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突破!中国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人工合成淀粉
来源:人民日报
2021-09-24 08:30
粮食不需要土地种植,可以在生产车间中制造出来。如今,这个看似天方夜谭的想象正在成为可能。
日前,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天津工业生物所”)在淀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在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该成果于北京时间9月24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
“这也意味着,我们所需要的淀粉,今后可以将二氧化碳作为原料,通过类似酿造啤酒的过程,在生产车间中制造出来。”天津工业生物所所长马延和说。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蔡韬副研究员在实验室展示人工合成淀粉样品(图自新华社)
将二氧化碳还原生成甲醇,再转化为淀粉
淀粉是人类粮食的最主要成分,同时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目前淀粉主要由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光能、二氧化碳和水转化而成。
长期以来,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改进光合作用这一生命过程,希望提高二氧化碳和光能的利用效率,最终提升淀粉的生产效率。
这次,天津工业生物所的科研人员就成功创制了一条利用二氧化碳和电解产生的氢气合成淀粉的人工路线。这条路线涉及11步核心生化反应,淀粉合成速率是玉米淀粉合成速率的8.5倍。
从能量角度看,光合作用的本质是将太阳光能转化为淀粉中储存的化学能。因此,将光能高效地转变为化学能并储存下来成为关键。
“我们想到了光能—电能—化学能的能量转变方式。”天津工业生物所副所长王钦宏说:“首先,光伏发电将光能转变为电能,通过光伏电水解产生氢气;然后,通过催化剂利用氢气将二氧化碳还原生成甲醇,将电能转化为甲醇中储存的化学能。这个过程的能量转化效率超过10%,远超光合作用的能量利用效率。”
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甲醇合成淀粉的生命过程。王钦宏说:“要想人工实现这个过程,关键是要制造出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酶催化剂。”
科研人员挖掘和改造了来自动物、植物、微生物等31个不同物种的62个生物酶催化剂,最终优中选优,使用10个酶逐步将甲醇转化为淀粉。这种路径不仅能合成易消化的支链淀粉,还能合成消化慢、升糖慢的直链淀粉。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不需要种地,也能够满足我们对碳水化合物的需要。”王钦宏说。
在人工合成途径构建上实现跨越式突破
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人工合成碳水化合物,一直是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梦想。此前,华人科学家杨培东曾带领团队利用聚糖反应成功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多种单糖混合物。
“但是,他们还尚未实现复杂碳水化合物的人工定向合成。”天津工业生物所副研究员蔡韬说:“也就是说,他们的路线方法合成的是多种简单糖类化合物的混合物,还很难定向到其中的一种。”
专家介绍,淀粉高效人工合成的挑战主要来自低密度太阳能到高密度电能和氢能,低浓度二氧化碳到高浓度二氧化碳,以及复杂合成途径到简单合成途径3个方面。此前,在众多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前两个问题已基本得到了解决。
“这次,我们主要在人工合成途径构建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突破。”马延和说。
他介绍,一是跨越了人工途径进化的鸿沟。克服了不同来源、不同遗传背景的生物酶之间热力学与动力学不匹配等瓶颈,二氧化碳到淀粉的碳转化速率和效率显著提升;二是跨越了从虚拟到现实的鸿沟。团队用计算机可以设计出很多条合成途径,通过各种模块的组装和适配,最终筛选出了符合条件的路径,实现了人工淀粉合成。
“经过分析鉴定,我们合成的淀粉样品无论成分还是理化性质,都和自然生产的淀粉一模一样。”蔡韬说。
据科研团队介绍,在充足能量供给的条件下,按照目前的技术参数推算,理论上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应器年产淀粉量相当于我国5亩土地玉米种植的平均年产量。
马延和说:“这一成果使淀粉生产的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并为二氧化碳原料合成复杂分子开辟了新的技术路线。”
创新科研组织模式,让不同专长的团队协同攻关
专家预计,如果未来该系统过程成本能够降低到可与农业种植相比的经济可行性,将可能会节约90%以上的耕地和淡水资源,避免农药、化肥等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人类粮食安全水平,促进碳中和的生物经济发展。
重大原创性突破的背后,除了科研团队多年的努力和坚持之外,科研组织模式的创新功不可没。
天津工业生物所自2015年起,聚焦人工合成淀粉与二氧化碳生物转化利用,开展需求导向的科技攻关,集聚所内外创新资源,加强“学科—任务—平台”整合,实现各方科研力量的有机融合和高效协同。研究所根据项目研究需求进行人才布局,组建了当初平均年龄30周岁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团队。
传统科研模式一般以课题组为单元进行,优势是能够集中在一个领域方向,但不是所有的研究项目都适合这样的模式。
马延和说:“比如,我们这个项目是一个多领域多方向交叉的工作,这就需要将具备不同专长的人和团队组织起来,协同合作才能够完成,传统科研模式显然不太适合。”
根据项目特点,研究所创立了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即三维管理模式。
“三维管理模式,具体来说就是所里统一拨付经费,设立总体研究部、研究组和平台实验室。”蔡韬说:“总体研究部负责项目矩阵管理;研究组是根据领域方向和学科布局设置的特色学科组,实现专业分工;平台实验室则负责为项目提供装备方法支撑。”
“在这种新模式下,要实现哪一步目标、需要哪些人来做哪些任务,我们在整个项目层面都会事先进行具体分析。”蔡韬说,“比如,途径设计就是由所里生物设计中心科技组来负责,总体研究部通过任务分解,将相关研究任务定向委托给他们。简单来说,这个模式更容易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全预算的方式也能够保证团队一直稳定地做这一件事。”
项目实施过程中,也会对承担分任务的科研团队进行严格考核。通不过考核的团队,则由新的团队替换来重新完成任务。
“整个项目过程中,共有十多个小团队参与。”蔡韬说,“不同团队聚在一起,为一件事、一个目标、一个任务共同努力,协同攻关,最终实现了原创性重大突破。”
打开APP查看861条评论
评论861条
你带我飞我带你赢
2021-09-25 15:10
不幸福的张
2021-09-27 02:26
如饥似渴
2021-09-26 14:18
这个实验用的是二氧化碳和氢气,不只是二氧化碳。。。。
而且用的是纯度100%的二氧化碳,不是自然界0.04%的空气,光浓缩二氧化碳,我想价钱就很贵了。
实验用高纯二氧化碳,不说明到技术成熟量产后还继续用高纯二氧化碳。实验阶段当然要用最好的了,方便控制每个变化因子,快速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案,而生产阶段,就未必了。化学反应只要杂质不影响反应过程,一样不影响反应结果,这是理工学生的基本常识。合成出来的淀粉,就算再差点,算他只能提纯到80%,只要里面的杂质对生物体无害,一样可以用作动物饲料,用于发酵生产甲醇、乙醇以及生产葡萄糖和各种类似产品!至于二氧化碳的价格,你怕是不知道含量99%以上的一钢瓶二氧化碳有多便宜,要是用罐车装的,工厂用量大,那就更便宜了,还有,等到工艺成熟,需求量就大了,到时二氧化碳的价格就可以几何级下降,工业生产的产品,只要上自动化、上机器人、上流水线生产,生产成本一下子就下降几倍几十倍了(可乐瓶就是最好的例子)。关键还是看市场需求量,需求量够大(淀粉、葡萄糖、甲醇、乙醇、饲料这些东西的社会需求量几乎是可以不说自明的),生产就稳定,各种机器的运行维护和人工成本就下来了,再加上量大了也可以大幅降低原料价格(需求量大了也可以让原料生产自动化机器人化流水线化,整个链条一层一层降成本),这样一圈下来,终端产品(淀粉)的价格就降得下来了。现在手机的情况就类似,手机价格之所以能白菜化,除了专利费什么的下降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需求量大了,二三十年前,全球一年才能卖几十上百万部,一部极普通的黑白屏手机要卖几大千甚至还卖过上万块,现在全球手机一年可以卖十几亿部,大部分手机千把块或者三两千(期间工人工资和整体物价都还上涨了几倍了,可是大部分手机却降价到了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中国国产手机能便宜以及苹果手机能降价的主要奥秘就在这里。本人是学环境工程的,干过的事情包括科研设备销售、互联网团购、互联网金融、矿业开采、空调安装、装修、工业电机装配、汽车配件生产、显示器生产、集成电路生产等,上述情况大部分都是实际工作和生活的经验,如果和一些理论大师的理论不符合,请谅解,人生苦短,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也不想再争论了,你们认为是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咸鲤
2021-09-24 08:47
如果能工业化生产,人先不管,饲料领域大有可为啊!
BoTTY
2021-09-24 08:34
人工合成粮食了属于是,智子的封锁被打破了!
一袭青衫三尺剑
2021-09-24 08:45
现在的人们担心二氧化碳太多把地球变暖了,这个,把二氧化碳酿造成淀粉,以后只怕又会操心二氧化碳太少了完全不够用啊。
已注销用户
2021-09-24 08:45
节约90%以上的耕地和淡水资源,避免农药、化肥等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人类粮食安全水平,促进碳中和的生物经济发展。
……
看看只要再解决了能源问题,突破核聚变,全地球的食物供应我国能一国供应上。这技术吊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