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5明天在昆明开幕,公约执行秘书:期待中国发挥领导作用

来源:观察者网

2021-10-10 21:01

(观察者网讯)备受全球瞩目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将于明天(10月11日)下午在云南昆明开幕。本次会议计划在11日至15日举行,旨在倡导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当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都会造成重大威胁。”《生物多样性公约》副执行秘书大卫·库伯(David Cooper)10日表示,人类面临的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危机,与气候变化、健康卫生等方面的问题相互交织。

在全球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威胁之际,外媒和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对COP15寄予厚望。《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Elizabeth Maruma Mrema)认为,作为东道主,中国有机会带头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我们期待中国发挥领导作用”;美国彭博社也称,这将是中方寻求“全球气候领导地位”的最大机会。

本次大会预计将发布“昆明宣言:迈向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呼吁各方要采取行动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在后续的会议中,还将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对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作出规划。

在过去十年,国际社会为了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形势,制定了2011-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即“爱知目标”),但执行情况并不理想。然而,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认真落实“爱知目标”,取得积极成效。

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发布会上表示,20个“爱知目标”当中,中国3个目标进展超越了预期,13个目标取得了关键性进展,4个目标取得阶段性成绩。“爱知目标”执行的总体情况好于全球平均水平。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陈文俊展示白皮书

从《生物多样性公约》到“爱知目标”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际社会就逐步意识到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保护自然资源的迫切性。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通过了环境宣言,着重提出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此后,联合国规划署组织专家组开始探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制定国际公约的可能性。

1992年5月22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协议文本在肯尼亚内罗毕获得了通过。1992年6月5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生物多样性公约》向所有的国家开放签署。

中国于1992年6月11日签署了这份公约,成为最先签署的国家之一。截至目前,《生物多样性公约》一共有196个缔约方,是全球签署国家最多的国际环境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公约的缔约方大会是公约的最高议事和决策机制,每两年召开一次。2010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0次会议在日本名古屋召开,通过了“爱知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简称“爱知目标”)。

“爱知目标”共包括5个战略目标和20个具体目标,旨在应对2010年至2020年间国际社会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形势。这也是全球第一个以10年为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其中五个战略目标分别为:通过将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到政府和社会中,解决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成因;减轻对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压力,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保护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改善生物多样性状况;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收益;通过参与式规划、知识管理和能力建设提高保护水平。

《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20条“爱知目标”,无一条实现

2020年9月,《公约》秘书处发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指出,“爱知目标”全球实现情况总体不够理想,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还没有根本扭转,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压力仍在加剧。

当前,人类已经改变了地球75%的陆地表面,地球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不断退化;地球正在经历第六次物种灭绝和种群大规模减少,近100万个物种濒临灭绝,约占人类已知物种总量的八分之一。

其中特别提到,2010年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中的20个行动目标,没有一条完全实现,仅有6个目标部分实现,因此全球正处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十字路口。

中国执行情况优于全球领先水平

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并发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

这是中国政府发布的第一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白皮书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介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理念、重要举措和进展成效,介绍中国践行多边主义、深化全球生物多样性合作的倡议行动和世界贡献。

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公布这份白皮书时,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在COP15即将召开之际发布《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向世界展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举措和成效,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认真落实“爱知目标”,明确各项任务和责任,目标执行取得积极成效。

赵英民副部长在发布会上表示,在20个“爱知目标”中,中国3个目标进展超越预期,13个目标取得了关键性进展,4个目标取得阶段性成绩。目前,中国“爱知目标”执行的总体情况好于全球平均水平。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

首先,过去十年间,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取得巨大进展。

从保护体系上来讲,我们推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现在全国有1.18万个自然保护地,各类的自然保护地占到了陆域国土面积的18%,提前达到了“爱知目标”所提出的到2020年保护17%的陆地目标。

我国还开展了众多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退耕还湿、退耕还草等,从2009年到2019年之间,全国造林面积超过了7000万公顷。在地球复绿的贡献中,中国的贡献排在全球首位。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介绍称,当前,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65%的高等植物群落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有效保护。

截至目前,中国已有3项目标进展超越了“爱知目标”:分别是恢复和保障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增加生态系统的复原力和碳储量,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与此同时,中方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事业,通过采取多方面措施,大熊猫、朱鹮、亚洲象、藏羚羊等多种濒危野生动物持续下降态势基本扭转并实现恢复。

其中,大熊猫野外种群从80年代的1114只增至现在的1864只,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

亚洲象野外种群从1985年的约180只增加到现在的300只左右。去年3月,“野象旅行团”离开位于西双版纳的栖息地一路北上,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

1997年,中国首个为保护藏羚羊而成立的保护区——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藏羚羊野外种群由上世纪90年代末的6万-7万只恢复到现在的30万只。

朱鹮从1981年发现时仅存的7只增加到现在种群总数超过5000只,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近危”。

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40年前的仅存2群不到10只,增长到现在的5群35只。

2017年,比美国黄石公园大60%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在长春挂牌成立。东北虎、东北豹、雪豹的种群都得到了恢复,目前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范围内有27只东北虎、42只东北豹……

进村伤人的“完达山一号”

生态环境形势严峻,“期待中国发挥领导作用”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将分两个阶段,分别于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和2022年4月25日至5月8日召开。

在我国第一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白皮书——《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发布三天后,10月11日,COP15第一阶段会议将在云南昆明举行。会议将从11日持续至15日,旨在倡导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本次大会预计将发布“昆明宣言:迈向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呼吁各方要采取行动,响应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号召,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增进人类福祉,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后续的会议中,还将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对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作出规划。

COP15会标

在全球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威胁之际,COP15的召开吸引了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的注意。

COP15会议将是中国自举办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以来的首次重大联合国会议。美国彭博社对此颇为看重,并在9日报道中称,这将是中方寻求“全球气候领导地位”的最大机会。

“当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都会造成重大威胁。”《生物多样性公约》副执行秘书大卫·库伯(David Cooper)10日表示,人类面临的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危机,与气候变化、健康卫生等方面的问题相互交织。

“这要求我们立即采取行动,特别是未来10年采取一些必要的行动来面对这些危机和挑战。”大卫·库伯认为,为未来10年制定应对危机和挑战的行动路线,正是COP15的重要性所在。

“环境对中国领导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艾美特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联席主任亚历克斯·王(Alex Wang)说,中方将通过此次会议向世界表明,“中国不仅是为为自己做事,而且还在为全球提供利益”。

英国皇家学会高级政策官员钱德勒(Georgina Chandler)同样对COP15的召开寄予厚望,认为中国拥有可以向全世界输出的专业知识:从植树造林、濒危动物保护,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她告诉彭博社,对于中国来说,COP15的召开将是一个“向世界展示环境问题和思维方式的机会”。

与此同时,《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Elizabeth Maruma Mrema)对COP15的召开提出一些建议,认为会议必须阐明在全球、区域和国家层面应采取哪些行动来扭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她说,作为东道主,中国有机会带头确保世界采用具有普遍性、变革性和创新性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新框架。“如果我们仍然想在这个星球上实现未来、地球和我们自己的福祉,我们须在未来十年真正采取行动……我们期待中国发挥领导作用。”

彭博社:中国有机会展示全球气候领导力

《南华早报》:外界关注中国带头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 

对于伊丽萨白·穆雷玛的担忧,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已在8日发布会上做出回答。

赵英民称,“爱知目标”全球实现情况总体不够理想,而即将召开的COP15将讨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总结过去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实施进展和经验,为转型变革带来契机。

因此,在商定新目标战略时,我们应做到:一是全球目标设定既需要雄心,更需要务实可行。二是执行机制和保障条件需要完善,特别是要重视发展中国家在履约过程中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需求等。三是各缔约方都需要重视和执行,也就是在进一步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执行方面要加强。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齐倩
昆明会议 COP15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

巴总理召开紧急会议,“事关在巴中国公民”

习近平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