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号成功进行月面生物实验!月面长出第一株嫩芽

来源:观察者网

2019-01-15 09:20

据@央视新闻官方微博1月15日消息,今天,嫦娥四号上搭载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发布最新试验照片,照片显示试验搭载的棉花种子已长出嫩芽,这也是在月面长出的第一道“绿色”。最新传回的图片显示,棉花嫩芽长势良好,这是在经历月球低重力、强辐射、高温差等严峻环境考验后,月球上长出的第一株植物嫩芽。祝贺!(央视记者崔霞)

据观察者网此前报道,在人类航天活动中,植物上天已不是新鲜事。上世纪40年代,美国就将玉米种子发射升空并成功回收。此后,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植物栽培实验基本成为航天活动,尤其是宇宙空间站的标配。可以说,太空生命科学研究一直是航天研究的热门领域。

而本次由重庆大学牵头设计的科普载荷“月面微型生态圈”将首次被送入月球表面,这将是人类首次在月球表面开展生物学实验。下面这个罐子,就是“月面微型生态圈”:

月面微型生态圈实验模型 图丨封面新闻

据专家介绍,“月面微型生态圈”是一个由特殊铝合金材料制成的圆柱形“罐子”,高18厘米,直径16厘米,净容积约0.8升,罐子表面也贴有我国国旗以及重庆大学和研究中心的标志。整个罐子重量为3公斤,成本造价在千万元以上,单里面相机就达60万元。包括抗高低压的电池、抗辐射抗低温的镜头在内的40多个主要零部件,都体现了现今中国最尖端的技术。

而小“罐子”里乾坤大,里面将放置土豆、拟南芥、蚕卵(蚕卵后改为果蝇卵,并增加酵母、棉花、油菜共六种)作为生物样本,以及土壤、水、空气以及照相机和信息传输系统等科研设备。

据了解,“月面微型生态圈”其实就是在模拟动植物在地球的生存环境。装置里面会带有水和配备好的营养液,通过一定的技术让罐子里的温度保持在1℃-30℃之间,控制好里面的湿度、养分。

月面微型生态圈模型内部 微博截图

另外,动植物的光合作用是靠吸收月球的自然光来进行的,整个装置里面是没有灯光的,是通过“罐子”中的光导管吸收月球表面的自然光进行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供昆虫卵吸收,然后昆虫卵排出二氧化碳和生活垃圾提供给植物种子。

截至目前,“月面微型生态圈”已经经历了几十次修改。在两年的时间里,项目能够迅速成熟完善,除了重庆大学的投入,还有深空中心联合的28所高校科研力量以及航空集团等多家单位的支持。

嫦娥4号科普载荷实验长生箱 微博截图

本次月面生物实验的目标是在月球表面实现动植物的一个生命周期。这两种植物将生根发芽,将开出月球表面第一朵花。与去年NASA空间站开出的外太空第一朵花不同,本次“月面微型生态圈”实验位置距离地球38万公里,比离地300多公里的国际空间站遥远得多,所处月面环境也比国际空间站内部复杂得多。

同时,马铃薯还可作为人类太空生存食物来源,其实验价值更加重大。

实验过程预定将会持续约三个月。届时,这项生物实验将通过小型照相机,向全球直播。

责任编辑:连政
嫦娥 探月工程 航空航天 中国航天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

胜利会师!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准备好为同志们挺身而出了吗?”“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