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国家遭到中国“剥削”?研究:大多数人接受了“方法论民族主义”

来源:观察者网

2022-02-23 18:52

(观察者网 讯)据澳大利亚“对话”(The Conversation)网站2月21日消息,由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员陈薇薇(音)博士撰写的一篇名为《中国和非洲:埃塞俄比亚案例研究揭穿“投资神话”》的文章,文章发现,对于中国在非洲的活动,大部分人都接受了所谓的“方法论民族主义”,但实际上中非关系并不是完全由中国人主导。

《中国和非洲:埃塞俄比亚案例研究揭穿“投资神话”》来源:对话

该文分析了2008年至2018年间中国在埃塞俄比亚的私人投资历程。

文章发现,对于中国在非洲的活动,通常的看法有时处于“单一维度”,有时是偏见,其中最常见问题就是,大部分人都接受了所谓的“方法论民族主义”,即认为一个公司或机构的国别决定了结果。这类观点还认为,有50多个国家的非洲常被描绘成脆弱的、易受伤害的单一实体,并遭到中国“剥削”。

但作者指出,实际上,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中国的企业,都不能被一概而论,因为中非关系并不是完全由中国人主导。

作者表示,中国企业在国外的行事准则,很大程度上取决“即兴发挥”以及“讨价还价”的能力,在最不发达的经济体中尤其如此。

埃塞俄比亚的一所纺织场。来源:对话

以埃塞俄比亚为例,中国在埃塞俄比亚的私人投资绝非一个同质化和静态的群体,而是高度多样化、流动和复杂的,这些公司在埃塞俄比亚投资的动机和决定因素都大不相同。

其中有2个重要变量可以解释该现象,首先是公司的类型(规模、历史和投资来源);其次是创业者的背景(家庭和教育背景、商业经验)。

前因后果也非常关键,中埃之间的政治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国私营企业对埃投资合作,国有企业在中国对埃塞俄比亚的投资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从项目的数量和金额来看,私营企业在中国对埃塞俄比亚的直接投资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且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例如,2010年至2018年,其制造业的投资达到291.7亿埃塔布(约合人民币36亿元),占中国投资总额的78.69%。

其制造业的投资达到291.7亿埃塔布(约合人民币36亿元)。来源:对话

另一方面,该研究驳斥了非洲国家在对外投资方面无能为力的说法,表明了一个自然资源有限的内陆国家,是可以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意志坚定的政府,从而实现快速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

从进入新市场的核心动机看,中国私人资本与全球私人资本并无不同。有证据表明,盈利和市场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共同核心利益,但与全球私营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具有鲜明的特点:

1. 专注于国内市场的中小型家族企业。

2. 专注于出口市场的传统原始设备制造。

3.  建筑材料行业的自营企业。

《中国如何摆脱贫困陷阱》的作者洪源远教授认为,中国的产业转移曾经从富裕的沿海地区,转向较贫穷的中西部省份。基于洪源远教授的论点,作者发现,这和中国投资埃塞俄比亚的现状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企业家们先让沿海地区(浙江省、江苏省和广东省)企业“走出去”,随后带上中国内地省份进行投资。

与此同时,埃塞俄比亚越来越被视作纺织、服装和鞋类等轻工业的一个新兴投资目的地,吸引了来自中国、印度、土耳其等中等收入经济体的跨国供应商的投资。

埃塞俄比亚吸引了中等收入经济体的跨国供应商的投资。来源:对话

文章称,中国公司发现埃塞俄比亚具备生产力水平合理、较低的工资成本、庞大而年轻的劳动力、积极的产业政策以及更高产出的潜力,这些独特优点突出了埃塞俄比亚的比较优势。

自从作者于2018年9月完成实地考察后,发现由于疫情、埃塞俄比亚内乱、中美关系紧张等原因,中国在埃塞俄比亚的私人投资受到了不小的影响。这意味着新兴行业和新投资者缺乏投资弹性,可能会导致众多中国公司在埃塞俄比亚的工业化进程上功亏一篑。

因此,作者认为,解决经济和投资弹性问题仍然是中埃投资的一项重大挑战。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沈玉萌
中非关系 埃塞俄比亚 投资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