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关注“重建圆明园”,这句话又“阴阳怪气”

来源:观察者网

2021-02-14 16:43

【文/观察者网 王恺雯】北京西郊,坐落着昔日的皇家园林——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点燃了这座法国作家雨果笔下的“奇迹”,此后,圆明园又遭到八国联军的洗劫,留下了今天的残垣断壁。

很长一段时间来,“重建圆明园”的话题时不时被推向台前,每次都能引发舆论热议。2020年11月,国家文物局以“慎重论证”回应了全国人大代表关于“重建圆明园”的建议,让这一话题暂告一段落。

不过在海外,仍有美国媒体在关注着圆明园的重建议题。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月14日就发表了一篇名为《关于北京圆明园遗址的争论不止是历史》的文章,对圆明园的艺术价值、重建争议等进行了探讨。

不过,美媒观察中国的角度难免有些“阴阳怪气”,例如在评论国家文物局有关重建圆明园的批复时,文章就援引了“批评人士”的观点,称中方“勿忘国耻、警钟长鸣”的表态是一种“尖锐的政治姿态”,不仅是爱国主义的体现,还有些“排外”。

CNN报道截图

文章开篇便称,圆明园遗址在当代中国成了“圣地”,提醒着中国人那段被外国侵略的屈辱史。近几十年来一直有中国学者和专家提议重建圆明园,“重现中国过去的辉煌,从而抛弃被征服的记忆,而非继续沉浸于此”。接着,文章称去年11月国家文物局“排除了”重建圆明园的建议。

观察者网注意到,CNN提到的这一表态,是国家文物局2020年11月5日发布的对“重建圆明园,加强国家爱国主义文化建设的建议”的答复。

国家文物局在回复全国人大代表阎建国的有关建议时指出:

“圆明园遗址不仅是清代皇家园林的重要代表,更是近代中国被侵略、殖民的历史见证。遗址以断壁残垣告诫后人勿忘国耻、警钟长鸣,重建圆明园缺乏必要的考古及历史文献依据,且将改变圆明园遗址被列强破坏的历史现状,应慎重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对国家文物局的表态,CNN曲解为“不作为”。文章援引所谓“批评人士”的观点,声称有关表态“既是一种尖锐的政治姿态,也是爱国主义的表现,而这种爱国主义不仅是亲中国的,更是排外的(anti-foreign)。”

2019年4月3日,圆明园西部景区  图源:澎湃影像平台

有关重建圆明园的讨论在中国并不鲜见,而国内舆论对此的态度,“反对重建”则是占据主流。

其实,早在2011年11月,新华网就曾发表评论文章《重建圆明园,有没有必要?》。文章指出,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真的能够完全还原圆明园吗?那段被火烧烟熏的历史,那些被英法联军抢走的文物,已经永远不可能恢复。即使重建,也不过是徒有虚名,流于形式罢了。

《光明日报》去年11月以《“重建圆明园”这个话题该罢休了》为题刊文,指出国家文物局的回复,虽然有“慎重论证”的含蓄措辞,但意思已经非常明显。这项建议本身的诉求点其实是不太立得住的。论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建设,圆明园断壁残垣的遗址,便是最现实的教材。

“强大不是看一个国家能建成多少雄伟高大的建筑,也不是看富丽堂皇的清代皇家园林被毁之后,我们是否有能力重建和恢复。而是我们能够直面历史上曾受到的屈辱,并且让内心得到修复。这是简单修复一处园林和建筑所无法做到的。

《中国新闻周刊》则认为,国家文物局“慎重论证”的答复,算是给“重建圆明园”的话题画上了一个句号。

显然,CNN有意将“反对重建圆明园”往“狭隘爱国主义”这个议题上贴近;不过,CNN也意识到“主张重建圆明园”的现实难度。文章援引清史学家及作家耶利米·詹尼(Jeremiah Jenne)的话称,完全重建圆明园没有必要,“废墟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人们发挥想象力,为游客的体验增添沉痛感”。詹尼提到了用虚拟现实方式重现圆明园。

事实上,圆明园景区的数字化复原已经持续多年。《人民日报》2017年11月介绍,清华大学郭黛姮团队历时15年,研究了1万余件历史档案,完成了4000幅复原设计图纸,2000座数字建筑模型,6段历史分期中的120组时空单元,截至2017年已经完成了60%的圆明园景区数字化复原。

国家文物局在对阎建国代表的答复中也提到,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做好圆明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将督促北京市文物局严格落实《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统筹考虑圆明园遗址考古发掘、学术研究、保护展示工作,不断提升圆明园的展示利用水平。此外,国家文物局也将支持北京市政府加强圆明园文化价值传播,采用数字化等虚拟方式再现圆明园昔日盛景,并结合考古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公众考古活动,宣传、普及圆明园遗址核心价值内涵。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王恺雯
圆明园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指控好比说中餐菜单能监视食客,笑话”

“严看死守,光干部餐食费就十多万,最后还是烧了”

“我们美国说要做的事,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