传甚广,我在某些地方都看到过韩国电影至少领先中国20年的说法。

为了查清这个问题,我认真梳理了这个问题的来源,发现它发轫于05年以前业内人士对国内市场不满意。

因为在现在看来狂飙突进的内地电影市场是从07年开始的,而09年中国电影市场才超过了韩国,05年以前的反而是韩国电影市场在突进,中国只有其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一个弹丸小国票房远超中国,当然会让人心里不平衡。然而,这个时候的埋怨其实只局限于一小部分圈子内部,并未向大众扩散。

真正开始让大众了解到韩国电影实力的是冯小刚的《集结号》,当时冯小刚使用了全套韩国特效和烟火师,这次就有很多人站出来说韩国电影怎么怎么样了。但是,这并没有形成风潮。

冯小刚电影《集结号》

真正形成风潮是从11年开始,12、13两年达到顶峰,因为11年开始韩国本土电影票房超过了外语片,此后两年逐年递增,13年时达到顶峰收获了59%的占比。

与此同时,这几年正是中国电影最糟糕的一段时期,12年海外销售跳水不说,还破天荒的本土票房低于好莱坞。你说票房完蛋拿个奖提振一下信心也好呀,但是,这段时间华语片三大奖毫无收获。两相一对比之下,自然韩国电影远超中国的论调铺天盖地而来。

如果我们深究一下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的话,首先就要分析一下整个世界电影市场。

在全球范围之内,好莱坞攻城略地,各大国的本土电影溃不成军,能在本土市场上压过好莱坞的只有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和土耳其等寥寥几个国家。

这几个国家中,印度是因为国家贫穷,电视机和网络的普及程度不足,因此最廉价的娱乐方式就是电影,观影人数超多,票房总量不大,再加上其特殊的宗教文化氛围和国情,大家只喜欢像春晚似的载歌载舞的接地气电影,所以好莱坞扑成狗,阿凡达只有在印度没拿到当时的冠军,被三傻压住。

土耳其是绿教国家中世俗化最好的,但是由于处于绿教老大地位,精神上优越感很高,文化辐射整个绿教世界,很支持本土。

日本则是二次元文化超发达,取得高票房的要么是动画要么是动画改编,因此在其发达的动画产业的支持下每年都能拿到近7成的票房。但是,日本在八几年九几年并未找到这条动画、动画衍生道路之前,依然被好莱坞吊打。

通过以上三国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他们三国能压过好莱坞的关键在于培养本国观众的口味,使其产生与本国电影契合的独特审美。这三国两个是因为宗教,一个是因为特殊文化。

而韩国就不太一样了,既没有什么强力的宗教思想,又没有什么极其特异性的文化,就给出了一个极有趣的做法。

Artbuster,这是韩国人造的词,翻译一下叫做艺术大片。顾名思义就是把艺术性和商业大片结合产生的片子。

我在前面提到过,艺术和商业是很难调和的,全球都少有这样的导演。斯皮尔伯格算一个,李安算一个,卡梅隆和诺兰只能算一半,因为他们两的逻辑都是商业片逻辑,但是卡梅隆是引领观众不是讨好观众,诺兰则擅长给自己批一层高B格的皮,所以他俩显得突出。

调和艺术和商业是如此的困难,韩国导演何德何能可以批量生产这种艺术大片,这其实是一个忽悠人的伪命题,是用来给人洗脑的。

是的,韩国就是靠就是洗脑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实际上,分析一下韩国的高票房片子,大约是这么几类:

首先是现实题材、政治题材等等,比方说《熔炉》。这种类型的片子事实上是全民教育片,之所以会取得票房是因为全民关注、感同身受。

韩国电影《熔炉》

其次是民族主义题材,比如最近上映的《暗杀》(去年9月17日在中国内地上映)。这种片子就是韩国的手撕鬼子,之所以会高票房得益于其高昂的民族主义情绪,即便韩国很多并非民族主义题材的电影都会有民族主义内容,以迎合民族主义思潮。

韩国电影《暗杀》

还有,就是爱情、喜剧。其他的类型就是以色情啊、恐怖啊等偏门来博票房。

走出洗脑新路子的就是前两类,因为这两类都基于一个特殊的事实,那便是韩国这个国家是一个仅有五千多万人口的、人口成分单一的、地理封闭的半岛型国家,他们的人民在文化心理层面上是极为相似的,某个现实题材他们很容易的做到全民触动,某种民族情绪他们可以不断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的洗脑,让民众认准Artbuster。

打个比方,把商业电影比做烧饼,艺术电影比做蛋糕。世界上其他的电影人一般是做烧饼的做烧饼,做蛋糕的做蛋糕,能做好一样就很好了。

两样都做得不错那就是大师,能烧饼做得比蛋糕好吃,或者蛋糕做的比烧饼流行那就是斯皮尔伯格和李安,你能烧饼外表做的和蛋糕一样漂亮那就是诺兰,老是能做出新型烧饼的就是卡梅隆。

而韩国电影就好像是韩国人较喜欢吃樱桃,于是韩国电影人就想方设法强化这一点并且在烧饼上放了个樱桃,但他还是烧饼,不是蛋糕。

可是明明我们人口复杂,地大物博,吃葡萄的吃葡萄,吃草莓的吃草莓、吃蛋糕高的吃蛋糕,吃烧饼的吃烧饼,为什么看起来会有这么多的樱桃烧饼爱好者呢。我想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韩流的席卷】

电影从来不单纯是电影的事情,它跟经济政治文化息息相关。而韩流从2000年左右进入中国,经过十年的发展,十几岁受着韩流洗脑长大的小孩现在正处于电影消费主力年龄段,他们也是豆瓣上的装x侠们的主力年龄段,对韩国有一定了解和好感度。

这一点很重要,伊朗电影也很厉害的,为什么没人吹呢,就是因为没人知道,没人愿意了解。

伊朗电影《小鞋子》豆瓣评分9.1

【国境线的隔阂】

很多韩国电影的吹捧者除了拿艺术性打击商业片,拿商业性打击艺术片之外,最多说的是韩国烂片出产率低和韩国电影工业发达这两点。

我们先说烂片出产率低这个问题。烂片一般指的是口碑差的片子,很多人就拿着韩国电影豆瓣上的评分都很高来说话,但是烂片出产率的计算方式是烂片数除以总片数,2000年以来韩国电影产出了接近4000部电影,在豆瓣上的不足300部,就凭这么点数据怎么得出烂片率低的结论,况且能冲过国境线的电影起码是产生了一定反响是有一定质量保证的电影,用这个做样本根本不值得采信,是距离产生美的典型。

如果大家想要做一个较真实的样本,我可以向大家推荐一个渠道。大家可以在矽统上注册一个号,下载所有韩国三级名录下的电影进行统计,这个类型由于收集最为广泛,所以样本最可靠。

经过本人批判性的眼光观察,即便是也有一定的国境线隔阂,以电影来说大部分都是烂片。我先声明,本人绝对是以批判性眼光观赏,才不会告诉你我大部分的剧情都会快进的。

除了样本有问题之外,这个口碑也不是很可靠的。大家都知道,评分的人越多,分数就很难保持,因为众口难调。

豆瓣上评分最高的韩国电影是《辩护人》9.1分有107985人评价(此为2015年作者写文章时的数据,下同——观察者网注),这个片子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和这么高评价,与片子本身关系不大,主要是因为政治原因讨了整体偏右的豆瓣党欢心,大量的评论没提过电影全在说政治。

韩国电影《辩护人》豆瓣最新评分

而华语最高《霸王别姬》9.4分435981人评价,整整差着4倍。而评价最多的是《我的野蛮女友》8.0分216179人评价,这才是一个正常口碑。也就是说,不仅样本有问题,还存在口碑虚高的情况。

《霸王别姬》、《我的野蛮女友》豆瓣最新评分

韩国电影工业发达论最早是因为集结号使用了韩国特效和韩国烟火,那个时代,06年,确实是这样。但现在都十年过去了,随着中国电影市场扩张在电影上的投入越来越高,电影工业水平早就提升了。

以《大圣归来》为例,傻白田团队只不过给好莱坞代工了近十年就锻炼了出来。《捉妖记》你可以吐槽它的3D,但绝不能吐槽他的特效,这完全是电影工业水平的体现,不要再拿老眼光看人啦。

【韩国的宣传和国产的偏见】

韩国的娱乐产业是有国家推手的,加之其民族主义情绪浓厚,所以对于一点点成绩都大加吹捧。比方说压过外片,很多人都说韩国是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与好莱坞正面战斗获胜,我可以说这是个谎言吗?他不是没有保护,而是保护形式与中国不同。

中国在某些档期较好的时间段少安排或者不安排好莱坞片,称为“国产保护月”,而韩国的保护方法是在全年的所有时间段里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国产片放映,不能出现全放好莱坞的情况。

另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全度妍封后之后直接被捧上神坛,韩国就像八几年的中国,拿个奥运冠军都举国欢庆。

中国这边就艰难多了,大家一提起国产电影都一副呵呵的样子,一说都是烂片。我能说那是因为你们只看烂片吗?这样说估计会挨打,我就换个说法,你们很不幸地挑出来看的都是烂片。

比方说flop到家的范冰冰,众所周知,大家对它的印象停留在毯星、金锁、武大头、马震上面,有几个人知道她凭借《观音山》得过东京电影节影后。范伟和倪萍得过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的影帝和影后大家根本连想都想不到吧。王全安大家都只记得他嫖娼了,《图雅的婚事》那是什么鬼。

《观音山》剧照

如果不是认真看过我前面的表格,你敢说你知道蔡尚君和《人山人海》。至于《李米的猜想》、《杀生》、《斗牛》估计没也多少人听过吧,比起这些,《亲爱的》、《白日焰火》和《无人区》都显得知名度高多了。还有刚上的《刺客聂隐娘》我估计多数人都会在电影院睡着。

电影《李米的猜想》剧照

其实这是个正常现象,艺术片本来就是个曲高和寡的玩意,全球范围内都是这样,比如第一神片《刺激1995》仅凭票房收入是根本回不了本的。而只有韩国通过各种洗脑手段,让自己的国民为伪·艺术大片使劲掏钱。

我能说那些看起来高霸上的韩国影片到了中国多数会flop嘛,比如《熔炉》可以参考《亲爱的》,即便是打拐这样波及全国的话题加上黄渤赵薇这样的明星票房也不过3.5亿。《暗杀》、《梁鸣海战》这种民族主义题材,可以参考《智取威虎山》这是最高的了。

什么,这不是民族主义题材,是革命题材?那参考《大明劫》,扑的连影都没有,又出现一部你没听说过的电影了吧,是的,这也是一部好电影。

全球范围来说,只有爆米花视效大片最有影响力,毕竟大家进电影院是为了放松一下而不是接受教育的,即便是号称文艺之国的法国,那么努力的想要提升国民艺术片品位,可素质最高的法国人民依然把七成票房贡献给了好莱坞。所以,按我看来,除非他们挂羊头卖狗肉,否则韩国这条路子很难继续下去。

总结一下,韩国电影远超中国之类的绝对是个伪命题,韩国电影超过中国电影的地方只有审查制度的宽松带来的现实、政治、情色、恐怖等题材的解放。但就电影市场而言,全球市场上最赚钱的题材是科幻、魔幻、喜剧和动画,在这几方面,中国电影是飞速进步,绝不存在被韩国电影领先的情况。

中国电影人面临的中国电影市场其人群复杂程度仅次于好莱坞面对全球市场,所以绝不能学习韩国电影这种小国寡民式的发展方式,好莱坞才是我们真正要效仿的对象。

ps.韩国电影我看过不少,本答案上推荐的我大部分都看过,甚至《暗杀》我也贡献了票房,只能说韩国电影进步很大,但要说远超中国,这完全就是乱说了。

如果大家受到答案鼓动认真看了那些电影,如果没有特殊偏好,就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韩国电影的思路事实上是主题先行,先给人一个看起来很高大主题,依着这个主题拍摄,很像大家做的命题作文,这是个典型的商业类型片做法。

因为他们想赚钱,就必须找到一个get到大韩人民点的主题,也就是那个樱桃。而这种做法,也有命题作文的弊端,缺乏灵性,容易陷入生搬硬套。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韩国电影的剧情生硬的地方集中在后半段,尤其最后二十分钟,因为使劲套主题的结果就是越往后套的空间越窄。反正我做命题作文的时候最头疼的就是收尾,每次都不得不草草总结了事。

另,这种电影的比较是一个极有意思的话题。本问题之下的高票数回答一边倒的称赞韩国,大家看完估计会有一个错觉,那就是韩国电影肯定独步亚洲。然而大家去看看为什么日本影视剧如今衰落到被韩国反超? - 电影,一定会有新的感觉,因为那个问题下面,韩粉和日粉互撕的有来有往,甚至韩粉处于下风。

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小众铁粉现象。

与国产片相比,韩国电影属于小众电影,对于装x侠们来说,小众的东西容易用来装x,所以其粉丝铁杆程度较高,再加之韩国电影并不是小众到没几个人懂,所以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知乎影视区与豆瓣装x侠有很高重合度,所以在与国产片相比的问题中一下产生优越感使劲评论就很正常。

可在与日本电影相比的那个问题中,韩粉没了小众效应的加持(因为日粉也有装x优越感),那就立即显示出了原本的战斗力和影响力。

最近学到一个词,叫做“echo chamber effect”(回声室效应),我想也可以解释一下韩国电影追捧者看起来如此之多的现象。它指的是信息在一个小圈子里传播导致的观念加强的现象。

因为喜欢韩影或者说装x侠们实际上是一个小圈子(比起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观影人群来说),如果有一个比较有趣的风潮(比如韩影超过中影二十年)产生,对小圈子内部的人来讲就会像回声一样反复传播,以至于圈子里的人都觉得不同意这点是很low的,最后产生所有人(无论圈内外)都同意这点的错觉。而知乎豆瓣几乎都是装x侠聚集地,各种超过中国电影几十年的言论自然很多。

一旦出了这个回音室在最广大的市场上进行检验的时候,结果却很让许多装x侠伤心。

事实上,纯韩国电影在中国上映票房未上过一亿,过五千万的只有《雪国列车》7484万和《晚秋》6700万。过三千万的只有《龙之战》3100万和《暗杀》4696万,过两千万的有《梁鸣海战》2671万、《夺宝联盟》2179万、《深海之战》2105万。甚至有韩国人做主角的电影都没有过亿的,这句话有点问题,因为华谊和SHOWBOX合拍的中韩合拍片《大明猩》有1.12亿,然而对于运用了动作捕捉投资的2000万美金,中国的1.12亿和韩国的132万人次(约五千一百多万人民币)的票房简直亏到姥姥家。

在这里,我们要恭喜一下韩国导演,因为《我是证人》打破了韩国导演不过两亿的定律。这还是中韩两国近几年交好,对于韩国电影在外片中比较优待并且韩国人非常注重中国市场卖力在中国宣传的结果。这在当下的动辄上十亿的电影市场简直是大悲剧。

事实上,韩国本土高票房电影只要是能过审的,基本都会引进,数量超过很多人想象,加上今年将近三十部了,神马《大叔》、《狼族少年》、《铁线虫入侵》、《海云台》等等都引进过,然而连个水花都没有。

韩国电影《大叔》

当然,会有不少装x侠们将这个现象归咎于观影群众都是x格低。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电影和印度电影,如果说蓝胖子过五亿(拿到了除好莱坞电影以外的最高票房)还可以用动画电影的特殊性来辩解(可人家日本就靠动画电影撸票房啊),《业火的向日葵》被剧透成那样都撸了八千多万也可以用以上理由辩解,那么印度电影《我的个神啊》都达到了一点一亿,那这就无话可说了吧。甚至英国片《王牌特工》和法国片《超体》票房表现都非常好,法国动画《小王子》都有一点五八亿,当然很多人以为它们是好莱坞片。

从这个角度看,韩影爱好者基本只存在于电脑硬盘当中,要他们掏钱去电影院支持一下是万万不能指望的,连我这个非韩粉都不如,起码我贡献了三部电影的票房。

比起铺天盖地的韩影吹捧者,印度电影几乎称得上无声无息了。然而,尽管印度才称得上全亚洲电影海外卖的最好的国家,却比起韩国电影真的是毫无在感,应该是印度电影没有回音室的粉丝基本盘,才吹捧的少吧。

韩国电影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形成有影响力的属于自己的流行文化符号(如英国的特工,法国的文艺,中国的武侠,日本的动画,印度的歌舞等)所以在海外市场上的号召力才如此糟糕。

这其实就是韩国电影的路子决定的,韩影为了本土市场剑走偏锋,将本土化做到了极致(也就是我说的樱桃),所以他们的电影整体思路是不适合扩张的,因为韩国特性太过于强烈,那就人类共性减弱。尤其是在中国市场这样一个观影人群如此复杂数量多的地方,缺乏这样的人类共性的逻辑方式和情感共鸣是致命的。

再,15年的中韩两国电影表现也印证了我的观点。15年中国电影不仅在本土占据了六成以上票房,也在海外收入了27.7亿的票房,恢复到了09年的水平(今天偶然发现狼图腾出乎意料地进入了法国电影票房榜的全年第八)。

而韩国电影要不是后半程发力,恐怕今年要低于外片,今年只拿到百分之五十二(当然比去年百分之五十点几好一点)。而且更糟糕的是韩国中等收入的电影(观影人次三百万以上)数量连年减少,但顶级收入(千万人次以上)数量未减少。

这说明,一方面随着韩国本土市场到顶(韩国年人均观影次数全球第一)和进军海外受挫(自《雪国列车》后一部不如一部),韩国电影的内部垄断竞争加剧,挤压了中等片生存环境。

另一方面,说明韩国体量过小,文化底蕴少,电影的题材创意等逐渐匮乏(韩国人自己都吐槽不死人就没法拍电影来指责泛滥的犯罪警匪片),因为中等片没有技术场面和顶级明星加持的优势,只能走题材、IP、创意的路子。

总之,韩国电影能在接下来的几年守好本土就不错了,它这种极度使用现实映射和民族主义情绪的手段不仅海外没票房,国内也迟早审美疲劳。

(知乎网友@回声箭 授权观察者网刊发)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杜津
韩国 电影 萨德反导系统 中国电影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若我们曾抱一丝幻想,中国半导体发展不会如此迅猛”

《心智对话》直播:世界科创的旧中心与新势力

12年造20公里,这条日本承建的越南地铁终于投运

沙利文放话:特朗普跟中国谈不成“大买卖”

“全球钻石价格暴跌,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