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真正造出量子计算机还有多远?潘建伟:10到20年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5-03 22:53

【观察者网综合报道】今天,你一定被这条新闻刷屏了:《中国造出世界首台量子计算机》,不过就如同前两天的“一滴血验癌症”一样,这个标题也有些“标题党”。实际上,潘建伟、陆朝阳等科学家构建出的是量子计算的原型机,比早期经典计算机(指世界首台经典算法计算机埃尼阿克)运行速度快10到100倍。由于该计算机目前尚属于早期的实验室阶段,在运算能力上还无法与现代的计算机相比,因此这是我国量子计算机研究取得的重大国际突破,并不是真正造出了可投入应用的量子计算机。潘建伟院士也表示,要造出有一定应用价值的量子计算机,还需要10到20年的努力。

5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右二)在上海宣布,我国科研团队成功构建的光量子计算机,首次演示了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量子计算能力。

潘建伟(右)和陆朝阳(左)

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日,中国科技大学的潘建伟、陆朝阳等科学家成功构建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速度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而且在全球首次实现了1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高精度操纵,为迈入量子计算时代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实验测试表明,该量子计算原型机,比早期经典计算机运行速度快10到100倍。由于该计算机目前尚属于早期的实验室阶段,在运算能力上还无法与现代的计算机相比,但是随着可操纵粒子数的增加,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将呈现指数级的爆发式增长,未来性能将远超现代计算机,如果现在的传统计算机的速度是自行车,那么量子计算机的速度就好比飞机。

中国科技学技术大学陆朝阳教授指出,在这个原型机上运行一些量子算法,我们发现它的速度跟我们国际同行进行比较,比第二名要快24000多倍。

量子计算机是指利用量子相干叠加原理,理论上具有超快的并行计算和模拟能力的计算机,其中,多粒子纠缠的操纵是量子计算机研发中最关键的技术制高点。

2015年,谷歌、美国航天航空局(NASA)和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宣布实现了9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高精度操纵。此次,潘建伟及其同事朱晓波等,联合浙江大学王浩华教授研究组,首次实现1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纠缠,在基于超导体系的量子计算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不过,由于高精度量子操控技术的极端复杂性,目前对其的研究仍处在早期发展阶段。“量子计算机就像初生的婴儿,未来最终会长成什么样子,对整个科学界还是个未知数。”潘建伟说。

潘建伟说,在量子计算基础研究领域,就计算能力而言,科学界有三个达成共识的指标性节点:第一步超越首台经典计算机,第二步超越商用CPU,第三步超越超级计算机。“目前我们实现的只是其中的第一步,但这一小步却是重要的一步。”

陆朝阳表示,预计年底可以实现操纵20个量子比特、达到目前商用CPU水平;到2020年,有望实现操纵45个量子比特的目标,向经典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发起挑战。

5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陆朝阳教授(中)和学生们在中科院量子信息和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上海实验室检查光量子计算机的运行情况。

潘建伟表示,希望通过10到20年的努力,看看能不能真正搞出一台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的、比较普遍的、可以稳定运行的专用量子计算机。这是我们的一个奋斗目标。

对于量子计算机的未来,潘建伟有足够的乐观。

“10年内,超导量子操纵有可能做到100个粒子。到那时,它对某些特定问题的计算能力就可以达到目前全世界所有计算能力之和的100万倍,计算能力将会突飞猛进。”潘建伟说,此外量子计算机能耗更低。

专家认为,计算能力极限的大幅提升,意味着量子计算机可以分析更多数据。比如,实现精准的天气预报,躲避飓风海啸;计算优化的出行线路,让城市减少堵车;识别有效的分子组合,降低药物的研发成本和周期;甚至可以用于探索太空,较快辨别可能存有生命体的行星。

潘建伟预测,造出“专用”量子计算机,在求解材料设计、化学研究、物理研究等特别需要、特别有用的问题上超越“超级计算机”,有望在10年后出现,最终还将拓展到量子人工智能领域。

5月3日,一名科研人员在中科院量子信息和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上海实验室内调整操作台上的激光干扰器。

延伸阅读:

潘建伟:中国量子计算将如“雨后春笋”

中新社记者 张素

47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再一次站在聚光灯下。5月3日,他代表团队在上海宣布两件关于量子的喜讯:成功研制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量子计算机;成功实现目前世界上最大数目(10个)超导量子比特纠缠。

相关成果分别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光子学》和《物理评论快报》,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

“我们实现的是量子计算基础研究领域的第一步,一小步,但也是重要的一步。”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潘建伟穿着惯常的驼色绒衫平静地说。

学界公认量子计算基础研究有“三步走”。第一步是展示超越首台电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第二步是展示超越商用中央处理器的计算能力,第三步是展示超越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

潘建伟与陆朝阳课题组制造出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计算速度超越了71年前诞生的世界首台经典算法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一位审稿人评价:“你们构建了第一代‘ENIAC’量子机器。”

潘建伟院士

与此同时,朱晓波、王浩华、陆朝阳和潘建伟等科学家协同工作,成功实现1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高精度操纵,打破了美国方面在2015年创造的9个超导量子比特操纵的纪录。

30年前,潘建伟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与量子结缘。21年前,潘建伟师从量子力学大师塞林格,当被导师问及梦想,他脱口而出:“我要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

如今作为中国量子领域研究的领军者,潘建伟雄心勃勃。他并不满足这两项最新成果,而是瞄准更高的要求。他说,要在2017年底实现大约20个光量子比特的操纵,同时制备出20个超导量子比特样品。他还说,要到2020年做到45至50个光量子比特的操纵,最终实现量子计算超越经典超级计算机的“量子称霸”目标。

由于量子计算的巨大潜在价值,欧美各国都在积极整合各方面研究力量和资源开展协同攻关,大型高科技企业如谷歌、微软、IBM等早早布局量子计算研究。中国的科研院校及企业也必须参与这场国际竞争。

出生在浙江省,潘建伟用当地常见的“笋”来比喻中国量子计算领域的发展。他描绘说,笋尖刚长出来时进展较为缓慢,一旦长起来便越来越快。他说中国的量子计算就如“春笋”,“我们的爆发式增长已到了相变点”。

潘建伟有此判断,一方面是基于中国科学家多年积累。以他的团队为例,从1999年突破4光子纠缠操纵到2016年首次实现10光子纠缠操纵,他们始终“领跑”国际。

另一方面是国内已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风气,比如最新成果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合作完成,并且得到中国科学院—阿里巴巴量子计算实验室等方面的资助。

“未来将面临激烈的竞争,我希望结合国家实验室建设,让许多研究者面向同一个目标,集中全国力量去攻克量子计算机,突破国外的封锁。”潘建伟微笑着说,“保守一点说,用5至10年时间造出几台解决材料设计、化学研究、物理研究等需求的专用量子计算机”。

责任编辑:梁福龙
量子计算机 量子力学 中科院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习近平同马克龙共同会见记者

习近平同马克龙和冯德莱恩举行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

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小范围会谈

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结束

习近平将同马克龙和冯德莱恩举行三方会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