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专栏作者:在华十年,很难不对中国经济保持乐观

来源:观察者网

2021-07-02 19:00

(观察者网讯)数十年来,西方社会部分媒体和学者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从未间断。然而,在中国呆了十年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专栏作者却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7月最新一版,《经济学人》发表题为《在华十年后,对中国经济的乐观不变》的专栏文章。

文章称,尽管外界对中国经济褒贬不一,西方社会更是数十年如一日持“中国崩溃论”不变,但以该专栏作者自身经历来讲,很难不对中国经济未来的表现持乐观态度。按照这家老牌杂志的惯例,这篇专栏文章并未署名。

《经济学人》:在华十年后,对中国经济的乐观不变

“师傅,麻烦送我去新区。”

“你是去新新区,还是老新区?这里是老新区。”

这段对话发生在不久前的中国贵州省贵阳市。七年前,该作者曾来过贵阳,当时的贵阳-安顺新区(即贵安新区)正在建设中,而西方正充斥着有关中国经济的恐怖故事——“鬼城”。

七年过去了,西方所谓的“鬼城”论调不攻自破。贵安新区已经被“填满”,甚至开始供不应求,于是兴建“新新区”的计划被提上日程。

该作者写道:“七年前,新区到处都是巨大的空建筑。如今,我面对的问题恰恰相反:本应是一次快速的短途旅行遇上了交通堵塞,出租车在一篇红色尾灯的海洋中缓慢爬行。”

贵安新区是“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以及南方数据中心示范基地”。2014年1月6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贵州贵安新区的批复》同意设立国家级新区——贵州贵安新区。

经过七年的发展,依托于贵州“发展大数据”的战略行动,贵安新区这个曾经一片荒芜的地方已经发展成了受人瞩目的西南经济重地。富士康、高通、三大通信运营商(电信、移动、联通)、中德西格姆等不少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及中国天眼FAST,均细数聚集在贵安新区的数据中心。

2014年的贵安新区,图自贵阳网

2021年的贵安新区,图自政府网站

《经济学人》专栏作者在文中称,他在中国北京、上海等地呆了十年之久。

这十年期间,中国各地城市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贵安新区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但与此同时,西方社会部分媒体和学者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也在这十年中从未间断。

但该作者表示,“尽管有许多悲观预测,但在中国经济规模在短时间内翻了一番后”,很难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经济领域,中国过去十年做得更多的是对的,而不是错的。

然而,西方一些人士并没有因此放弃唱衰中国经济,并编撰出另一种观点,即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动的经济增长都是虚幻的。但这名作者反驳称,这些人其实都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中国从事基建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成功的衡量标准”。

文章还补充道,例如通货膨胀、失业等经济透支(an overdrawn economy)现象,在中国“只是例外,而非普遍”。

“对于一个拥有2500万人口的城市来说,上海运转得非常好。”文章作者以上海为例称,虽然在过去十年,中国经济遇到很多困难,但其中两个保持经济活力的基础没有改变: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和千千万万普通民众为改善生活所做的不懈努力。

文章随后表示,近年来为中国经济说好话“总是带着包袱”,尽管如此,也不得不承认中国政府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中国经济未来走向会是怎样呢?

文章称,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未来十年会更有挑战性。因为65%的中国人已经在城市生活,人口也接近峰值,还有来自西方经济领域的挑战。

一些西方分析师和投资者又重拾悲观主义论调,反复声称中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停滞”。但在华十年的《经济学人》专栏作者并不以为然,依旧保持乐观。

“在中国呆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专栏作者认为中国经济的表现会好得多,更重要的是,这种观点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文章最后如此写道。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齐倩
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临近卸任,美商务部长:对华芯片禁令是“白费工夫”

特朗普威胁巴拿马“收回”运河,还扯上中国

被当面打脸,日铁急了

受中国影响,澳企要在稀土加工业务上发力了

挪用学生餐补、欠薪欠保…审计署发布报告涉5380多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