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5天4次下潜 南海科考任务全速推进

来源:新华社等

2017-05-02 08:29

据新华社5月1日报道,中国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现5天4次下潜,南海科考任务全速推进。其中,4月29日、30日连续两天带着科学家攀登南海中部的珍贝海山,攀爬高度接近1500米。

1日,科考队员对“蛟龙”号和A型架进行全面维护与检修

据悉,第二航段科考原定4月9日—5月7日进行,后调整为4月24日奔赴作业区至5月13日结束。

第二航段现场指挥部抢抓天气窗口,从4月26日—30日,“蛟龙”号在南海多金属结核采集试验选址B调查区和南海中部的珍贝海山各进行了两次下潜,全力推进本航段两大主要科学目标——开展1000米级多金属结核采集试验区的选址和海洋地质学及海洋生物学调查。

科考队员布放沉积物捕获器,进行常规科学调查

4月29日,“蛟龙”号下潜初探南海中部海山链区的珍贝海山,是我国首次沿南海海山剖面自下而上进行系统观察和取样,获得了科学家们需要的玄武岩、沉积物、近底海水和生物样品。

实习潜航员张奕表示,“第一天爬山,潜航员们从9时25分到达2930米的海山下部,开始往上爬坡、作业,15时到达2270米的高度,花了5小时35分钟、攀了660米”。

4月30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沿珍贝海山南坡向山顶行进,这是中国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蛟龙”号的第4次下潜。

这次“蛟龙”号的下潜,最大潜深1101米,水中时间8小时,海底作业6小时28分钟。“蛟龙”号拍摄了大量海底高清视频照片资料,并系统地获取了新鲜的玄武岩样品和生物样品,以及近底海水和沉积物样品。

实习潜航员杨一帆说,“第二天爬山下潜人员于9时02分抵达预定深度,15时30分返航,垂直高度爬了773米(从1101米爬到328米)”。如此一来,连续两天“蛟龙”号的攀爬高度接近1500米。

之后,“蛟龙”号马不停蹄奔赴南海多金属结核采集试验选址B调查区,5月1日抵达作业现场,科考人员随即开展了生物诱捕系统回收和锚系布放等常规调查作业,为多金属结核采集试验工程选址及环境调查与评价获取第一手基础数据资料。

5月1日当天,“蛟龙”号潜水器本体部门则利用航渡时间对潜水器进行全面维护与检修,先后对“蛟龙”号推进、液压、电气等系统进行全面维护,对24V接地、水声通信机泄露报警等故障进行了定位与排除,通过全面检修保障后续潜次顺利开展。

这是4月29日“蛟龙”号布放入水,准备攀登南海中部的珍贝海山

这是“蛟龙”号攀登南海珍贝海山后获取的海绵和海胆等生物样品

随着“蛟龙”号下潜,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杨刚说:“30日的下潜收获更多,在1100米深处取得多块新鲜的玄武岩,在630米左右发现多处板状及块状半固结有孔虫砂,并取得一块约0.7公斤的样品。沿海山继续向山顶前进,在420米至顶部可见珊瑚、海百合、海葵、海胆、海星,以及鲨鱼等大型鱼类。”

这些样品展示了珍贝海山上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多样性特征,对开展新生代南海海山链成因、南海构造演化,以及南海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现场总指挥邬长斌表示,大洋38航次是“蛟龙”号试验性应用以来作业任务最多、空间跨度最大、历时最长的航次。通过试验性应用航次,着力推动“蛟龙”号业务化运行、打造深海技术装备开放共享平台,推动深海大洋科考事业发展。

5月1日恰逢《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颁布实施一周年,邬长斌说,“一线海洋科技工作者奋战在深海大洋科考事业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为海洋强国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自今年2月6日开始的中国大洋38航次科考,共分三个航段,分别在西北印度洋、中国南海、雅浦海沟和马里亚纳海沟开展科学调查。

责任编辑:张晨静
蛟龙 蛟龙号 下潜 南海 海洋科考 科考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习近平抵达贝尔格莱德,塞空军战机为专机护航

习近平抵达塔布,马克龙总统夫妇机场迎接

习近平将抵达塔布,继续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

中法关于中东局势的联合声明

习近平同马克龙共同会见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