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李兰娟院士团队:2013年减少97%人感染禽流感风险

来源:中国青年报等

2018-01-10 10:23

经历2003年SARS阻击战以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团队用10年时间,在我国新发传染病防治领域建起了一道防治屏障,2013年,该团队在疫情报告5天后就迅速发现突发疫情病原是一种全新的H7N9禽流感病毒,揭示了H7N9新病源演化进化规律,并第一时间向世界公布了该病毒全基因组序列。随后他们又证实,活禽市场是人感染H7N9源头,减少了97%的人感染风险,使得我国避免了一场像SARS一样的全国性大灾难。

《中国青年报》1月10日报道,1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兰娟院士领衔,联合11家单位共同完成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李兰娟院士第四次以项目第一完成人的身份,站在了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这一次,她穿上红色的上衣,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奖励证书。这是该奖项自设立以来,我国医药卫生和教育领域“零”的突破,也是浙江省科学界首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李兰娟在台上领奖,丈夫郑树森院士在台下鼓掌,他们还是中国科学界少有的“院士伉俪”,曾共同领衔的“终末期肝病综合诊治创新团队”项目,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一等奖。

获奖团队在天安门广场的合影,中间持证书者为李兰娟院士,其右侧为郑树森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供图

在防控SARS的“战役”中,李兰娟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虽然浙江在SARS早期传染源控制、病毒检测和疾病救治上取得突出成绩,可令她陷入思考的是,我国在新发传染病防控、救治领域基础薄弱,连SARS新病原最终都由美国人确认。

中国如何在新发传染病防治领域占有一席之地?SARS疫情后,我国加大了对传染病防控体系的建设。李兰娟院士团队汇聚我国相关优势学科,创建了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包括P3实验室、负压病房、人工肝、微生态等14个研究子平台,针对我国重大传染病诊治开展深入研究。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香港大学、清华大学等相关优势学科与李兰娟院士团队联合攻关,逐渐创建了医疗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并在发现新病原、确认感染源、明确发病机制、开展临床救治、研发新型疫苗和诊断技术等新发传染病防治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13年春,华东地区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较其他传染病高,一度危及社会公共卫生安全。该传染病的病原、传染源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传播?如何开展救治?疫情一出现,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李兰娟院士带领下,立即启动联合攻关。

在疫情报告5天后,该项目组通过已建成的全球传染病监测网和数据库,迅速发现并确认了突发疫情病原是一种全新的H7N9禽流感病毒,揭示了H7N9新病源演化进化规律,并第一时间向世界公布了该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为全球共同应对该新发传染病赢得宝贵的时间。

李兰娟院士团队还迅速组建一支30多人的采样小组,一面深入各种人迹罕至的候鸟栖居地,一面前往养殖场、菜市场购买家禽后采集粪便取样。1个月内,项目组“锁定”传染源,发现活禽市场禽类与患者的病毒基因同源性高达99.4%,证明活禽市场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源头。多地迅速关闭活禽市场,减少了97%的人感染风险,有效地防止了疫情向全国蔓延,使得我国避免了一场像SARS一样的全国性大灾难。

病原被找到,传染源也被锁定,到底又是什么导致H7N9病毒禽传人,导致患者重症甚至死亡?项目组从蛋白结构到动物模型进行多角度解析,首次发现揭示导致H7N9病毒禽传人的关键分子机制,揭示人感染H7N9病毒导致患者重症和死亡的关键原因是患者存在“细胞因子风暴”,为国际上人感染H7N9禽流感治疗提供了有效路径。

在突破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高病死率的难点中,项目组创建了早期抗病毒、抗休克、抗低氧血症、抗继发感染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微生态平衡的“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系统揭示人感染H7N9禽流感临床特征,并创造性地将“李氏人工肝”用于重症H7N9救治,发现能有效消除“细胞因子风暴”,显著降低患者病死率。

据介绍,基于该项目的新流感疫苗快速研发技术平台和新发传染病诊断试剂高效快速研发平台,病原发现后两天内,项目组就成功研发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快速检测试剂,3天推广至全国31个省(区、市),7天后由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推广,两个月内,项目组成功研制了我国首个人感染H7N9流感疫苗种子株,打破我国流感疫苗株必须依赖国外提供的历史,填补我国流感疫苗株自主研发的空白。

“中国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风险评估和循证应对可作为今后类似事件应急响应的国际典范。”世界卫生组织这样评价中国应对H7N9禽流感病毒疫情的工作。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在全球新发传染病防控史上,利用自主创建的技术体系,成功防控了发生在本国国土上的重大新发传染病疫情。

那一年,离SARS疫情暴发正好10年。

李兰娟院士等中国科学家在世界新发传染病防治舞台上贡献中国力量,同时还在控制MERS、寨卡病毒等传染病输入、援非抗击埃博拉疫情中贡献了中国智慧,向全球提供中国经验。李兰娟院士说:“我国科研人员在新发传染病防治中取得的系统创新突破,进一步增强了建设健康中国的决心与信心。”

补充阅读:李兰娟和郑树森,一对“院士伉俪”

2016年1月11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郑树森院士和李兰娟院士共同领衔的“终末期肝病综合诊治创新团队”项目,荣膺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

新华社曾报道,李兰娟和丈夫郑树森,是我国科学界少数的几对院士夫妻中的一对。一位是传染病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一位是多器官联合移植事业的开拓者。

说起院士伉俪,李兰娟曾经的学生王保红有四个字评价:“医学狂人”。有多狂,有李兰娟自己的话为证:“经常是他在台上做手术,我在实验室讨论问题,弄到半夜一两点是常事。”

每天上午8点准时到达医院,深夜一两点钟回家,这就是这对院士夫妇的常态。虽然在同一家医院工作,但两人一天中唯一的交流时间就是起床后到抵达医院前的这一点点时间。“早餐是我们俩一天中唯一在一起吃的一顿饭”,李兰娟说,即便这样,他们也很少讨论家庭琐事,更多的话题是围绕类似“有个病人病情危重,我今天要给他做器官移植”“下午有个学术报告要发言,我中午飞机去北京”的内容展开。

因为研究主业上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在医院,夫妻俩有时也通过电话联系。遇到人工肝技术仍然无法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她会把病人转给郑树森,请他考虑肝移植;而郑树森在收治一些重症肝病患者时,也会根据病情推荐他们先去尝试人工肝治疗,“肝移植毕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夫妻间的转诊常常让病人觉得很幸运,因为“一下子有两位院士给自己看病”,而更加合理对症的治疗方案,也使得不少患者得以奇迹般地康复。

对医学临床和科研的全身心投入,造就了这个院士家庭不同于其他普通家庭的生活模式。家里的琐事全部由李兰娟高龄的母亲一手操持;两个儿子从小学会独立,大儿子更是扮演起家长的角色。“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骑着自行车,后座上坐着弟弟,每天接送上学,风雨无阻。这在当时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线。”李兰娟既为孩子骄傲,又为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而惭愧。

除了狂热的工作,这对院士伉俪也有着不为人知的温情和浪漫。今年5月1日,是他俩结婚40周年的纪念日,夫妻俩约了三五亲友简单地吃了一顿饭。“你们可能想不到,我们的新婚第一夜是怎么过的。”李兰娟笑着向大家抖包袱。

1975年5月1日,李兰娟和郑树森正式结为夫妻。他们在家中举办了简单的仪式,就在此时,突然接到电话,说郑树森父亲的身体状况不好,夫妻俩连夜往回赶。由于当时没有直达老家龙游的火车,他们就在金华火车站中转过夜。“我们把铺盖往地上一铺,就这样在火车站度过了新婚第一夜。”回想起来,李兰娟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条件虽然艰苦,内心却很甜蜜。”

虽然工作忙,他们却从未忘记孝顺对方的父母。郑树森在香港读博的时候,恰巧碰上公公重病,李兰娟怕丈夫分心没敢告诉,自己悄悄跑回去,整整一周时间陪侍身边,亲自为公公打针挂水、诊治病情,一口一口地喂公公吃自己精心熬制的稀饭,直到全部康复才放心离开。而李兰娟的母亲在90高龄时两次骨折,则是郑树森亲自拍板实施的手术。

工作之余,李兰娟的最大爱好是看电影,看越剧,可结婚40年,她却从未去电影院看过一场电影。先生喜欢婺剧,于是,婺剧就成了她最大的爱好。“只要有时间,我都尽可能陪他去看,虽然几乎每次都会迟到。”李兰娟笑着说。

对于丈夫郑树森,李兰娟不吝赞美之词。“他的手很巧,技术精湛,是外科的一把刀;关键时刻比较有思路,对医院的管理也很放手;他还很有爱心,因为自己出生清寒,遇到家境贫困的重病患者,他常常自掏腰包,还想尽办法为患者减免医药费……”

当然,在李兰娟看来,先生也有缺点:常常找不到家中的东西,炒青菜不放油只放水、下锅的时候也不等水开……虽然有时也拿这些开玩笑,但她从不真的介意。

对于妻子李兰娟,郑树森也满是赞誉:虽然称不上贤妻良母,一年只在大年三十做一顿饭,家里什么家务也不做,整天把心思扑在工作上,他却从来没有怪罪过。“我们几乎从不吵架”,郑树森说,晚上工作到再晚,他也会等妻子一起回家。“或许只有这样无数次的风雨同舟,才会有今天的相濡以沫。”

当被问到夫妻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时,李兰娟不假思索地回答:“志同道合、互相关心;彼此支持、相互理解。”

在人生道路上互相扶持,彼此温暖。他们,还将继续这样走下去。

责任编辑:周远方
禽流感 浙江 院士 国家科技奖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

“这把火怎么点着的?”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