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观察李克强记者会:6%目标冷静灵活,其他国家必将调整

来源:观察者网

2021-03-12 11:20

【文/观察者网 童黎】

“6%不低了,增长6%就是6万亿元。”

“不能把科研人员宝贵的精力花在填表、评比等事务上,还是要让他们心无旁骛去搞研究。”

“我们希望中美有多领域、多层次的对话。”

……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昨天(11日)闭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国内外事务回答中外媒体提问,这场一年一度的记者会再度成为外媒关注焦点。而他们的关注点,又与本国地缘政治关系或国内时局等息息相关。

比如,《日经亚洲评论》与印度报业托拉斯的报道标题,都与中美关系有关。《洛杉矶时报》鼓吹起了中国就是想“超越美国”的粗暴说法。《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及英国《卫报》和他们的政府一样,都相当“关心”香港地区事务。而常年报道各种国际新闻的路透社,延续了之前渲染过的话题,继续关注中国GDP增长目标和新冠溯源工作。

在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萎缩了3.5%的美国,美媒彭博社从总理回答中提取出了“中国追求经济稳定增长”及“创造就业机会”的工作重点,并援引专家提出,“中国冷静而灵活的2021年GDP目标改变了游戏规则……世界其它国家也必将进行调整”。

观察者网就这一说法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前副所长丁一凡,他认为,彭博社的专家评论说明中国的宏观政策很聪明,能审时度势,不慌张,掌握自己的节奏。而其他许多国家都疲于应付,属于补漏洞。美国的宏观政策还是“救命”的政策,而中国的政策已经是“发展”的政策了。丁一凡同时给“其它国家也必将进行调整”换了个更通俗易懂的说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图自中国网

“6%不低了,增长6%就是6万亿元”

观察者网注意到,在中国正式进入“两会时间”之前,外媒就对政府工作报告是否会提到GDP增速目标多有报道。

很快,CNN援引荷兰资产管理公司ING大中华区经济学家彭蔼娆(Iris Pang)发现:“中国出人意料地设定了GDP增长目标。”

在其他报道中,有分析师提出中国今年GDP增长速度可能超过8%,或认为中国“6%以上”的目标是“谨慎行事”及“保守”,或认为这“反而将提供更多改革空间”,传达了“专注于实现更高质量增长”的讯息。

延续此前的话题焦点, 路透社在3月11日报道了“中国总理反驳了‘2021年GDP增长目标过低’之说”。

文章总结道,周四,中国总理指出“6%以上”的经济增长目标“不低了”,不会为了追逐更高增长数据而大搞宽松政策。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回答记者提问 图自中国网

新华社记者提问 图自中国网


西班牙埃菲社记者提问 图自中国网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记者CNN记者提问 图自中国网

路透社还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重点是巩固中国经济复苏,年增长目标“大起大落”只会“扰乱”市场预期。

“一时走得快不一定走得稳,只有走得稳才能走得有力。”报道援引了总理的这句原话。

“我们说6%以上,6%不低了,现在我们的经济总量达到100万亿元,增长6%就是6万亿元,这要放到‘十三五’之初,需要8%以上增速才能达到。而且我们说6%以上是开了口子的,实际过程中也可能会增长得更高一点。但是我们不是在定计划,我们是引导预期,希望把预期引导到巩固经济恢复增长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持可持续性,尤其是和明年、后年的目标相衔接,不能造成大起大落,否则会扰乱市场的预期。一时走得快不一定走得稳,只有走得稳才能走得有力。我们还是希望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经济体,经济能够行稳致远,保持长期向好。”——摘自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日会见中外记者文字实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前副所长丁一凡也向观察者网指出,我们把增长速度定为6%,是为了留有余地,不只是追求速度。IMF预测中国经济有8%以上的增长,是因为看到了中国经济的潜力,考虑到了中国经济的报复性反弹。

除此以外,路透社还报道了总理对增长城镇就业机会、便利中小微企业融资、继续推动对外开放、继续与世卫组织合作开展新冠溯源工作等目标的表态。

值得注意的是,总理记者会前一天(10日),路透社就把“明确表态不放弃设定GDP目标”列为了两会的最大看点之一,其中包括2021年设定了6%以上的保底目标,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十四五”期间“各年度视情提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

第二个看点是,会议时长连续两年缩减,似乎并不影响会议的“高效务实”,尤其今年会议讨论内容还有所增加。这也让外界猜测非疫情时代两会会否保持“瘦身状态”?而2021年两会的如期召开,就已经显示了中国对疫情防控的能力和信心。

美媒:中国把重点放在创造就业机会上

关于GDP目标,彭博社也援引标普全球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肖恩·罗奇(Shaun Roache)提出,“中国冷静而灵活的2021年GDP目标改变了游戏规则。随着中国的再平衡与调整,世界其它国家也必将进行调整。”

这家美媒同时发现,中国追求经济稳定增长,将把工作重点放在创造就业机会上。

而新冠疫情导致的就业问题,正是拜登政府所面临的急事。

美国劳工部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2月份失业率为6.2%,失业人数为1000万。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还预计,等到2024年,美国在疫情期间失去的就业岗位才能完全恢复。

对比之下,丁一凡进一步对观察者网表示,罗奇的评论说明中国的宏观政策很聪明,能审时度势,不慌张,掌握自己的节奏。而其他许多国家都疲于应付,属于补漏洞:

“中国政府的表现充分说明,中国已经完全控制住了疫情,不再把疫情当作一个经济发展的变量。相对比较,美国还在发钱救济受疫情煎熬的民众。美国的宏观政策还是‘救命’的政策,而中国的政策已经是‘发展’的政策了。

“至于‘中国的经济政策是否足以让其他国家做出相应调整’,应该换个说法:中国经济的块头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政府的政策影响着中国经济的走向,进而也影响了世界经济。”

中国总理显示出了对国家有能力发现人才的自信

创新,是另一个引发外媒关注的中国政府工作目标。

作为一家财经媒体,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的文章标题显示,它最关心中国对创新的投入。

“在中美紧张关系之中,中国强调了人才培养问题。”CNBC写道。

观察者网注意到,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11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闭幕。大会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

而此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就已经提到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也说,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

CNBC文末提取出了关键信息:“周四,李克强(又)显示出了对中国有能力发现人才的自信,并强调,这个国家的任何人都可以为推动创新做出贡献。”

“让科研人员有自主权,很重要的是要让科研人员有经费使用的自主权,不能把科研人员宝贵的精力花在填表、评比等事务上,还是要让他们心无旁骛去搞研究,厚积才能薄发。讲到这里,我想对青年学生们说几句话,不管你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有什么样的志向,一定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学习,打牢基本功和培育创新能力是并行不悖的,树高千尺,营养还在根部。把基础打牢了,将来就可以触类旁通,行行都可以写出精彩。”——摘自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日会见中外记者文字实录

“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的决定很明确”

同样关注中国内政和内部事务的,还有《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

它们在对香港问题“老调重弹”之余,复述了李克强总理的表态:全国人大就完善香港选举制度作出决定,决定很明确,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的制度体系,始终坚持“爱国者治港”。

而英国《卫报》在花了大篇幅炒作香港地区事务,粘贴了一段英国外交大臣干涉中国内政的陈词滥调之余,最关注的也是李克强总理对“6%”这一数字的表态。

中美关系,印度、日本媒体非常关注

另一项被各家外媒纳入报道议程的,是李克强总理与它们国家有关的表态。

印度报业托拉斯(PTI)的报道标题显示,作为印度媒体,它最关心中美关系。


“中美两国最高外交官下周将举行会晤,李总理表示双方应处理好分歧”

无独有偶,作为日本媒体,《日经亚洲评论》的报道标题也与中美关系有关,强调了中美将于3月18日至19日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举行高层战略对话。

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则观察到,李克强以一种“和解的语气”谈及了中美关系。

另一边,《洛杉矶时报》看不惯中国的抗疫表现与自信,却非常“自信”且简单粗暴地声称,中国制定的未来工作计划是为了“与美国竞争”和“超越美国”。

但它也发现,李克强在回答CNN的中美关系相关问题时,重申了“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这也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

有意思的是,与《洛杉矶时报》极力渲染的“中美竞争”不同,CNBC总结指出,李克强再次呼吁中美合作,不要干涉中国内政,而且他在记者会上的大部分回答都聚焦在中国打算如何发展本国经济上

专注自家,才是中国的工作重点。

责任编辑:童黎
两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哥大挺巴抗议持续,美众议长称国民警卫队应适时出动

中央金融办:金融政策的收和放不能太急,防止大起大落

安理会表决:俄方否决,中方反击美方指责

“6年增加两倍”,美军高官又炒:中国速度“惊人”

NASA局长抹黑中国登月,连专业常识都不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