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祝融号”有新发现!火星中低纬度地区曾存在古代海洋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2-28 10:52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获悉,该院方广有研究员领导的月球与火星探测雷达研究团队发现,位于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南部祝融号着陆区的地下10至35米深处存在多层倾斜沉积结构。这些地质特征与地球海岸沉积物高度相似,为火星中低纬度地区曾存在古代海洋提供了迄今最直接的地下证据。该成果北京时间2025年2月25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

火星因其与地球相似的地质特征、季节性变化和昼夜节律而被科学家视为人类星际移民的首选目标。过去数十年,人类对火星的探测已取得诸多里程碑成果,但这些发现大多集中在环境极端寒冷的火星高纬度或极地区域,并且关于火星北部低地是否曾存在浩瀚海洋的争论始终存在,这使得获取火星古海洋的直接证据至关重要。

火星36亿年前的假想图。蓝色区域显示了现已消失的Deuteronilus古海洋和海岸线。橙色星标表示中国祝融号火星车的着陆点,黄色星标是NASA毅力号火星车的着陆点。Robert Citron

中国首辆火星车祝融号于2021年5月15日着陆于乌托邦平原南部,搭载有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制的火星次表层穿透雷达,用于探测地下结构和可能存在的水冰。祝融号行驶的路线位于前人提出可能存在的古海洋海岸线以北约280 千米处,海拔比该海岸线低约500米。

乌托邦平原地图、祝融号火星车着陆点和四条可能的古海岸线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祝融号雷达低频通道实测数据,在火星车沿途地表以下10至35米深度范围内识别出76个地下倾斜反射体。这些发射体空间分布广泛且均匀,覆盖范围超过1.3千米,所有反射体均呈现向北方低地方向倾斜的特征,倾角介于6°至20°之间、平均倾角为14.5°,且在相同位置的不同深度可观测到多个平行分布的反射体。这些层理结构与地球沿海沉积物的雷达成像结果十分相似,其一致性和物理特性排除了风成沙堆、熔岩管道或河流冲积等其他成因。这些沉积物的大规模存在表明,风浪驱动的沿岸输送为海岸线提供了稳定的泥沙净流入,并形成了海岸线前积层,这种结构只有在持久稳定的大型水体环境中才能形成,而非仅仅是局部和短暂的融水现象。

这项研究不仅提供了火星北部平原曾存在古代海洋的关键地下证据,还揭示了火星曾经经历过长期温暖湿润的气候期,这意味着火星曾长期维持适宜液态水存在的温度和气压条件。此外,研究发现的海岸线沉积物电介质特性与地球上由细砂和中砂颗粒的介电常数一致,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其海洋沉积物的性质。

火星上探测到的倾斜反射与地球海洋沉积物的对比 (A) 澳大利亚Shark Bay滨海沉积物的探地雷达图像;(B) 祝融号火星次表层穿透雷达低频通道雷达剖面图

祝融号着陆点倾斜沉积结构形成过程的示意图(A) 潮汐沉积作用下形成的分层结构;(B) 随着古代海岸线后退,液态水消失,沉积作用停止。随后长期物理和化学风化改变了岩石和矿物的性质,导致火星表面层的形成。因此,沉积物被当前的火星表面土壤覆盖

此次发现的最大意义,在于将火星液态水的证据从火星人迹罕至的极地地区,扩展到了更适合人类活动的中低纬度地区,证实了火星曾经是宜居的。如果这一区域曾存在海洋,那么随着气候变迁,大量水分可能以地下冰的形式被封存,为未来火星基地的水资源利用提供了可能,也将大大降低火星基地的建设和维护成本。此外,这些古海洋沉积物保存了火星气候变化的历史记录,研究这些沉积物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火星如何从温暖湿润转变为寒冷干燥,进而指导人类如何改造火星环境,实现火星的长期可持续居住。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褚尔嘉)

阅读 173437
责任编辑:房佶宜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评论57条

guan_15673892442315

02-28 11:03

来自安徽省

研究、发现的成果很重大,只可惜发表在国外刊物上

97
31

呼呼猫

02-28 14:36

来自广东省

guan_15673892442315

02-28 11:03

来自安徽省

研究、发现的成果很重大,只可惜发表在国外刊物上

97
31

顶级研究成果需要发表在顶级刊物上,
这需要国内花钱花资源打造顶级刊物才有可能发表在国内刊物上。
举个例子,
2020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潘建伟团队
在《科学》(Science)期刊发表题为“利用光子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
(Quantum computational advantage using photons)的研究论文。
对这个重大科研成果,《科学》提供快速通道,
论文的同行评审费用由《科学》期刊及其审稿合作机构承担,
而且是组织全球权威专家来做评审工作。
作为对比,
国内刊物基本只能找国内专家来评审,
如果不是国内领先的领域,
评审的质量就不足。
而且国内刊物要向作者收取费用,
甚至出现了要“加急费”的情况。
像量子类的论文,验证费用起步就是几百万元,
所以完全不可能发表在国内刊物上。
----
还有更多的原因,
例如国内刊物的外语翻译工作没做好,
对外国科研机构的传播工作也很差,
导致在国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无法得到足够引用。
‌影响因子也很悬殊,2024年《自然》影响因子为67.4,
《科学》为56.2;
国内顶级期刊《中国科学》系列影响因子最高仅15.8
这导致论文作者啥也得不到,
别说金钱,连最基本的声望都得不到。
有个外国的例子,
这个世纪美国nasa发表了月球有水的论文,
但上个世纪前苏联国内刊物上就发表过类似的公开论文,
这不仅是重复性的浪费,而且苏联专家的工作被埋没。
-----------
解决办法是什么呢?
要花大钱,打造免费的、快速评审的的刊物,
要支付高价请全球权威专家来评审,
还要支付天价费用来做必要的验证。
还要花大钱进行严谨的翻译,
推送到全球科研机构那里,
让全球研究者能第一时间读到论文,
以及搜索到各种详细信息。
国内不仅缺少这个钱,
而且也没有这种花钱让全球科研者掌握信息的想法,
很多人还想着藏起来。
因此,要建立有全球竞争力的科学期刊,
需要改变很多观念,还需要巨额的投入。



21
5

暖冬

03-01 15:05

来自广东省

guan_15673892442315

02-28 11:03

来自安徽省

研究、发现的成果很重大,只可惜发表在国外刊物上

97
31

当然得通告全球,坐实先行者之位,也是国力的彰显

1

平常

03-01 11:01

来自北京市

汉甲

02-28 16:34

来自陕西省

这是几年前前的数据分析出来的结果,还是说祝融号目前还能正常工作发回来数据分析出的结论

1

祝融号设计寿命只有3个火星月,相当于约92个地球日,早就死机了。

1

浪子觅封候

03-01 00:37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

marfy

02-28 22:47

来自山东省

有可燃物没用,因为没有氧化剂,也就是氧气

1

有道理。
但石油化工产品应用非常广泛。不仅仅是燃料动力。
意味着可以就地取材,生产很多熟悉的材料,来替代从地球运输的昂贵成本,包括物流时间。

锦绣云溪

02-28 23:00

来自湖北省

科学假说,六千五百万年前后,一个巨大的可以和太阳抗衡的的星体以仲态运转,袭击了太阳系,导致太阳系行星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地球火星的倾斜角就那个时候形成,金星特别的运动状态也是那个时候形成。同时内地行星外离太阳,导致火星生命灭绝,地球生命进入繁盛时代。

2

打开APP查看57条评论

近7成美企CEO担忧:这就是“特朗普衰退”

“苹果遭背叛!之前让迁出中国,现在又整这死出…”

美防长又抹黑,我使馆驳斥

美国人边囤货边抱怨:中国商品物美价廉,凭什么受罚?

“八年了,所有美国制造商都劝我们:回中国生产吧!”

近7成美企CEO担忧:这就是“特朗普衰退”

“苹果遭背叛!之前让迁出中国,现在又整这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