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疾控专家:美疾控中心对中国就像教授对学生,不平等

来源:观察者网

2020-05-29 16:15

(观察者网讯)22日,美国《科学》期刊网站发布对中国病毒学家、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的专访。他评价了中美两国抗击新冠疫情的表现,讨论国内疫苗研发的前景、并反驳来自外国的质疑。

在5月10日的电话采访中,邵一鸣介绍中国疫情应对领先全球的经验,如运用科技手段大规模检测、有效追踪密切接触人员,从而及时控制病毒传播。除了支援湖北的4万多名医生护士外,疾控中心还成立1300多个流行病学调查组,以及在大数据支持下普及具有自检功能的电子健康卡。就算没有新增病例,中国仍在扩大检测,以确保安全复工。

邵一鸣(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

与此同时,他直言美国的抗疫表现“非常糟糕”。基于“无法理解的原因”,美国初期根本没有采取防范,有的州甚至拖延了数月之久。相比之下,经历过“非典”教训的中国,短时间内就确认新冠病毒,并采取封城措施。邵一鸣说,“可能是我们把人命看得比经济更宝贵。”

他提到,基于模型预测,如果中国晚一个星期封城,感染病例可能会扩大6倍、死亡病例16倍。如果一个月以后封城,将导致超过3000万确诊、300万死亡。中国的封城决定拯救了很多生命,而美国很久之后才作出反应。

对于外界所谓中国“隐瞒”疫情的质疑,邵一鸣回应,中国首次上报不明肺炎案例是在去年12月27日。今年1月3日,国家卫建委就开始向世卫组织通报,并同其他国家保持例行沟通。

中国作为第一个受到病毒攻击的国家,从认识、确认病毒到作出反应都需要更长时间,包括先排除已知的病原体。中国科学家仅用了两周时间就成功分离活病毒、识别病原体。而为了确保向全世界分享病毒基因序列的准确性,中国按照国内外通行的标准,安排多家研究机构对结果反复验证。

但其他国家的情况则不同。他们(疫情暴发)一开始就被告知这种病毒的存在,对于如何防控有基本的认识。就算坚持所谓“中国拖延了一到两个星期”的说法,其他国家则可以说延误了一到两个月。两者应该同等比较,不能把中国的一天当成一个星期,外国的一个星期当成一天。

《科学》杂志记者提问,世卫组织登记的四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中国疫苗项目中,有三项都是基于“灭活”技术。为何中国如此关注这种疫苗,而不是像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采取“高科技方法”。

邵一鸣表示,灭活疫苗仅是中国五种研发中的疫苗方法之一,但它的发展前景好,研发速度要比构建病毒载体或重组腺病毒载体的疫苗更快,有关部门会严格监管。他提到,中国可能研发出全球首个灭活疫苗,而四家负责公司届时将有能力扩大生产、为全世界提供足够的疫苗份数。但由于目前中国已经没有足够的确诊病例,因此国际合作对于进一步开展实验极为重要。

他还明确告诉记者,中国从未进行人体挑战试验(即让健康的志愿者故意感染病毒来测试疫苗效果)。考虑到死亡率可能高达5%,这种实验不可能通过道德评审。

邵一鸣提到,新冠疫情与政治已经令全球合作受损。中国对于病毒“溯源”工作中的国际合作完全持开放态度,因为这些调查能避免下一次疫情暴发。

而所谓中国不允许外国专家来华调查的说法完全是错误的。中国对于国际合作相当开放,不够开放的恰恰是其他国家。比如美国疾控中心在中国疾控中心总部设有固定的的办公室,美国科学家有权限进入中国疾控中心任何区域。但美国在一年前削减预算,撤掉了这个在华近20年的团队。相反,美国从未允许中方在他们的疾控中心设置办公室。

疫情之初,美方提出派专家到中国。但邵一鸣表示,当时美方发出的请求不合适,美国疾控中心与中国同事的关系仿佛“教授与学生”,并不平等。且中国当时正忙于应对疫情,“房屋着火”,这些美国专家并没有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他们只想要了解信息,这些本可以从1月初开始与中方的定期电话会议中获得。

谈及未来,邵一鸣认为,全球需要加强卫生监控网络建设,同时建立紧急状态下的专门小组。对抗击流行病来说,预防是最有效的方式,而不是事后补救。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郭涵
中国 美国 新冠肺炎抗疫战 疾控中心 采访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日企抱团是绝望之举,中国工厂效率质量都是第一”

“她下月访华,尽管特朗普团队表达了担忧”

“中国有能力让梦想照进现实,将赢得史诗般竞争”

美国政府“逃过一劫”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发力,我们又要被超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