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车头”到“害群之马”,德国经济怎么了?

来源:观察者网

2023-06-08 13:51

王恺雯

王恺雯作者

观察者网编辑

【文/观察者网 王恺雯 编辑/马雪、冯雪】

尽管德国总理朔尔茨多次向市场释放信心,却未能阻挡德国经济衰退的脚步。

继去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出现滑坡、环比下滑0.4%后,德国联邦统计局5月2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德国GDP环比下滑0.3%。

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意味着德国经济已陷入技术性衰退。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德国经济表现不但低于欧盟总体水平,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同样属于“吊车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德国2023年GDP将收缩0.1%,表现或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最弱的。

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也是逾半数欧盟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德国的“成绩单”让不少人感到担忧。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欧洲版直言:“如果欧元区最大成员国陷入困境,它就有可能把所有成员国都拖下水。”

另一方面,今年一季度德国对华贸易额也出现两位数下滑,对华出口同比下降12.0%,成为欧盟的“异类”。《金融时报》称,这一数据令德国感到不安,凸显出欧洲工业强国面临的一系列挑战。

昔日欧洲“火车头”为何会沦为“差生”?德国经济衰退会给欧洲带来多大影响?一季度对华贸易额为何会大幅下降?德国能否尽快走出经济困境?又面临哪些长期挑战?

针对一系列问题,观察者网特邀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丁纯,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宇方,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中心秘书长胡琨进行解读。

当地时间2022年3月18日,德国汉堡,港口的集装箱码头内景象  图源:视觉中国

“经济引擎”崩了?

“持续上涨的价格继续成为德国经济今年开局的负担。”德国联邦统计局在新闻稿中写道。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德国家庭消费支出与政府消费支出分别环比下降了1.2%和4.9%。

相较之下,德国一季度出口和制造业数据略有提升,商品和服务出口额环比增长0.4%,进口额环比下跌0.9%,部分原因在于矿物燃料和化学产品进口的减少。制造业环比增长2.0%,建筑业增长6.1%。投资方面,机械设备投资环比增长3.2%,建筑投资环比增长3.9%。

5月,德国IFO商业景气指数为91.7,是近六个月来首次下降。IFO商业景气指数是德国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风向标,反映出德国制造、建筑、零售等行业的经济信心及未来展望。

德国财长林德纳5月25日表示,德国GDP数据显示出“令人惊讶的负面信号”,与其他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相比,德国经济正在失去增长的潜力。

德国财长林德纳  图源:德国财政部推特

德卡银行(DekaBank)分析师舍尔勒(Andreas Scheuerle)直言:“在巨大的通货膨胀的重压下,德国消费者已经陷入困境,拖累了整个经济。”

也有观点认为,德国的经济情况已经好于预期。英国广播公司(BBC)称,鉴于德国对俄罗斯能源的严重依赖,此次经济衰退没有一些人预测的那么严重,温暖的冬天和中国经济的重新开放,帮助德国缓解了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

在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宇方看来,通胀无疑是德国经济下滑的一个重要因素。

德国3月通货膨胀率同比上涨7.4%,自2022年8月以来首次低于8.0%。尽管通胀率有所放缓,但仍处于高位,也高于外界预期。

“在德国国内,长期持续的通胀明显侵蚀了消费者的购买力。而且德国的经济结构严重依赖出口,目前作为德国重要出口市场的欧元区和美国也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通胀,需求低迷。而通胀又推升了成本,影响德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朱宇方说。

她认为,未来不确定性的增加是拖累德国经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全球银行业风波不断发酵,金融风险不断累积,而欧央行仍然坚持加息路线以抑制通胀,这增加了欧元区金融和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俄乌军事冲突爆发至今,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不仅没有缓解的迹象,而且存在进一步升级的风险。多重不确定性的叠加和信贷紧缩风险的上升使企业在投资方面非常谨慎。”

沦为欧洲“害群之马”?

德国联邦统计局指出,德国今年年初的经济情况落后于国际水平。2023年一季度,欧盟其他主要成员国和整个欧盟(+0.2%)的经济表现均有所上升,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环比增幅最大,均为0.5%,法国为0.2%。美国也有0.3%的增幅。

美国、欧元区、欧盟、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及德国一季度GDP环比及同比增长数据  图源:德国联邦统计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今年德国的经济表现或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最弱的。IMF在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德国今年将出现0.1%的经济萎缩,仅高于英国(-0.3%)。不过,到了5月,IMF已将对英国的GDP增幅上调至0.4%。

林德纳也提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3年欧洲国家中只有德国和英国会出现衰退,“我不希望德国在一个必须把自己降到末位的联赛中比赛。”

在整个欧洲都面临能源市场波动、通胀等挑战的情况下,德国的表现为什么会尤其不理想?

“这与德国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有关。”朱宇方说,“俄乌冲突爆发前,德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程度远高于英国和其他欧盟国家,因此对俄制裁后德国能源结构转型的阵痛无疑也更为剧烈。而且,老牌出口大国德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明显高于上述这些经济体。生产成本的上升和国际市场需求的普遍低迷对德国经济增长的打击也更为明显。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丁纯认为,德国作为欧洲产业链的中心,又是制造业大国,有着大量能源密集型产业,因此能源危机对它的冲击也更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中心秘书长胡琨指出,除了高通胀的因素,一些政策的退出也对德国一季度的经济指标产生了影响,“比如削减对电动汽车的补贴,导致私人汽车消费出现下滑。此外,德国政府取消了一些新冠疫情方面的补贴,例如疫苗接种和检测,这也导致了政府支出的下滑。”

“欧洲的经济引擎正在崩溃”。彭博社5月26日以此为题写道,德国几十年来一直是欧洲的经济引擎,带领该地区走过一场又一场危机。但这种韧性正在崩溃,这对整个欧洲大陆来说都是危险的。

彭博社:欧洲的经济引擎正在崩溃

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欧洲版指出,作为欧元区最大的经济体,德国占欧元区经济产出的近30%,同时,德国也是逾半数欧盟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因此,“不难理解德国经济衰退为何会让其他欧元区国家感到不安,毕竟,如果最大成员国陷入困境,它就有可能把所有成员国都拖下水。”

欧洲新闻台(euronews)援引市场研究和战略咨询公司Global Market Insights分析师纪尧姆·德让(Guillaume Dejean)的话说:“德国被广泛视为欧洲潜在的害群之马。”

丁纯表示,随着俄乌冲突的延续,如果全球经济滞胀的情况一直得不到解决,对德国来说将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作为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出口大国,德国的经济很大程度上是和整个外部局势联系在一起的。俄乌问题长期不解决,一定也会对德国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滞胀问题不是德国一家能够处理的,但以德国的体量,以及其作为欧洲供应链中心的地位,让很多欧洲国家和德国的产业链紧紧连在一起。如果德国经济持续疲软,势必也会影响到相关国家的经济。”丁纯说。

胡琨认为,相较于欧洲“经济引擎”这种称呼,德国对于欧洲经济更多是扮演了“稳定器”的角色。

“大家经济都很好的时候,德国的经济指标一定不是最好的,可能还不如东欧、南欧国家。但是,在其他国家的经济出现问题时,德国也会因为它经济的韧性表现得相对坚挺。”胡琨说。

在他看来,德国经济表面上虽然呈现出技术性衰退,但不代表德国的经济真的出现了严重问题,“在部分经济指标下降的同时,德国一季度的就业、出口、投资数据均环比上升,通胀数据也呈下行趋势。”

熬过能源危机和通胀,就行了?

尽管经济数据并不理想,经济学家也纷纷提出警告,但德国总理朔尔茨依然对前景感到乐观。他5月25日在一场编辑会上强调:“德国经济前景非常好,我们正在克服我们面临的挑战。”今年1月,朔尔茨也曾强调:“我绝对相信,我们不会陷入衰退。”

德国总理朔尔茨  图源:德国政府网站

BBC称,德国央行预计,德国经济将在第二季度实现温和增长,工业反弹将抵消停滞不前的消费者支出。

朱宇方表示,德国经济存在较大韧性,如果通胀进一步下降、国际市场出现复苏,德国有可能较快摆脱衰退。

但从长期来看,全球化迅速降温很可能使德国经济的增长模式陷入困境。”朱宇方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德国是全球化的重要受益者。两德统一以来,德国的国际贸易额几乎翻了两番,净人均收入增长了近50%。但德国“进口低价原材料,加工出口高值商品”的增长模式严重依赖开放的国际市场、能稳定供应低价原料和中间品的采购市场、有购买力的广阔销售市场以及高效可靠的国际物流。

“因此,此次俄乌冲突带来的供应短缺和物流阻滞给德国经济带来了尤为沉重的打击。在后全球化时代,深度嵌入国际产业链并享受了数十年繁荣果实的德国必须探索一条新的道路。

此外,劳动力短缺也是长期掣肘德国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问题。

朱宇方表示,由于战后婴儿潮一代开始逐步达到退休年龄,德国劳动人口短缺问题日益尖锐。最新统计显示,德国约有一半企业存在岗位空缺和劳动力不足问题,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运营,“所以,虽然德国并未出现明显的失业问题,但这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很可能会长期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负面问题。”

彭博社指出,数十年来有缺陷的能源政策、内燃机汽车的消亡以及向新技术的缓慢转型,正在共同构成自两德统一以来对国家繁荣的最根本威胁。此外,德国无法持续满足其工业基地的能源需求,过度依赖老旧的工程,以及缺乏政治和商业灵活性,令其无法转向增长更快的行业,这些结构性挑战都在掣肘该国的经济发展。

“Politico”欧洲版认为,经济困境或加剧德国执政联盟之间的紧张关系,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已经在预算和气候政策问题上争吵不休。德国广播机构RTL/ntv近期发布的民意调查显示,只有一半的德国人认为执政联盟能坚持到2025年任期结束。

当地时间2021年12月7日,朔尔茨(左,社民党)、自民党领导人林德纳(中)和时任绿党领导人哈贝克签署联合组阁协议  图源:视觉中国

但彭博社指出,德国也有值得称赞的方面,例如除了大众、拜耳、西门子等工业巨头外,还拥有一大批被称为Mittelstand的中小型企业。并且,保守的支出习惯让德国有着比其他国家更强的财政基础,以支持未来的转型。只是,留给德国的时间不多了。

报道认为,德国最紧迫的问题在于使其能源转型走上正轨。事实上,在俄罗斯中断天然气供应前,德国的电力成本就在欧洲位列前茅。如果不能稳住局势,可能会让制造商涌入其他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俄乌冲突导致的国际能源市场剧烈震荡,加上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实施,进一步引发德国乃至欧洲对去工业化的担忧。欧盟委员会今年3月提出加速工业绿色转型的《净零工业法案》,被视为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直接回应。

丁纯表示,有担忧是正常的,但对于是否去工业化不能轻易下结论,“我们谈论去工业化时,应该注意到,所有的迁徙成本都是非常高的,向外走没那么容易。欧洲人也在拼命做他们的事,大家都在争夺产业制高点。”

胡琨指出,俄乌冲突加剧了欧洲去工业化的讨论,“但不是说俄乌战争一打、能源贵了,人家就不搞工业了。首先,能源价格的波动并不算致命打击,欧洲历史上出现能源危机的情况并不少见。其次,能源危机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也有很大差异。第三,目前能源价格已经回落到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当然,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确实会给欧洲带来影响,至于欧洲会采取哪些措施去应对,目前还无法做出客观的评估。”胡琨说。

朱宇方认为,能源价格上涨和美国的保护性政策有可能会导致德国产业外移,但是否会到去工业化的严重程度,目前尚难断言。

据路透社5月22日报道,德国计划每年拨款约40亿欧元补贴能源密集型行业的电价。补贴细节尚在讨论中,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哈贝克表示,有关企业有望获得6欧分/度的工业电价,希望将能源密集型行业留在德国。

“德企离不开中国,也不想离开中国”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德国一季度对华贸易数据。

截至2022年,中国已连续7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尽管今年一季度中国再次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但德国对华贸易额同比下降10.5%至647亿欧元,略高于对美贸易额641亿欧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德国对华贸易额为724亿欧元,对美贸易额为546亿欧元。

一季度德国对华出口同比下降12.0%至241亿欧元,在出口目的国中排名第四;德国自华进口同比下降9.7%至406亿欧元,在进口来源国中排名第一。

《金融时报》:德国对华出口大幅下降,引发了人们对欧盟经济强国的担忧

《金融时报》称,从一季度对华出口数据上看,德国堪称欧洲国家中的“异类”,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欧盟对华出口同比增长2.9%。

朱宇方分析称,高企的能源价格推升了化工及其他能源密集型企业的成本,影响了德国产品的竞争力,欧元兑美元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德国商品的竞争力。此外,中国汽车市场等需求结构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市场对德国产品的需求。

胡琨认为,国内对德国汽车及零部件需求的下滑是德国对华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德国对华出口的主要商品为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一季度出口额下降23.9%至63亿欧元。

胡琨提到,今年一季度中国电动汽车在德国进口电动汽车中的份额显著增加,达到28.2%,去年同期为7.8%。

近年来中国汽车出口表现强劲。继去年全年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越德国、跃居全球第二后,今年一季度国内汽车出口107万辆,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

此外,德国联邦统计局指出,目前德国的许多日常用品,包括用于能源转型的商品,主要来自中国。一季度,中国占德国进口笔记本电脑的86.0%、进口智能手机的67.8%以及进口锂离子电池的39.2%。

据德国联邦统计局6月5日发布的最新数据,4月德国出口额环比上升1.2%,其中对华出口较3月大幅增长10.1%至85亿欧元。路透社称,德国4月总体出口数据“意外增长”,与中国在疫情后进一步放开,提振了德国对华出口有关。

一段时间来,不时有德国政客抛出减少对华依赖的论调。然而,奥地利经济研究所(WIFO)近期的一份报告显示,如果德国经济和中国“脱钩”,将导致德国GDP缩水2%,相当于减少600亿欧元。

中德金融经济中心联席主席、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教授勒歇尔(Horst Löchel)上个月在德国《每日镜报》刊文,指出德国约有100万个工作岗位依赖于对中国的出口,超过5500家德国公司活跃在中国,大众、宝马、奔驰等德国汽车公司30%以上的利润来自中国,与中国进行所谓的“脱钩”会导致严重后果。

2023年2月20日,宝马沈阳生产基地生产的第500万辆汽车下线  图源:沈阳发布

文章指出,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企业,都没有被强迫购买中国产品或是在中国销售德国产品,“他们是自愿的,因为这对他们的经济状况是有利的。事实上,所谓的对华依赖确保了我们的繁荣”。

2022年德国对华投资达115亿欧元,创历史新高。文章称,这对中德两国是双赢局面,中国需要这些投资来进一步实现工业现代化,而德国企业也通过中国市场实现扩张,退出中国市场意味着切断自己与中国创新力以及国际竞争的联系,将对德国带来致命影响。

谈及德国对华投资增长,丁纯和胡琨都提到了这背后所涉及的德国企业寻求战略转型,即尝试在中国打造某个产业的完整供应链,服务于中国市场。

“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去风险’,缓解他们的供应链焦虑。毕竟一旦涉及出口,就会受到包括地缘政治风险在内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丁纯说,“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明确的,对德国企业界来说,他们肯定离不开中国,也不想离开中国。”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王恺雯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DeepSeek持续震撼美国,特朗普发声:那很好

“中国角色太关键,对美间接贸易联系依然强劲”

“不谈了,特朗普要直接来真的”

DeepSeek将冲击美股,刺破英伟达市值泡沫?

“这太酷了,美国决策者要反思…”