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全面建成 填补西部和南海战略空白

来源:央视网

2017-05-31 20:11

央视网5月31日报道,中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建设项目今天通过国家验收,这标志着我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接收站网全面建成。该站网使我国直接接收卫星数据的范围覆盖了我国全部疆土和亚洲70%的区域,填补了我国西部和南海等重要战略区域的空白,显著增强了我国遥感应用的数据服务能力。

我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覆盖范围示意图(本文图片均来自央视网)

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项目自2004年中国科学院批准先期启动、2007年发改委正式批复启动以来,经过多年的研究、建设、运行和发展,现已全面形成了北京密云站、新疆喀什站、海南三亚站和北京总部组成的全国卫星数据接收站网格局。

这一站网项目边建设、边运行,承担着我国全部国家对地观测卫星等数据接收任务。建设过程中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和突破,取得一系列卫星地面系统发展里程碑性质的重要成果,开创了我国卫星遥感事业的新局面,对利用空间信息保障国家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验收会在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举行

我国在拥有自己的遥感卫星地面站之前,只能通过购买国外的卫星数据获取相应的资料,难度大、时效性差、数量又极其有限。为满足我国遥感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1986年12月,以邓小平同志与美国卡特总统签订的“中美科技合作协定”为基础,我国建成了自己的遥感卫星地面站,包括位于京郊的密云卫星数据接收站和位于北京的数据处理中心。

但是,密云站的数据接收范围仅能够覆盖我国陆地国土的约80%,这种局面长期制约着我国陆地观测卫星地面系统发展和服务。为此,国家于2007年正式批准启动了站网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遥感地球所统筹我国民用陆地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建设:扩建北京密云站,新建三亚站和喀什站。

其中,喀什卫星数据接收站的建成填补了西部民用卫星数据空白,解决了我国西部和周边区域长期缺乏遥感卫星数据的状况;三亚卫星数据接收站的建成使我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直接获取能力首次伸展到南部海疆,解决了我国南海和周边区域长期缺乏遥感卫星数据的状况。

各大基站在北京数据处理中心的监控画面

目前,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共拥有21部大口径卫星数据接收天线、多条高速光纤数据传输链路,以及配套的数据记录、传输、处理、分发和运行管理系统,规模体量和关键技术指标均位居世界前列,整套系统已经平稳高效的运行了逾30年。

整个基站网络支撑着20颗以上的国内外卫星数据服务,具备对我国资源一号系列卫星、资源三号系列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实践系列卫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系列、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和国际重要陆地观测卫星的运行性数据接收能力,以及与之配套的站网运行管理和数据传输能力,高效提供全国各个领域遥感应用和科学研究,显著地提高了我国遥感数据支撑能力。

通过站网项目的建设与完成,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的技术水平与能力不断提升,进一步为我国遥感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平台与技术支撑,所接收的卫星数据主要应用于我国科学研究、灾害监测、环境监测、林业、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农业、水利、气象、海洋、矿业等专业领域,在保障国家重大任务需求、业务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为社会经济建设发挥了显著作用。

北京数据处理中心内景

基站网络在保障国家重大任务需求方面,重点支持了国家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对国家经济建设有重大影响的遥感工程项目,包括全国自然资源遥感调查监测、全国矿山开发遥感监测、西部测图工程、环渤海湾油污染、全国国土资源大调查、全国森林调查和荒漠化监测、农作物估产、海上溢油等,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基站网络在服务重大自然灾害遥感监测方面,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等历次重大自然灾害中均第一时间响应,为国家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保障与信息支持,并在澳大利亚林火、巴基斯坦洪水、日本地震等国际重大自然灾害中及时提供了大量珍贵卫星数据,为国际灾害监测做出了应有贡献,其中澳大利亚林火监测工作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反响和国际影响,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和平利用空间技术的形象。

责任编辑:手书
地球资源卫星 监控 中国战略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省级督察组现场核实情况,遭故意封路阻挠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

土耳其暂停与以色列所有贸易

菲律宾称在黄岩岛已越过红线?中方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