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批产时代来临!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首颗卫星下线

来源:观察者网

2021-05-14 07:53

微信公众号“中国航天科工二院”消息,5月13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以下简称武汉卫星产业园)主题活动拉开帷幕。活动以“筑梦中国星谷,扬帆航天时代”为主题,邀请了150余位国家部委和相关部门、地方政府、有关央企、高校、公司的领导和专家共同见证武汉卫星产业园开园以及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首颗卫星下线这一里程碑时刻

本文图片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航天科工二院”

本次活动是在湖北省人民政府、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由武汉市人民政府、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主办,新洲区人民政府、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承办。为期半天的活动设置了首星下线仪式、产线参观、主题论坛等环节,并设现场展览,集中展示了卫星设计、研发、制造等最新研究成果及解决方案。

国内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

迎来第一颗卫星下线

活动伊始,湖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王忠林,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总经理刘石泉,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乐成,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龚波,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程用文,湖北省政府秘书长蔚盛斌,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侯秀峰共同见证了由航天科工自主研发的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第一颗卫星下线。

据悉,该条卫星智能生产线于2019年启动建设,目前已具备正式投产运行条件,产线具有“柔性智能化、数字孪生、云制造”等典型特征,通过采用智能制造先进技术,可实现生产过程中精准感知、关键工序质量实时控制、制造全过程数据采集与控制等功能, 满足小卫星总装集成测试的需求。

本次下线卫星是面向批产设计的典型卫星, 主要由结构与机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等7大系统组成,通过零部件出库、部装、总装等多道工序,圆满完成该典型卫星在卫星智能生产线上的总装集成测试,顺利实现卫星成品下线,有效验证了该卫星智能生产线的可行性,标志着卫星批产时代的来临,具有里程碑意义。

据悉,卫星智能生产线建成后,小卫星的生产效率将提高40%以上,单星场地面积需求将减少70%以上,单星生产周期将缩短80%以上,人员生产效率将提升10倍以上。

重磅发声

引领航天产业发展

湖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王忠林,航天科工党组副书记、总经理刘石泉,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程用文,二院党委书记马杰分别致辞。

王忠林代表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对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

王忠林表示对于航天科工集团一直将湖北作为战略布局重点倍受感动。“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王忠林与在座嘉宾分享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航天事业重要论述讲话的三点感受。

一是发展航空航天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经之路,航空航天是国家实力的重要象征,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更是湖北谱写新篇的浓墨重笔,抓住航空航天发展的重大机遇就能迎来未来发展的制胜先机;二是湖北具备打造航空航天产业新高地的显著优势,创新资源富集、产业实力雄厚、区位交通优越,是中国最具发展优势和潜力的省份之一,在鄂发展大有空间、大有前途、大有可为;三是湖北将提供一流营商环境、一流产业生态、一流金融支持,为企业发展添薪助力,共同谱写航空航天发展新篇章。

刘石泉代表航天科工集团作讲话。刘石泉指出,航天科工集团始终秉承“科技强军、航天报国”企业使命,立足“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防建设、服务国计民生”战略定位,围绕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加强航天领域前沿性、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研究,持续推动商业航天创新发展,在推进航天强国建设的征途上,发挥着中央企业的主力军和顶梁柱作用。

刘石泉介绍,航天科工自觉融入湖北省和武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协同打造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以卫星产业园为代表的一批航天高科技产业项目,推动构建资源集约、开放共享的航天产业生态,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历时两年建成的武汉卫星产业园一期工程即将正式投产运营,为后续批量化卫星制造和大型星座构建,逐梦中国“星谷”提供有力支撑。

面向“十四五”开局,刘石泉强调,航天科工将继续坚定信心、砥砺前行,秉持开放态度,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提供卫星设计、制造、发射、测运控、应用等体系化服务,构建开放共享的新型卫星产业生态体系,推动航天全产业链的聚集协同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程用文在致辞中指出,我国首条卫星智能生产线第一颗卫星下线,是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的又一个突破。

点亮中国“星谷”,服务航天强国。程用文指出,自2016年8月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落户武汉以来,武汉坚持大视野规划、大手笔投资、大气势招商、大会战建设,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整体定位,力争将中国“星谷”打造成一流现代智慧园区、一流产城融合示范区、一流央地合作典范。

马杰在致辞中指出,二院建院以来,始终坚持“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神圣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着力打造新发展格局。

马杰强调,建设武汉卫星产业园,是在湖北省着力打造航天产业第三极的统筹部署下,二院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推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的重要举措,是落实航天科工集团“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防建设、服务国计民生”战略部署、推动二院航天产业、雷达与电子信息产业、网络信息产业三大业务板块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后续,二院将依托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构建新型空间产业生态体系,服务国家航天强国战略。

活动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龚健雅作了题为《天基遥感实时智能监视系统及关键技术》的报告。武汉市新洲区区委书记赵利洪、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吕东明分别围绕航天产业基地建设情况、卫星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等进行了主题报告。

签约入驻

共建卫星产业生态

随着武汉卫星产业园逐步投入使用,航天科工集团将逐步构建形成“低成本、高效率、快响应”的产业生态,全力打造国内最具研产实力和行业资源吸引力的以“聚合、开放、共享、创新、普惠”为特征的“三公里生态圈”,推动航天产业、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武汉卫星产业园品牌效应、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来自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北京吾天科技有限公司等集团内外多家单位首批签约入驻武汉卫星产业园。李伯虎院士工作站、武汉市科普教育基地也获得批复挂牌。

后续,航天科工集团将依托武汉卫星产业园, 以卫星智能生产线为核心,不断吸引卫星产业配套上下游企业产业生态聚集,构建基于数字孪生、柔性智能、云制造的新型研制生产模式,打造新型空间产业生态体系。

卫星产业园的成长相册

2019年4月24日

卫星产业园开工建设。

2020年1月8日

卫星产业园初具规模。

2020年3月25日

卫星产业园在疫后正式复工复产,奋力抢回失去的时间。

2020年5月8日

卫星产业园2号楼主体结构完工。

2020年9月11日

卫星产业园2号楼进行二次装修施工,工地上300多名工人同时作业。

2020年11月23日

卫星产业园2号楼场内正进行设备安装。

2021年2月18日

卫星产业园春节后复工,3栋主体建筑已封顶,并满足生产条件,投入试运行。

...

逐梦星辰大海,探索还在继续。

责任编辑:林铃锦
小卫星智能生产线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将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

巴总理召开紧急会议,“事关在巴中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