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为何带德国部长访华?外交的欧洲性与全球雄心

来源:澎湃新闻

2019-11-05 07:33

【导读】 此次马克龙访华团队的人员构成也展现出马克龙政府对欧洲统一利益的考量。在随访人员中,欧盟下一任贸易专员菲尔·霍根、德国教育和研究部长以及德国商界的代表人员也在其中。

11月4日至6日,法国总统马克龙来华出席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2018年初,马克龙访华时表示“每年都要来一次中国”。再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既实现了他的承诺,也是他上任以来中法最高领导人第六次会晤,双方将针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伊核问题等多边议题及核废料处理等双边议题进一步沟通。

在上任至今两年半来的任期中,马克龙的外交理念保持了相对的一致性。虽然法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一样,担心中国市场对欧洲企业的开放程度,但保持与中国的接触和沟通是法国选择的路径。面对欧洲一些国家对访华的不同声音,法国仍然坚持接触才有出路的观点。历史上,戴高乐总统将法国定位为“东西方沟通的桥梁”,摆脱美国钳制、独立自主与中国发展外交关系。

从上任后不久在巴黎索邦大学发表的“密特朗以来对欧盟未来最好规划”演讲,到软硬兼施应对单边主义的挑战者——美国总统特朗普,再到呼吁建立“法-印-澳战略轴心”,马克龙外交动作频频,始终保持法国对欧洲和全球事务的参与度。虽然经历了法国50年来最严重的“黄背心”抗议运动,但这并没有浇灭马克龙的雄心,也未能限制他外交的行动力。相反,国内政治形势重新回稳后,马克龙政府在一系列问题上表现出了更强劲的外交做派。

马克龙在欧盟峰会上演讲 @视觉中国

从不缺“胆识”的马克龙外交

在马克龙的外交词典里,从来不缺乏“胆识”二字。敢于突破和冒险既是马克龙赢得国内政治选举的关键所在,也成为了其治下法国外交的突出色彩。

在法国国内,马克龙打破政治常规的左右分野,以挑战者的身份成功入主爱丽舍宫。在国际上他同样不甘心墨守成规,对全球外交中传统的规则说“不”,追求符合法国利益的自主战略。在8月份的外交使节会议上,马克龙两个小时的演讲中用到“大胆(法语为l’audace)”一词18次。也正是这种冒险精神,让马克龙的外交路径格外扎眼。他深信可以另辟蹊径、实现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实现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对话,在全球外交中扮演调停者的角色。其外交团队人员在接受采访时曾透露,“总统(马克龙)要求打破既有的规则,建立起领导人之间的私人联系,并借此打破某些问题上的僵局”。

这种精神既是年轻领导人的政治魄力和政治风格,也源于第五共和国历史上的戴高乐主义传统:法国不愿因某个议题而囿于哪个阵营。在美国威胁对法出台“数字税”进行报复时,马克龙政府主动出击,与特朗普政府协商并借此加快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层面数字税的谈判进度;鉴于欧俄关系长期僵硬,对普京伸出“橄榄枝”,避免长期的“无益对抗”;加强与日、印、澳等国的军事合作,以此保持对亚太事务的参与度。在欧洲内部同样如此,上任初期,以法德合作推动欧洲一体化的重启曾经成为马克龙外交事务的重中之重。然而,德国领导人的行事谨慎和行动困局令法国局面被动。为此,马克龙改变方向、更多寻求东欧和北欧国家的支持。

雄心背后的困境和引发的不满

马克龙富有雄心的外交行动背后,是国内改革和欧洲一体化深化的举步维艰。法国作为欧洲高福利社会的典型代表,养老金制度、公务员退体制等结构性问题日积月累,对于法国历届领导人而言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黄背心”运动后,政府难以再忽视民声、大刀阔斧推动改革计划,内部改革的脆弱性上升。加之欧洲一体化的深化迟迟难以出现实质性动作,外交成为马克龙最佳的行动空间。他的冒险精神又适逢其他欧洲国家的“无暇外顾”,在英国忙于脱欧、默克尔已是“跛脚鸭”、意大利政府更迭的情形下,法国的外交加大了在伊朗核问题、欧俄关系和利比亚问题上的参与度。

主动出击的外交风格也反映出马克龙深层次的现实主义理念。在外交使节讲话中,马克龙振臂疾呼,“国际秩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被摧毁、地缘政治和战略重组正在进行”、“我们很有可能正在经历西方霸权的终结”。法国不再相信战后西方形成的自由主义秩序能够继续长期维护欧洲的切实利益,更难以相信美国会为了欧洲的安全利益有效介入、与俄罗斯进行对抗。在伙伴国德国无意愿填补领导力空缺的情形下,这位年轻的法国总统以法国惯有的独立自主做派,重新认知欧俄关系。其隐忧不仅是欧洲的安全利益,更是对当前地缘政治形势的综合考量,避免“将俄长期排斥在欧洲以外”。

鉴于这种战略视野和外交行动,马克龙当仁不让地成为欧洲内部少见的具有外交策略和战略视野的领导人。马克龙号召以欧洲的统一和凝聚力集体应对域外大国的挑战,思考地缘政治竞争中“欧洲该何去何从”。今年G7峰会前后,马克龙在俄欧关系、伊核、叙利亚和乌克兰等一系列问题上动作频频,法国政府成为欧洲对外政策的践行者和马前卒。

随着马克龙推选的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选举后成功当选欧委会主席,马克龙的欧洲计划也算开启了第一步。冯德莱恩的政治理念与马克龙相似,新一届欧委会的政治日程中重视气候变化、欧元区预算、欧洲层面的数字税、公共采购市场的互惠准则等。马克龙上台后推动的政策一定程度上成为欧盟接下来的“优先事项”。

然而,战略自主性和冒险精神也使马克龙招致了其他欧盟成员国的不满。马克龙号召欧洲团结一致,但将俄罗斯重新拉回欧洲、推动美国与伊朗重启谈判、在欧洲一体化扩大上投反对票,这一系列夺人眼球的外交举动又在大多程度上是欧洲领导人协商、集体行动的结果呢?法国更多追求战略自主、发挥杠杆作用的同时,其单打独斗也遭到了欧洲盟友的诟病。尤其是马克龙推动欧俄关系的改善触及部分欧洲国家的核心利益,争议颇多。波兰PISM研究所10月底发布报告,认为马克龙若不顾其他国家的想法继续恢复法俄关系,将引发欧盟成员国的分裂并加重波、法两国的既有分歧。

拓展全球外交的根基仍在欧洲

今年5月份,埃马纽埃尔·博纳(Emmanuel bonne)代替菲利普·艾蒂安(Philippe Etienne)成为新的法国总统外交顾问,前者中东事务经验丰富而后者是欧洲事务专家。人事变动反映出法国外交政策优先项已经改变,马克龙政府在接下来的任期中将更多与其他力量进行接触,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欧洲以外的全球事务中。

在今年法国的比亚里茨G7峰会上,马克龙声称,保持法国的欧洲属性并在此基础上与中国、美国、俄罗斯保持接触,“欧洲才会有出路”。

今天,国际社会不确定性增强、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横行,法国仍然是西方社会中积极保持与各方对话的独立力量。从这个角度来看,中法具备多边主义合作的基础和共识。同时,虽然欧盟改革计划迟迟难有进展,一个强大的欧洲对法国而言仍是全球外交的根基。此次马克龙访华团队的人员构成也展现出马克龙政府对欧洲统一利益的考量。在随访人员中,欧盟下一任贸易专员菲尔·霍根、德国教育和研究部长以及德国商界的代表人员也在其中。

此次随行的德国教育和研究部长卡尔利泽克(Anja Karliczek

法国,同欧洲任何一个国家一样,正面临新的十字路口:在一个变化了的、充满挑战的世界中,该如何重新确立自身的位置。国际社会的权力政治色彩在上升,马克龙冒险和突破的外交政策遭遇的是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因此,虽然马克龙个人具备年轻的锐气、维护外交关系的高超手段和冒险精神,但其将美国留在《巴黎协定》、伊核协议的的努力都难以取得有效进展。

面对美国盟友的“一意孤行”、欧洲内部的“孤掌难鸣”,马克龙领导下的法国将做出如何选择?可以确定的是,现实主义的政治理念决定其外交决策首要考量终将是法国的国家利益和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闪耀,并以此决定其所需要合作的伙伴。未来法国何去何从,我们将继续观察并抱有期待。

(范郑杰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郭涵
中法关系 马克龙 进博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准备好为同志们挺身而出了吗?”“YES!”

哥大挺巴抗议持续,美众议长称国民警卫队应适时出动

中央金融办:金融政策的收和放不能太急,防止大起大落

安理会表决:俄方否决,中方反击美方指责

“6年增加两倍”,美军高官又炒:中国速度“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