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蓝皮书:中国在德国非金融直接投资大幅增长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7-09 10:02

7月6日,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德国蓝皮书:德国发展报告(2018)》在沪举行新书发布会。

本书聚焦“默克尔4.0政府”的内政外交走向,对德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形势进行跟踪介绍与分析,为了解和研究德国提供最新的信息、动态、发展趋势以及相关学者的观点。

2017年,德国政局跌宕起伏。在大选年里,德国不仅举行了联邦总统选举,而且还在萨尔州、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和下萨克森州举行了四个州议会选举。在地方层面,德国另类选择党继续取得选举成功。2017年,联邦议院选举的主导议题仍然是围绕难民问题的讨论。在联邦议院选举中,两大执政党均遭遇了选举失利,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党的得票率均创1949年以来的最低值,而德国另类选择党则成为联邦议院的第三大政治力量。由此不仅改变了德国政党构成的光谱,也为未来政局的发展增添了不确定性。

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院士在蓝皮书发布会上致辞

随着德国另类选择党作为第三大党首次进入联邦议院,德国迎来了6党体制,这也造成新政府组阁过程一波三折。在经历了德国历上最长的组阁过程之后,默克尔领导的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党终于在2018年3月14日再次组成大联合政府,新政府在《联合执政协议》中确立了“欧洲新觉醒、德国新动力、国家新团结”的目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杨群总编辑在蓝皮书发布会上致辞

2017年,德国经济表现出色,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失业率降至5.7%。但从供应侧看,制造业回升仍显软,增长率为1.8%;从需求侧看,私人需求和固定资产投资回升明显,增长率分别为2.2%和3.3%,前者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持平,后者明显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17年,德国公共财政连续四年实现盈余,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赢得了空间。面对来自国内外多方面的挑战,德国政府提出了加强公共设施和工业基础建设、促进教育与科研、健全竞争秩序、完善社会保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开展国际合作等一系列政策,以期对提高经济增长潜力、保证社会公平、维护欧盟团结和稳定国际秩序发挥积极影响。2018年,德国经济表现将主要取决于需求侧,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2.7%。

中国前驻德大使梅兆荣作主旨报告:当前中德、中欧关系的新动向

2017年,欧洲一体化改革迎来机遇之窗,德法轴心重新启动,法、德、欧盟三支力量为一体化改革注入动力,欧盟有望在安全与防务、欧元区改革等主要议题领域取得进展。不过,迄今各种方案对于改革方向和路径存在明显分歧,德法新轴心的磨合程度和各方力量博弈结果牵制并决定着此轮改革进程的实际收获。德美关系方面,在“美国优先”的口号下,特朗普政府奉行贸易保护政策,承担北约防务的意愿有所下降。这一方面破坏了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合作基础,另一方面也赋予双方审视跨大西洋联盟合作原则、目的和策略的重要契机。必须认识到,随着世界权力中心的转移,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在维系国际秩序、捍卫西方自由和民主的价值理念的过程中依然是德美双方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发言

在中德关系方面,2016年,德国首次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大接收国,而且中国对德国的年度直接投资额首次超过德国对中国的投资额。尤其是近两年来,中资企业对德国高科技公司的并购潮引发了德国社会各界的担忧和激烈反应。2017年,德国政府一反过去的温和立场,率先收紧了海外直接投资的审核控制。德国国内逐渐出现一股“怀疑主义”思潮,这股思潮正在推动德国对华外交进行新一轮的调整。

德国外交:“立足欧洲,放眼全球”

报告指出,经过漫长的组阁过程,德国终于组建了一个稳定的政府,但也必须看到,虽然德国政治格局与其他欧盟国家相比依然算是稳定的,但较之自身以往情况,则稳定性中侵入了某种脆弱性。所有这一切都是由德国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德国另类选择党成功崛起造成的。德国另类选择党进入联邦议院以及几乎所有州议会,使得德国政党格局更加碎片化,如果主流政党无法从另类选择党那里赢回流失的选民,那么,未来组阁的僵局还会重演。

蓝皮书发布会现场

有鉴于此,本次大选的两个输家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党在组成联合政府后,把国内政策的重心放在了民生问题上,重点解决国内社会的分化问题,力求重塑德国社会的团结。虽然德国的经济实力给了新政府财政上的行动余地,但是新政府能否在未来的三年多时间里,在国际形势不确定的背景下,在保持德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使底层民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安全感,是摆在新政府面前的现实挑战。

与此同时,德国政治精英比以往更加认识到德国在这个日益不可测和不确定的世界格局中的责任,但它也知道其能力极限所在,在美国变得不那么可靠的背景下,它把重心放在了重振欧盟上。正如英国历史学家蒂莫西•加顿艾什(Timothy Garton Ash)所写,德国需要有“全球思考、地区行动”(Think Global, Act Regional),这是指德国的全球角色只有通过欧洲才能发挥。为此,《联合执政协议》强调了“欧洲命运自主论”,并把欧盟的觉醒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但是,欧盟依然面临着各种内外挑战,例如,在难民问题上的东西分歧,尤其是欧盟与波兰、匈牙利在法治等问题上的分歧以及在财政问题上的南北分歧。

目前,在德国再次组建大联合政府后,欧盟可以说迎来了改革的“窗口期”,但是留给德国与欧盟的时间并不多,因为夏季过后,欧盟就会进入2019年欧洲议会选举的竞选阶段。如果不能在英国脱欧、欧盟改革等议题上尽快取得突破,无异于又会给欧盟内的民粹主义势力提供新的竞选弹药。

德国政党体制碎片化程度加剧

报告指出,2018年1月26日,联盟党与社民党正式开启组阁谈判,这次主要采取密谈的方式进行。2018年2月7日,各方就组阁协议达成了一致。基民盟首次在党代会上对组阁协议进行表决,基社盟则是通过理事会全体表决。而社民党同四年前一样,经过内部深入讨论后,进行党内公投表决。3月4日,社民党通过党内公投表决,宣布同意与联盟党联合执政。此次表决的参选率达到78.4%,66%的社民党党员投了赞成票。3月14日,默克尔第四次出任联邦总理。

社民党虽然没能达到一些政治目标,比如废除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及引入公民保险,但是作为联合执政伙伴意外获得了6个部长职位:除了劳动部、家庭部、环境部和司法部以外,还有至关重要的财政部和外交部。联盟党失掉关键的财政部尤其遭到了联盟党政客的激烈批评。在联盟党内部还有个别人对默克尔的谈判结果表示不满,另外还有人呼吁在部长职位分配上进行人员变更。在基民盟秘书长陶伯(Peter Tauber)辞职后,默克尔提名萨尔州州长克兰普-卡伦鲍尔为新任基民盟秘书长。

谈判结果宣布后,社民党内部纷争持续升级。党主席舒尔茨出尔反尔,有意在新一届政府内阁中担任外交部长。为避免党内人士的反对,他宣布辞去社民党主席职位,推选社民党联邦议院党团主席纳勒斯(Andrea Nahles)为他的接班人。这一举动引起了时任外交部长、前任社民党党主席加布里尔的强烈不满,他指责舒尔茨公然违背承诺。尤其在党内迅速形成一股反对舒尔茨进入政府内阁的强烈抗议力量。不久之后,他迫于压力再次宣布放弃外交部长职位,以避免给党内公投造成负面影响。

总之,2017年联邦议院选举之后,联邦政府不仅经历了耗时最长的组阁过程,其间还伴随着极其激烈的党内纷争,尤其发生在社民党内部。这表明,德国的政党体制至少在联邦层面未能实现选民决定的组阁形式。德国政党体制碎片化程度日益加剧,将极有可能导致在未来也发生复杂又漫长的组阁谈判。

德国经济连续四年稳定回升

报告指出,2017年德国经济保持了连续四年的稳定回升,且回升势头有所增强,国内生产总值为32672.6亿欧元,同比增长2.23%。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1.89%,第二产业增长2.41%,第三产业增长1.99%。虽然第一产业增长强劲,但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甚小,对整体经济运行的影响甚微,因此经济回升的动力主要来自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若干部门。

可以发现:第一,第二产业的增长动力依然来自建筑业,2017年,其增长率达到5.87%,远高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第二,制造业显露回升迹象,其1.77%的增长率虽然低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平均增速,但扭转了2016年增长率下滑的走势;第三,第三产业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公共服务、教育与卫生业以及贸易、交通与餐饮旅馆业,这两个部门的增加值在2017年分别上升了2.74%和2.82%;第四,第三产业其他部门的增长率均低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平均增长率。

可以看出:第一,2017年,德国经济的持续回升主要得益于建筑业,公共服务、教育与卫生业以及贸易、交通与餐饮旅馆业的超比例增长;第二,德国推进“工业4.0”和数字化进程的生产效果尚未完全显现,有待观察;第三,建筑业持续扩张的势头和量化宽松政策有关,在未来势头将有所减缓;第四,公共服务、教育与卫生业的扩张反映了德国政府的政策取向,预计在今后若干年内仍能保持高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平均水平的增长;从贸易、交通与餐饮旅馆业的扩张中可以看出德国经济以及公众对经济信心的恢复,由此可望产生进一步的经济增长活力。

国际合作推动德国“工业4.0”战略发展

报告指出,“工业4.0”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只针对某个国家的概念,而是一个需要跨地区、跨国界协同合作的战略。只有在不同国家之间建立起一个长效合作网络,才能保证企业在“工业4.0”生态体系中找到最合适的合作伙伴,而知识以及专业性资源的跨地区流动,可以激发创新的灵感,进一步推进各方的发展。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已经在世界上多个制造业大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一方面,人们重新意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另一方面,以互联网和IT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使得原有工业制造业必须进行彻底的革新,不少制造业大国纷纷提出自己的工业计划。

近年来,欧盟各国在创新政策上独立、分割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欧盟层面的创新政策日益重要,国家之间在政策方面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对于这一点,德国早已有了足够的认识,继续加强与不断发展其科研创新政策的欧洲维度,这也符合德国的利益。

2016年,德国“工业4.0平台”和法国未来工业联盟(Alliance Industrie du Futur)就数字化工业生产发布了行动方案,将在新工业形式下的生产应用、技术和测试设施、标准化以及职业培训方面展开合作。除了与法国和意大利的双边合作,2017年,德法意三国又将“工业4.0”的合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10月,三个国家的代表在德国最终敲定了“标准化”部分的路线图。三个国家的合作成果将与欧盟委员会以及其他欧盟国家共同分享。

德国数字“教育攻势”战略挑战严峻

报告指出,数字“教育攻势”在《数字议程2014~2017》中初次提出后,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逐渐发展为一个促进德国教育各领域数字化的全面战略。该战略以联邦教研部和各州政府为主体,会同教育领域的其他重要行为者,整合此前未成体系、分散的各种措施,为推进教育体系的数字化进程给出了一个系统性的行动框架。该战略提出的目标包括:一是传授数字知识、培养数字能力,帮助民众增强对数字领域的理解,学会正确对待与使用数字手段,从而使数字技术真正给人与社会带来福利;二是重新构建能够适应数字化进程的教育体系,让学生们都能在学校教育中学会运用数字媒体,使数字媒体在民众的学习与工作中得到普遍使用,从而尽可能避免在社会中形成数字鸿沟。

为了充分发挥数字媒体在教学中的潜力,该战略不仅考虑到教师使用数字媒体和传授数字能力的能力,还着眼于改善外部条件,包括法律法规、技术设备以及制度支持。基于这一思路,战略具体分为数字教育、基础设施、法规框架、组织发展和国际视角五个行动领域,其具体目标统称为“数字教育世界2030”(Bildungswelt Digital 2030)。但该战略因德国联邦制的制约等因素,行为体分散,体系不完整,不确定性高。2018年3月,德国新政府组阁成功,《联合执政协议》体现了德国新政府推动数字教育发展的决心。如果新政府能解决现有问题,改善外部条件,则德国教育数字化当有长足发展。

德国国内难民问题凸显

报告指出,欧洲难民危机爆发以来,德国接收了大量来自叙利亚、伊拉克、非洲等地的难民。其中,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德国分别接收了89万名、28万名和20万名难民。相对于德国8250万人的总人口数而言,此番接收的难民群体数量相当庞大,使得德国俨然已转型为全球第二大移民国家。难民危机对德国的边境控制、紧急收容住所、基础和医疗供给、难民登记过程、避难程序、难民相关的基础设施、人员及其相应的职责、安全和惩罚等多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巨大挑战。为了让这些外来难民尽快融入主流社会,德国政府修改、扩充原有的融入政策和措施,也推出了一些新的融入政策和措施。

德国政府自2015年起推出了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语言课程,帮助不同来源国、具有不同文化水平及职业技能水平的难民尽快掌握德语,达到他们所需的语言水平。从课程参与情况、考试通过率等数据可以看出,这些语言课程具有较高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难民危机的爆发,大量难民涌入德国,相关课程位置不足、教师短缺等成为德国政府在制定难民融入政策时必须面对的问题。

语言是难民融入的关键基础,掌握了德语,难民才有可能成功融入劳动力市场或接受所需的教育和培训。反过来,难民的融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是否具有融入的动力紧密相关,工作移民相比难民一般都会更快、更好地融入。因此,及早为滞留前景良好的避难申请者提供工作岗位与进入学校学习的机会,能够为他们提供尽快掌握德语语言的动力。2016年起,德国政府为仍处于避难程序审理中的难民(安全来源国难民除外)提供了10万个福利性质的工作机会,允许难民低门槛进入德国劳动力市场并积累工作经历。但是,在打通融入课程与职业学校或大学方面仍显示出不足。

此外,德国自称是一个融入国家,然而许多现实的讨论依然显示出,与此相关的社会意识转变还没有完成。因此,如何加速德国本土的接纳文化发展和意识转变,成为难民融入德国社会的制约条件,因为只有接纳文化得到发展和意识得到转变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社会和谐发展。

中国在德国非金融直接投资的大幅增长

报告指出,中国对德国的直接投资从2010年开始大幅增长,2011年迈上第一个台阶,2011~2015年,年度投资额稳定在10亿~20亿欧元。2016年,中国对德直接投资出现井喷式增长。当年,有56家德国企业被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投资者并购,比2015年增加了19家,投资额竟高达110亿欧元。德国成为中国在欧洲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对象国,占中国在欧洲投资额的31%。当年最大的交易是美的收购机器人制造商库卡(44亿欧元);北京企业收购垃圾焚烧发电公司EEW垃圾能源公司(EEW Energy from Waste,14亿欧元);中投公司投资收购BGP集团的德国房地产业务分支(10亿欧元);中国化工集团收购工业机械制造集团克劳斯玛菲集团(Krauss Mafei,9.25亿欧元)。年度中国对德直接投资额首次超过德国对华直接投资额。

截至目前,82%的中国在德国直接投资以并购实现,这种形式使中国企业得以迅速进入市场或获得专有技术、品牌和其他资产。但德国也是中国企业进行绿地投资的主要对象国。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的2016年外商投资报告显示,2016年共有1944个绿地投资项目落户德国,超过40%的投资项目来自欧盟国家。中国在德国绿地投资项目(不含并购)达281个,同比增长48%。在欧盟以外的国家中,中国在德国的绿地投资项目数量居第一位(美国以242个项目居第二位),连续三年成为在德国投资项目最多的外资来源地。报告指出,中国投资预计将创造至少3900个工作岗位。中国企业投资的主要领域为商业服务与金融服务(达27%),其次为机械制造与设备(11%)、电子与半导体行业(10%)和汽车行业(10%)。近年来,中国企业在研发、金融和其他高附加值服务方面的绿地投资不断增加,形成新的趋势。

中国连续两年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德两国经贸发展迅速,而且相互间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又一次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德贸易额达到1866亿欧元。排在第二位的是荷兰,双边贸易额为1773亿欧元,第三位的是美国,双边贸易额为1726亿欧元。2016年,法国是德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但在2017年降至第四位,从1975年至2014年,法国一直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2015年美国取代法国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则在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德国则是中国在欧盟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欧贸易的1/3来自中德贸易。

责任编辑:武守哲
蓝皮书 德国 默克尔 中德关系 欧盟 工业4.0 难民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首次超过燃油车!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破50%

马斯克公开反对禁止TikTok

伊朗外长否认以空袭:除非遭重大袭击,否则不予回应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