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生:商汤后裔从北方转徙浙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来源:观察者网

2016-08-29 13:05

湖上生

湖上生作者

文学批评者

妹方是一个文史意义上的地名。专指现浙江省金华市汤溪镇一带。此地古为越国西境山地,商汤后裔迁徙至此,并千年以来一直保留着那时的口音和生活方式。史书上称这些人为姑蔑人,又称为姑妹人。姑妹人在万方万邦的上古时代,拥有自己的领地,谓"妹方"。

张广天新书《妹方》以妹方的生活方式和妹人的故事来探寻人道与天道的关系,中国文化的意义,以及将来的可能性。

书中沈昭平、夏玉书、夏光妹和程兰玉等人,都出自妹方或与妹方有血缘关系,他们从清末一直走来,又向万年故国一直走去,曾经仿佛是未来,未来又始终并不在此。这不是一部几代人百年兴衰的家国史,也不是起伏跌宕的悲欢离合,而是借着妹方的方舟,借着妹人的身形,见证永恒之国、不死之心的手记。

以下为摘选与评点:

绪言

开卷,作者张广天谈到老人与孩子,以及青年、中国等等困扰他的学术问题,仿佛是关于上一本书《手珠记》的续本,甚或一个关系到下一本书的写作计划,然而,他的朋友,语言文字专家沈昭平突然从任教的日本名古屋爱知大学转来,因一桩房地产官司不得不请假回上海处理。两人因官司牵扯到共同的老家浙江金华汤溪镇,便扯开了洋洋洒洒四十余万字的《妹方》。妹方,意思是一个叫妹的地方。汤溪人在古籍中被称作姑妹人或姑蔑人,是成汤后裔从北方转徙至现今住地,因是上古方国时代的遗民,其地顺理成章地理当叫做妹方。

【此章妙语】作者承诺:“而这次恐怕要走很长的路,要带着看客们跋山涉水,深入到门户,进抵至身心。如果一时出不来,也不要埋怨我。我可以保证,那是你从来都未曾去过的地方,那些话语也是你从来也未曾听过的衷肠。”

卷一 松元君日志

沈昭平的日本妻子松元行江在岐阜县老宅中翻找到她曾祖父松元正雄的日志,这是写于1942年至1944年的手笔。令沈昭平惊讶的是,松元正雄竟到过汤溪,甚至与沈昭平的外曾祖父夏玉书还有交往。于是,整卷呈现这个侵华军官的行军记录,通过日人的眼光展现妹方人的生活。令人惊讶的是,松元正雄得到的几本关于汤溪妹方的古老志乘,抄录出来拼凑出一幅万年妹方的轮廓。如果这些志乘是虚构的,那么,张广天绝对是文献古董的造假高手,其文笔缜密瑰丽,又微言大义,不得不拍案叫绝;如果这些文字是真实的,那么得到这类历史遗产,实在是读者的大幸。

此卷中另值得一提的是“龀龆归”,说是妹人的古风。一遇世道昌明,先祖会择日突然出现在生人中,与人歌舞,与人宴乐,又突然随暴风雨飘散。作者浓墨重彩地描述了这个经过,带你身临其境。

【此卷留意处】夏玉书论宋词,振聋发聩,前无古人。小个子帐房先生戴昆的死,触目惊心。日人侵华之深层意图,以往的书籍中盖未提及。

卷二 成汤溪

谈谈往事,又常常回到现实。昭平与作者在上海见面,常常吃酒闲聊,聊到童年在汤溪的经历,一返三往。

昭平回忆1972年和1974年两次回汤溪,曾亲历龀龆归,遇见先人澹台公家族因感佩社会主义建设而动用神力移山填湖的事,又澹台公第十一女明悦童主带他去九峰山崖揭示会堂神谱,虚实叙述浑然一体,壮阔而诡谲,汗毛一直竖着不倒,神鬼歌泣。

昭平还提到上世纪80年代再回汤溪的故事,与同学效仿嬉皮士醉卧山巅。农人的白描,厨灶的炊烟,腊酒的雄浑,西化的青年学子性爱的放纵,妹方此间正如一幅揉皱的宣纸画被随意抛掷在垃圾篓中。

【此卷惊魂处】“澹台公第十一妾的女儿明悦童主,十三岁,肤洁如丝,明眸云发,常常跑来找昭平玩。她骑一匹白马,到宅前庭院,伸手给昭平,接昭平跨上去,两人一起驰骋往西。到得九峰山麓,见崖上岩穴层叠,外面围着水晶门窗,里面灯火通明,金光四照。远望就像上海外滩的高楼,气势磅礴。”

卷三 齐叔公师

昭平回忆外婆的一个老朋友齐叔公,他是给有钱人家死了老公的寡妇做补代的,当地人称“布袋”。布袋能唱能说,能用民间奇怪的办法替人治病,还参加过红军。

布袋的谣曲中充斥正史不记的真事。布袋跟昭平讲了四个故事,从宋元至明清的贼盗仙女故事,也有蒙人占据姑妹故地时大漠公主与妹人的情史。布袋唱道:“春天来了,冰山上的雪融化了,妹妹也融化了。”

布袋与他童年青梅竹马的相好丰莲馨的故事贯穿整卷,一个参加红军杀富豪,一个嫁给了富豪做小妾,但最奇绝的是,两人都同情对方,甚至丰莲馨的富豪男人也同情红军。

【此卷点评】至此,万年妹方的大舞台始成,主要人物快要登场。

插话

接下来作者插进一席话,论文明的分裂与弥合。也插进沈昭平官司的进展,和这桩官司的来由。

卷四 夏光妹

夏光妹是沈昭平的外婆。昭平小时候寄养在外婆家。外婆看起来是一个特殊的人,但实际上原本的中国人都像外婆一样生活。

夏光妹一生嫁过四个男人。

第一个嫁的叫子俊,去东洋帝国大学读书了,抛下她独守空房。她与子俊的姐姐泷莹去听戏,与戏班子的承头、小生一起吃酒,触犯了习俗惯例,被公公休回家了。光妹花轿进门,与泷姐对话一段,写得像一页扇面,美若晕彩。

休回家的光妹,遭父亲惩罚,再嫁给一个长工。两人初次见面,作者写道:“说罢便去揭盖头看新娘子。一道白光扫过萨瓦那张黑脸,女人鲜白的肤色吓愣了男人。一头煤黑挡住外面的太阳光,光妹瞥见一张四五十岁的老脸,脸上布满刀刻的皱纹,铁一样硬戗,还没凑近就磕撞人。光妹心想,这便是她的男人了,看她一眼就弄疼了她,心里顿时生出十分不满意。顷刻时隙,闪电一般,上帝轻掀帘角,让人间和地狱在此匆忙一会。”可见,这接下来会是怎样跌宕曲折的生活!而作者的想象力远不是我们所及,跌宕的竟是不跌宕处,平静的竟是不平静处。这个叫萨瓦的像生铁一样的男人和他刁蛮的母亲,最后却成了本书中最怆痛而美丽的人。

第三个嫁的是一个富农儿子,白净的顽主程佳琏,就是沈昭平的亲外公。可怜遇上中日战争,国军抽丁充军,光妹和佳琏为了情爱嬉戏的缠绵生活,居然拒不从军,在那时其实就是拒不抗日。然而,命运不济,每年抽签,年年抽到程佳琏,直落得卖田典屋,家道日渐破落,成为赤贫。

佳琏死后,汤溪解放了。因光妹赤贫,解放军工作组搞土改,让她当妇女主任。任上,她同情已经嫁给恶霸地主的泷姐,用掉包计放走了泷姐,结果自己做不下去,只好逃到上海。在上海,被放走的泷姐嫁给了食品厂的党委书记,经党委书记介绍,光妹嫁给了她喜欢的老工人梁育金。梁育金带过来三个孩子,却隐瞒了在家乡的婚姻。人情很撞击,人心很悲悯。就这么一路叙述下来,经过文革改革,梁育金病死,光妹一个人住在浦东。作者在此处停留,用喟叹的笔调写道:“她跟昭平说,她常常从菜场这头走到菜场那头,看看什么都好,可什么都买不起,篮子空空的提去,又空空地提回来。昭平在他的手记里写道:‘外婆,我多想变成胖头鱼和毛栗子,偷偷装满你的篮子。’”

此卷精彩处颇多,一是想象力超乎阅读者意料,二是人物穿插,子俊几次在人生旅途中再见光妹,令人唏嘘涕泣。

光妹最后活到一百零二岁,死的时候沈昭平躲在名古屋不敢去见她。光妹死前化作神灵,跨越洋海来到昭平面前作别。

“有云从窗口涌进来,绕着睡床不散。云里有声音传出来,说:‘昭平啊,外婆这间去罢。侬不要忘记我啊!外婆知道你一直很不开心的,他们对你都不好,不懂你的心。这个囡会对你好的,她么俏,么嫩,你女儿么的,她也有外婆一样的心呢!你们两个好生在一起,不要耍争,不要贪心,也不要怀疑,越处越有甜头的。外婆不回汤溪,就睡在海边,跟你外公一起,他们谁要把我弄回汤溪,你要拦住啊!魂灵也是肉身,你们常来看我,常来祭我,魂灵就不会散,外婆就永远跟你们在一起。外婆嫁过很多人,最后嫁给了育金。育金对我好,我是育金的人。哪有死了又嫁回头去的?乡下好啊,那是人心好。好心不管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汤溪。你不要回来送我了,我知道你看见我死心里会难过。我们这里说说话,就作予别了。外婆一生一世,跟你祖孙一场呢!沸么沸么的。再会哦!再会!’”

【此卷点评】光妹不顾光绪、民国、公元的纪年,自有她自己的岁月逻辑。仿佛,她根本并不搭理二十世纪的每一场革命。

论冒

以前考状元,出题有个论冒,意思是策论的大纲。作者在这段中以此标题铺排出本书的思想纲领,论情爱与恩义,论活法,论玩物并不丧志,最最精彩的是批评了近乎不可动摇的法治观念,说法治归根结底是人的法治,所以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治。作者从妹方人的生活方式中寻到天道之治的根据,论述了天治和人之法治的关系。戳破西洋法治迷信。

卷五 沈阿姨

沈阿姨是夏光妹和程佳琏的女儿,沈昭平的母亲,名叫程兰玉。

因夏光妹在程佳琏这次婚姻中沦为赤贫,沈阿姨程兰玉便是另一番命运。从她嘴里说出的故事,与夏光妹不同,完全是另一个版本。她说,夏光妹为了改嫁,扔掉或者卖掉所有的儿女。她能有今天,完全要感谢共产党解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给她提供了机会。她是成千上万个党比娘亲的亲历者。

似乎,没有革命,就没有沈阿姨程兰玉,也就没有沈昭平。

沈阿姨的故事也是真的,这故事与夏光妹的故事纠缠在一起,构成了本书强烈的文本冲突。

此卷后半部分,以沈阿姨报恩的线索节节叙来,最后直到去看毛主席,令人揪心。

【此卷点评】如此冲突,甚至完全推翻前半部书的叙述,居然在最后找到了人心归一。是写作的技巧,还是神天的引领?

卷七 沈昭平

这卷的体例很有突破。一共三章。

第一章叫《光妹寄诒录》,昭平将外婆说过的话整理成文,完全像个单行本,是关于妹方人生活方式的详尽手册,具体到吃喝拉撒,非常好看有滋味。经史子集要说的,被作者一万多字悉数囊括。

第二章叫《昭平简历》,完全接近求职简历的模式,只是后面一点陈述了昭平的语言文字学观点。看似不经意,实质也是从学术的角度给故事做了注解。

第三章叫《矜事》,我想应该是指触人矜闵之心的故事吧!大多都是昭平与外婆生活在一起的回忆。我引一段在此,写得太美了:

昭平和光妹穿着胶布的大雨衣,倚靠船尾驾驶舱的木墙坐着,看水波向两旁劈开,看一路模模糊糊的人家。沾满青苔的古桥,洞口收拢河道,又放宽河道,人从它上面也从它下面一再走过……百年,或者千年,一直不变。

昭平说:“什么叫可怜啊?”

“可怜,就是一个人看另一个人,觉得是同一个人。”光妹说。

“外婆,我想你。”

“怎么说想呢?外婆就在这里,想什么呀?”

“夜里头,你们讲话,我听见了。我听那些话,好比已经走到很远的地方,一个人孤单单的,就想你,想你永远不要与我分开。”

“外婆活着不会与你分开的,死了就分开了。将来你到头也要死的,我们跟这个世界总要分开的。”

“我们一直坐在这里,船一直开下去,一直开下去,不分开多好啊!”

“人来世上,都是临时住住的。父母儿女,夫妻亲朋,都好比过客。我们借这艘船宿宿,一辈子借世界这条船宿宿,都在船上呢!所以,人相互可怜,人的心竟比这水还要软许多的。”

“课文里有个人说:‘不要可怜我,我不要人的可怜!’这话是什么意思?”

“这话的意思,是他心坚硬了,比铁还硬。哪怕有人扔点剩饭给你吃,他的同情心都没死呢!不要想他屈辱你,你自己不屈辱自己就好了。人不好以为自己大能,不好以为自己抓牢的东西不会毁坏的。总是这一条船,总是临时的,没有长久。你遇到外婆,也是临时的。这一家都是临时工,莫非你外公在工厂里就是永久工么?”

“这么说来,我还是想你,会一直想你的。”

【此卷批语】好到无言。

部分注解

这部分是本书的高潮。直指天道与人道,彻底批判文艺复兴以来的所谓“人道主义”,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我认为张广天真正是一个大逆不道之人!

卷七 岐阜县的沈行江

沈行江原名松元行江,东洋婆,比沈昭平小二十四岁,是他在名古屋爱知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嫁给了他,嫁给他故名沈行江。

作者写到这里,做了三件事。一是圆了那场官司,将行江和昭平的爱情也交代清楚;二是延续整本故事的情节,通过行江的所见所闻写当今的妹方人,写工业化和革命的沉重代价;三是借行江的作为,拿走汤溪还可保留的文物,要做一叶方舟,试图从生活方式去靠近天道,有点礼失求诸野的味道。

本卷中中国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画卷带着脓血被一一展开,而方舟中每一件历史存遗竟是栩栩如生的活物,一段录音,一个武士的纽扣,一页报纸,一张记录做炊糕的食谱……她和昭平要远去了,不归了,而妹方究竟在哪里?

书的结语是这样写的:“人以他的故乡为舟,驶抵心的归宿。”

【此卷关键词】净人,半净人,不净人。恕我不能剧透。

【全书点评】五百年来第一奇书。说五百年不是噱头,不是夸赞,是人道主义始于五百年前,此书逆人道主义而行,颠覆一切西方思想。本书另有值得一提之处,即张广天自己作为人物也入了书,他的妻儿、学生、师长也影影绰绰的,不知孰真孰假,甚为晃眼。

《妹方》作者张广天

【作者介绍】

张广天,男,1966年7月生于上海,作家,导演,诗人,音乐家,思想家……所有这些头衔加在他身上都不为过,但所有这些头衔都不足以描述他。他做的音乐,不是我们听过的那种;他导演的戏剧,不是我们印象中的舞台剧;他写的故事,出离所有以往的蓝本;他吟咏的诗句,没有光怪陆离的词章,记不住具体的话语,却令人难忘诗意;他的思想,与这个时代背道而驰,却直指每个人的心底。他说,五十岁以前,他始终只是文艺的小学生,他曾经的戏、歌、诗、思,都是调皮的孩童难抑的恶作剧。如今,他开始做工,开始敞开心扉,开始埋头写作。

外界评论他,说他是“冒险家”、“音乐的不肖子孙”、“文学的叛徒”、“思想的祛魅人”、“不朽的情人”,但这些都不是真实的他。真实的他,或者在本书的某个章节里,或者在未来的某本新书中,或者根本没有这种真实,来世只为不断投胎,以见证和荣耀即始即终的永恒。

他说,关注他,只是为了忘记他,这便是人生全部的秘密。

代表影视音乐作品为《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恋爱的犀牛》,导演过《切·格瓦拉》,还曾出版自传《我的无产阶级生活》、《人类的当务之急》。

责任编辑:马密坤
书评 历史 遗民 地理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以色列警告美国:一旦逮捕令下发,我们就对它动手

涉及俄罗斯,美国又对中企下黑手

内塔尼亚胡警告布林肯:以色列不会接受

“这是美国自信心下降的表现”

“美国没料到遇上中国这样的对手,出现战略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